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偉
(江蘇省蠶種管理所,無錫 214151)
蠶種生產標準化體系建設,是提高蠶種質量,促進公平競爭,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長期以來,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江蘇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質量標準、技術規程和管理規范,即標準化生產體系,有力地保證了全省蠶種質量的穩定和提高。
產品的質量標準是生產標準化體系建設的重要依據和前提。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起,江蘇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迎來了一個歷史上最大的蠶桑發展高峰期,蠶種需求量以每年30萬張的速度激增,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后,除了蠶種供不應求的矛盾外,質量矛盾也逐漸突出起來,農村養蠶事故糾紛不斷,但是當時對蠶種質量并沒有明確的指標,僅是通過檢查生產過程的“收繭量”、“繭層量”、“繭層率”、“死籠率”、“克蟻制種量”等來判斷蠶種質量的好與壞,給保證和提高蠶種質量以及處理農村養蠶事故糾紛造成了很大的被動。1993年,經過調查研究和反復論證,江蘇省提出并施行了以“四率”,即“微毒率”、“孵化率”、“雜交率”、“良卵率”為衡量蠶種質量的標準,這一標準的提出,得到了全行業的認可,蠶種質量也得到了迅速提高,也為解決農村養蠶事故糾紛提供了一定的依據。1997年農業部部頒標準出臺,同時出臺了檢驗規程,對全省蠶種生產的標準化建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質量指標確定后,如果沒有科學的檢驗方法、先進的檢驗手段、嚴格的檢驗順序,就沒有檢驗的質量,準確的結果,檢驗就會失去公信力。
1999年經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授權籌建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蠶種產品質量檢驗站,并通過了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的計量認證和質檢機構審查。2001年成立江蘇省九州蠶業產品檢驗技術服務中心(江蘇省蠶種管理所九州蠶業產品檢驗技術服務中心),獲得了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英文縮寫:CNACL,現為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的認可。從此江蘇的蠶種質量檢驗正式走上了規范化標準化的道路,至今,中心先后進行了2次復評審、7次監督評審,均獲認可資格。自檢驗站(中心)成立以來,未接到過一起客戶投訴,經檢驗合格的蠶種,在農村使用過程中,未發生過一起因質量原因造成的事故,提高了蠶種質量檢驗的公信力。
嚴格執行蠶種質量標準,用產品質量標準指標,強制規定蠶種生產單位生產產品的質量目標。多年來,江蘇省堅持對“四率”全部檢驗,并且對成品卵的“病卵率”也做到批批檢驗,杜絕了執行標準過程中的漏洞。
在強制性質量指標引領下,為保證質量目標的實現,先后制訂和實施了一批實用生產技術規程,推動了生產工藝和生產過程的標準化。如《江蘇省良種繁育技術規程》、《桑蠶一代雜交種生產技術規程》(DB32/T 623—2003)、《桑蠶一代雜交種分戶繁育制種母蛾微粒子病檢疫規程》(DB32/T 614—2003)、《蠶種冷藏、浸酸技術操作規程》(DB3208/T 033—2003)等,其中《江蘇省良種繁育技術規程》對蠶種生產的基本條件、環境要求、桑園管理(含品種搭配)、人員配備等都作了規范,特別是生產過程中,對蠶種質量影響較大的關鍵環節,如遲小蠶的淘汰比例,種繭調查如十克蟻收繭量、死籠繭率、克蟻(公斤繭)制種量等都提出了量控指標。一些單位還從自身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制訂各類生產規程或規范,如蘇州市針對本市原蠶生產特點,制訂了“五步消毒法”等防病消毒規范,宿遷市蠶種場制訂了“三換鞋四洗手”等操作規范,這些規范對指導蠶種生產,提高生產水平,保證蠶種質量目標的實現,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制訂各類生產技術規程,重在應用。在生產技術標準應用過程中,除了質量目標引領下的自覺應用外,還需要有管理制度、政策措施的約束和推動,因此管理的標準化也是生產標準化體系的內容之一。
