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曹明是
(上海奶業行業協會)
2008年以后,我國奶牛養殖業加快了規模化、現代化進程,萬、千、百頭規模奶牛場正在加速整合、新建,規模牧場的比例也升至30%~40%或更高,盡管如此,散養戶的比例仍占到60%~70%。如今散養戶的生存情況如何,出路何在?本文對這些問題談了自己的觀點,尋找一些適合散養戶發展的出路。
本文散養戶指養牛5~10 頭(各地區劃分標準不同:有20 頭以下,也有30 頭以下),牛舍簡易,采用手工或小型擠奶機擠奶,或者到指定奶站擠奶,一般無防疫隔離措施。目前散戶面臨的困境主要有6 個,具體如下。
散養戶在向乳品加工企業或奶站交售生鮮奶時,價格比實力雄厚的大型牧場低0.50 ~0.70 元/千克。其理由是散養戶的規模小、奶質差、不達標,當然奶價就不能與規模牧場相提并論。每頭奶牛一年散養戶就少收入近3 000 元,如果一家散養戶有5 頭泌乳牛,那么一年就少收入15 000 元。

乳品加工企業或奶站拖延奶款結算的主要對象是散養戶,尤其是當奶源多的時候,壓等壓價也主要針對散養戶。乳品加工企業寧可得罪散養戶,也不會輕易得罪大型牧場,因為大型牧場的去留將直接影響乳品加工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當前,我國奶牛養殖多圍繞安全、優質、高產、高效的目標,推進規模化、規范化、專業化和標準化管理,各項技術管理措施和機械化改造也都圍繞這些目標以提升現代化水平,散養戶根本無法效仿和應用。
散養戶的奶牛基本上是淘汰的高齡奶牛或低產奶牛;或沒有牛籍卡,無法進行品種登記和改良,更無法進行生產性能(DHI)測定,生產力低下,經濟效益無法與規模化、標準化牧場相提并論。
散養戶奶牛的健康堪憂,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即使對“兩病”的防疫采取強制性的措施,但在強制淘汰“陽性”牛只上,往往因涉及個人財產和經濟利益,無法做到徹底凈化當地牛群。
相當數量的生鮮奶細菌數與規模化、標準化牧場相比差距較大。散養戶對自己飼養的奶牛所產生鮮奶的體細胞數不知情,不知道牛只的健康狀況,也不知道牛只是否患有隱性乳房炎。
散養戶的形成有一定歷史原因。最早散養戶進行的是自給自足的游牧生產,逐漸演變成小農經濟,將剩余的產品在集市上交換,當時也有些小加工廠收購牛奶,加工乳制品,但規模很小。我國在20世紀30年代從國外引進奶牛,興辦奶牛場,加工乳制品,主要供應大城市中的達官貴人。1945年以后,國民政府在南京衛崗開辦奶牛場并加工牛奶,撫養抗日烈士遺孤。解放以后,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政府在各地農場發展奶牛場,加工鮮奶、奶粉等,但均需憑票供應。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21世紀初,中國奶業超常規發展,各地大量發展奶牛養殖業,大量的農民養奶牛,每戶養1~2 頭,一夜間農民就轉變成奶農(散養戶)。盡管現在有許多散養戶養殖的頭數從開始1~2 頭,發展到現在養5~10 頭或更多,但其飼養方式和管理模式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
2008年11月,國家13 個部(委、局)制定了《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各乳品企業積極發展自有規模牧場和扶植地方規模牧場,乳品加工企業的基本奶源逐漸得到了保障。與此同時,由于國際市場奶粉價格低于國內市場價格,我國進口奶粉年增長量不斷創出新高,乳品加工企業和食品企業使用進口奶粉的數量不斷攀升。國內一些乳品企業生產的大包裝奶粉出現虧損、積壓,已經開始不收或少收散養戶的生鮮奶。在這種情況下,散養戶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差,生存空間也越來越小。
合作社在自愿的基礎上組成,奶農將奶牛評估后作價加入合作社,由懂飼養技術的人員進行統一飼養、統一管理、統一防疫、統一售奶。這是一條符合我國現在國情的道路。
近兩年,在山東省、浙江省、云南省等各地興辦的“奶吧”或許是散養戶的有效出路之一。奶吧可實現生鮮奶的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嚴格把握奶源質量,生產加工出適銷對路的鮮奶制品,采用符合消費者心態的營銷手段,這三項是奶吧生存、發展的關鍵。但奶吧能走多遠,還要通過實踐來驗證。
走收購兼并之路較為艱難,散養戶一般都沒有牛籍資料,收購過程中疫病風險極大。有實力的乳品企業在以往的收購中也吃盡了苦頭,因此,許多乳品企業寧愿出高價從海外購買奶牛自建牧場,也不太愿意收購國內散戶的奶牛。
養奶牛是為了生產生鮮奶,而生鮮奶不能像活禽、蛋、豬羊牛肉可以直接進入市場流通。生鮮奶必須經過乳品加工環節成為乳制品,才能進入市場流通。生鮮奶的這一特性,決定了奶牛養殖業的門檻較高。在食品安全越來越受關注的今天,沒有一家乳品企業會把自身企業的信譽和品牌壓在散養戶的奶源質量上。今后,散養戶會很快被這些條件擋在門檻外。因此,尋找出路勢在必行,否則無異于自生自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