王秀紅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15)
工業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簡稱IE)是從科學管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應用性工程專業技術,強調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保證產品質量等從而獲得最高的整體效益。自1994年設立工業工程專業以來,無論在專業特色設立、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全國共有206所院校開設了工業工程專業。但在專業建設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諸如目標定位不明確、實踐教學環節效果不理想等。2004年-2006年,我們對中原地區工業工程人才需求信息進行了抽樣調查發現,扎根于某一行業領域的“技術型”工業工程人才—既懂從事行業的專業知識,又熟悉工業工程專業知識—需求呈增長趨勢,已經占工業工程人才需求量的60%以上,而未定位于特定行業的“管理型”工業工程專業人員已經呈現飽和趨勢,社會需求量呈下降趨勢。本文通過對“技術型”工業工程人才知識結構分析的基礎上,探索改革工業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
“技術型”工業工程人才是掌握系統的工業工程專業知識和豐富從事行業專業知識,熟悉企業生產實踐,具有系統思維能力的復合型專門人才,具有未來成為企業管理團隊中技術專家的潛力。
“技術型”工業工程人才除應具備每一個高級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和身心素質外,還應該具備如下職業能力:
(1)豐富的企業生產實踐:具有熟悉企業生產產品及工藝流程,及時把握企業發展脈搏的能力;
(2)系統思維能力:具備全局思考能力、系統性思維能力;
(3)深厚的業務素質:物流系統、生產系統和工作環境優化能力;
(4)價值創造能力:資本運作、資源管理、資源配置能力。
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決定著人才培養的質量。“技術型”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改革要求改革傳統的“管理型”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方案,緊跟學術和實務前沿,構筑動態專業框架。
與傳統的“管理型”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相比,主要突出“技術型”的復合型人才知識結構,包括形成專業理念、專業能力的基石性的專業知識;把握企業生產實踐的行業專業領域知識;決定先進管理理念、管理知識和管理能力,創造高經濟效率和高經濟效益的管理學知識;促進具備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能力形成的經濟學知識;令培養對象諳熟為企業爭取更多發展所需要資源的金融市場的金融學知識;保障掃除發展中的障礙,拓展企業疆界的社交能力的相關知識;適應國際化、決定涉外能力高低的外語知識;素質教育、決定“技術型”工業工程人才魅力的人文知識等。
(1)增設“工程與管理結合”的學科交叉課程。在基礎工業工程、物流工程、人因工程、質量工程學、生產計劃與控制、經濟學、管理學、管理統計學等專業和專業選修課的基礎上,逐步增設專業研究方法入門、專業案例研究、ERP軟件操作、ERP沙盤模擬實驗、企業過程再造、系統建模與仿真等交叉學科選修課程,充分發揮學科交叉性課程的知識整合作用。
(2)增設創新學分,強化競課外科技活動和競賽教育。在培養方案中增設創新學分,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參與每年舉行的“希望杯”、“挑戰杯”、“沙盤大賽”等競賽,開展“競賽教育”。“競賽教育”在促使參賽學生圍繞競賽范圍梳理、整合所學知識從而優化學生知識結構的同時,能夠提升學生理論能力、創新能力。

圖1 “技術性”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方案
(3)持續的教學方法改革。深入開展教學方法和方式研究,通過開展“案例式教學”、“設問式教學”大作業考核等教學模式形成學生主導的授課體系,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導師制和創新團隊建設,以申請專利為目標,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以培養持續創新能力的工業工程師為指導,加強實踐教學力度,形成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協同建設;課內實驗、課程設計、實習、虛擬工業工程師訓練營等實踐教學環節的協同發展,將人才培養與資格認證相結合。
(1)以課內實驗為基礎,保證學生的動手能力。分階段開設階段性和綜合性模擬實訓課程,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開設《動作分析模擬實驗》、《質量工程模擬實驗》、《物流模擬實驗》、《生產綜合模擬實驗》、《ERP沙盤模擬訓練》等。通過這些實訓課程,逐步提升學生的實訓能力,實現對從企業設立到企業破產全流程所需知識的綜合。
(2)以實習為依托,使學生在企業實務中提高實踐能力。聘請一些實習效果好的大中型企業的生產總監、經理等作學生的實務導師,對學生認識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進行指導,安排學生在實習期間和寒暑假期間到實務導師單位實踐鍛煉,應用專業知識協助實務導師做一些具體工作,協助解決一些具體業務問題以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
(3)以課程設計為補充,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對每一門主干專業課都開設有課程設計,將課程中設計的知識點融入一個綜合的案例。
(4)以畢業論文為綜合,綜合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好畢業論文選題與導師的實際科研課題實際問題結合起來,使學生將大學所學全部知識綜合起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本科生科研能力。
(5)推出“工業工程專題”系列講座。每學期至少聘請3-5名大中型企業生產總監和技術、管理人員或校友就熱點問題和成功經驗講學,一個學生在大學4年共8個學期期間有足夠機會取得企業生產總監和技術、管理人員的現身說法,激發學生關心企業實際問題的積極性,極大地豐富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關心企業實際問題的積極性。
(6)虛擬工業工程師培養是利用虛擬實驗室、設計虛擬生產中心,借助虛擬外設,按照工業工程師考核要求,讓學生扮演工業工程師角色,對虛擬生產中心進行改善,以考核學生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
根據以上分析,設計了如下的“技術型”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方案(圖 1)。
[1]賈濤.工業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工業工程,2009,12.
[2]崔劍.淺談工業工程專業教學改革與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科技信,2011(19).
[3]張忠.基于當前就業形勢的工業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探析[J].裝備制造技術,2009(3).
[4]薛黎明.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12(3).
[5]冷護基.工業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C]//中國創造學會第十一屆國際研討會暨三屆五次理事會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