1998年,江蘇出臺了省政府151號令《江蘇省蠶種管理辦法》,“辦法”對蠶種生產要求、質量與檢驗、蠶種的經營與監管等作了明文規定,這是江蘇省歷史上第一次就蠶種的生產、經營、管理出臺的政府規章。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和農業部《蠶種管理辦法》頒布后,又根據“二法”制訂和頒布了《江蘇省蠶種生產經營許可工作實施辦法》、《江蘇省蠶品種審定辦法》和《江蘇省蠶種質量事故技術鑒定實施辦法》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一方面保證管理工作的規范化,依法行政;另一方面也推動了生產技術的標準化建設和實施。如《江蘇省蠶種生產經營許可工作實施辦法》對蠶種生產條件、環境條件、人員配備等都有明確的規定,《江蘇省蠶種質量事故技術鑒定實施辦法》對質量標準與檢驗標準化起到了保障和促進作用,《江蘇省蠶品種審定辦法》對蠶品種的選育、繁育與推廣進行了規范。這些法規的出臺是生產標準、技術規程制訂和應用的有力推手和充分保障。具體到某個生產單位亦然,真正實施好制訂的各種生產技術規范,也需要制度的保障。
一是加強監管和指導。多年來,江蘇省一直堅持蠶種生產和質量監管制度。隨著形勢發展變化,監管方式不斷改革創新,目前形成了省、市、縣三級配合,行政、業務互動的全方位監管網絡。近年來,省行政部門依法開展了蠶種市場執法檢查和蠶種質量監督檢驗等活動。各級業務部門加強生產檢查和指導,保證各項技術和質量保障措施落實到位。加強三級原種生產管理,除生產單位自身強化管理外,省蠶種業務管理部門,對生產的關鍵環節,如桑園管理、防病消毒、種繭調查等還要組織抽查,不符合規范的要進行整改,原原種種繭選除后,要經監管部門驗收合格后方可開刀削繭,以保持種性,保證質量。監督銷毀檢驗不合格蠶種,保證農民使用的是合格種、放心種,維護蠶農和蠶種生產單位的合法權益。
二是開展業務培訓。蠶種生產受氣候環境等自然因素影響很大,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只有用科學的精神,從實際出發,才能真正貫徹好標準,應用好標準,充分發揮標準對生產的促進作用,因此提高各類生產人員素質是實現生產標準化的一個重要保證。多年來,省級一直堅持例會制度,每年至少召開六次會議,即春、秋生產會議各一次,夏、秋冷庫會議各一次,春季原種催青會議、冬季蠶種浴消會議,這些會議除了布置工作外,更多的是總結交流經驗教訓,貫徹生產規范。此外省還專門舉辦培訓班,對蠶種生產單位的技術骨干、生產骨干進行重點培訓。海安、東臺等重點蠶種場每年至少開展一次全場職工培訓,從生產技術、管理制度,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等多個方面對職工進行培訓和教育。
據對2005~2011年全省生產的7407批計1617萬盒一代雜交蠶種進行檢驗數據統計:平均母蛾微粒子病檢驗合格率98.95%,微粒子病檢驗未發現批比例64.94%;微粒子病卵率檢疫批合格率99.91%,未發現批率99.12%;平均實用孵化率98.73%;平均雜交率99.08%(見表1)。
表1 2005~2011年江蘇省一代雜交蠶種質量檢驗情況
農業部2005~2012年抽查江蘇一代種質量情況:微粒子病卵檢驗合格率100%;平均實用孵化率99.14%,平均雜交率 98.75%,平均良卵率99.86%,平均盒種良卵數25 960粒(見表2)。
表2 2005~2012年江蘇蠶種在全國蠶種質量抽查中的檢驗情況
標準化生產,保證了蠶種質量,蠶農蠶繭生產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多年來經省檢驗合格發放的蠶種,在農村飼養過程中無一例質量事故。對于蠶種生產單位,生產的安全性大幅度提高,并且農村飼養過程中發生事故,由于有了標準體系的保障,其合法權益得到了充分保障。
蠶種標準化體系的構建,實現了“三個統一”,即統一標準、統一規范、統一政策,給蠶種生產經營單位提供了一個規范統一的市場環境,促進了公開、公平、公正競爭機制的形成,盡量避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