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寧, 萬 軍, 莊德淵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上海200437)
在高等職業教育辦學過程中,圍繞著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知識型、發展型的職業人才的辦學理念,必然要求其所培養的學生能夠滿足行業一線崗位的能力需求[1]。體現在教學實踐中,這種能力的培養依賴實訓教學完成。只有通過系統地實訓教學過程,才能確保學生獲得讓社會認可的職業技能。為此,實訓教學環節在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尤其是工科類專業,因為需要對接現代工業崗位的需求,對學生所具備的知識和操作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工科類職業院校往往更加注重實訓條件的改善[2-3]。
職業教育傳統的實訓教學構建方式是建立在職業崗位和理論教學需要的基礎上,按照模塊化教學需要,組建實訓室。各種能力訓練安排在各自相對獨立的實訓空間內完成。當學生在這種實訓室內接受專業技能實訓時,往往只注重對某一種能力的培養,或者某一個知識概念的理解。教師按照課程進度,安排學生進出實訓室。這種相對割裂的實訓方式,裝備之間沒有系統的聯系,實訓教學內容上缺乏整體設計,教學過程缺乏形式上的聯系,從而使技能訓練中少了趣味,令學生無法將所學內容與未來具體工作相聯系,削弱了能力教學的效果[4-7]。
實訓鏈是由多種實訓內容串接而成的實訓項目集合,它是將實訓內容、實訓裝備和實訓方法在系統層面上進行梳理、整合,從而在傳統實訓過程基礎上賦予新的含義的一種載體。它改變以往根據知識點學習需要設置實踐教學內容的學科實踐能力培養做法,也不同于以崗位工作任務引領設置實訓內容的技工培養方法。它是一種專業能力實訓環節的整體化設計,它立足專業崗位能力需求,同時體現教學規律,追求教學效率和效果。
構建實訓鏈是以提升崗位能力培養為目的,通過對專業群崗位能力需求分析,尋找實現綜合能力訓練的載體,并以此作為構建實訓鏈的依據,力求將所有能力訓練內容作為“點”體現在實訓鏈的“線”中,從而增強實訓能力培養內容整體設計效果,提高學生理解在實訓“點”上的內容與企業工作過程所遇到的“線”之間關系,更好地把握實訓內容與未來工作的聯系,從工作系統的角度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能力概念,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構建實訓鏈應該以系統設計的思想,從崗位能力需求入手,著眼于實訓能力的銜接,著眼于實訓條件的優化,著眼于學生實訓過程中對實訓內容的整體把握,也即使他們站在某一個實訓內容的點上,能夠充分理解所學內容與其它實訓內容之間的聯系[8]。
根據既滿足能力訓練的要求,又有利于讓學生建立工作內容之間的邏輯聯系的設計原則,通過尋找合適的工業裝備系統作為教學載體,合理地設計安排實訓內容,并通過對實訓裝備進行必要的二次開發,將具體的技能訓練內容與整個工作過程(或者知識驗證的實驗內容與整個系統之間的關系)建立起清晰的關系,讓學生能夠在每一個技能訓練點上得到的訓練過程中,既能獲得技能的提升,又能從“系統”的角度理解所學知識點在工業過程中起的作用[9-11]。為此提出實訓鏈的概念,也即在實訓能力建設過程中,將專業實訓裝備以鏈的形式形成系統,讓崗位能力需求的技能訓練融于鏈的各個環節之中。由于實訓鏈是以裝備鏈的形式展示在學生面前,因此,容易讓學生理解每一個單一的訓練內容在實際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目前,與專業相關的崗位主要分布于工業技術改造和機電產品開發領域,前者以節能、節材、提高工效和提高產品質量為目標,涉及到利用微電子技術改造傳統機械裝備的相關技術,后者更多地涉及到知識創新技術應用。它們除涉及傳統機電技術外,還包括微電子技術、可編程序控制器應用技術、激光技術、模糊技術、信息技術等。由于行業所體現的光機電一體化、柔性化、智能化、微型化等趨勢,對高職復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
專業面向包括從事輔助設計、生產和工藝管理、技術服務和技術支持和操作在內的崗位群(見表1),通過對各崗位職責、任務、程序、標準進行系統分析,將崗位分解成與之相對應的工作領域,根據工作領域概括出其所包含的工作任務及所需的能力。職業特征:機電產品技術改造,機電設備維護與操作,機電產品調試與服務,機電產品故障診斷、維修與檢測。核心能力要求:機電設備一般維護常識,基本機械和電控系統知識,基本調試操作技能,復雜設備機電系統分析能力。對專業崗位能力的深入分析可以發現,能力需求可以按照一定規律按層級展開,如將崗位能力分為工作能力層、工作任務層、職業能力分解層等(見表2)[13]。

表1 機電一體化專業就業的崗位
從職業能力分解中,可以結合自身專業辦學特色和教學裝備的情況,確定所需的實訓內容。并通過尋找合適的實訓鏈載體,將所有的實訓內容融入實訓鏈之中。
如果將實訓裝備的選擇作為系統工程,實訓鏈的構建便應該從專業崗位能力需求分析入手,對能力訓練內容進行精心的梳理,解構訓練內容與訓練裝備的關系,將設計尋找能夠涵蓋崗位能力內容的載體作為配置實訓裝備的“綱”,讓各種承載有訓練內容的單一裝備成為由“綱”形成的鏈上相扣的環節,讓實訓圍繞鏈中的“環”展開,使學生能夠在訓練中立足“環”的內容,把握整個“鏈”的要義。通過環與鏈之間存在的客觀聯系,讓學生更加清晰的明了所學內容之間的關聯,以及出現在工程實踐中的作用。
鑒于機電一體化專業的職業能力主要分布于電子控制技術和機電設備技術兩方面,故可以將實訓內容分別選擇在兩種載體上實現。通過SMT電子線路板自動貼片生產線為載體所構建的實訓鏈(見圖1),讓學生面向自動化生產線理解電子控制技術的實際運用形式,熟悉自動控制系統的真實表現形態。此時,需要對生產線上各環節設備的改造,將專業實訓內容從生產線上的每一臺設備中開放出來。

表2 機電一體化專業職業能力分析表

圖1 以SMT電子線路板自動貼片生產線為載體的實訓鏈構建
通過數控機床作為載體所構成的實訓鏈(見圖2),讓學生深入了解機電控制系統的控制方法,學會保養、維護機電設備的基本方法,掌握維修、改造設備的技能。

圖2 以機床為載體的實訓鏈構建
實踐表明,以構建實訓鏈的方式,進行機電一體化專業的實訓內容重構,有利于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實訓點的內容與整個實訓鏈之間的關系,理解所學內容的實際作用;有利于院校在建設實訓基地時,優化實訓資金的使用,提高實訓裝備的利用程度;有利于將實訓教學內容更好地與生產實踐相結合[14-15]。
[1] 馬樹超,郭 揚.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歷史的抉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朱金秀,金紀東.實踐教學與就業能力培養相融合的研究與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4):105-107.
[3] 程宜康.多維視角中的高職教育課程環境新論[J].職業技術教育,2008(25):50-53.
[4] 應智國.論專業群建設與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J].教育與職業,2006(04):33-35.
[5] 董顯輝.我國近十年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群研究綜述[J].職教通訊,2011(1):18-22.
[6] 袁洪志.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7(4):52-54.
[7] 傅麗凌,楊 平.探索工程訓練新模式 實施大學生個性化層次化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1):85-87.
[8] 洪列平,黃國汀.院校職業技能鑒定:問題、原因與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8):78-81.
[9] 沈建根,石偉平.高職教育專業群建設:概念、內涵與機制[J].中國高教研究,2011(11):78-81.
[10] 趙會武,李 華,李 力.大型貴重精密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模式的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11):162-164.
[11] 孫毅穎.高職專業群建設的基本問題解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1(1):36-38.
[12] 毛才盛,呂慈仙.高職人才培養機理研究:產業集群創新系統的視角[J].教育發展研究,2012(7):53-57.
[13] 胡 寧.高職院校工科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J].職教論壇,2010(3):49-52.
[14] 梁 俊.基于高職院校專業群構建背景下的資源優化與整合[J].學理論,2011(4):187-188.
[15] 吳小蕾.高職院校專業群協同創新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23):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