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明 ,張小菊,譚鴛鴛
(1.湖北師范學院 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2.湖北師范學院 教師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湖北 黃石 435002;3.十堰市廣東路小學,湖北 十堰 442000)
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認識到以解說和詮釋概念為特征的傳統教師培養模式并不能有效地幫助教師內化教育理念和教育觀念,更不用說提高他們的教學實踐能力。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教學能力的發展必須立足于教師自己的教學經驗,通過教師自己的反思而形成。如何培養反思型教師是20世紀80年代世界各國教育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關于高等師范教育對未來教師的培養,人們也意識到:僅僅幫助他們發展教學技能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幫助他們在職前階段形成并保持終身學習、研究教學的意愿,培養他們良好的反思能力……在我國,相對在職教師而言,對師范生反思能力培養的研究還沒有得到普遍的關注。從文獻來看,只有少數人在關注這一問題。王先榮、高向東(2010)對高師院校如何將師范生培養成為反思型準教師的模式進行了研究,提出職前教師教育可以通過反思型模式的途徑進行,通過引導師范生經過“觀察與描述”-“設計與演習”-“體驗與實踐”-“研習與反思”-“觀察與描述”……的反思循環,對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技能不斷反思、融合和轉化,從而獲得準教師的專業化。[1]張薇(2007)以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06級的研究生新生為對象對師范生的反思進行了調查研究,其研究結果認為:師范生在個人實踐中初步形成了反思意識,但反思自覺性不高,深度不夠,反思的實踐行為不夠。[2]李鐵成(2004)以朝陽師專小學教育2000級1、2、3班全體學生為調查對象,對在校師范生反思能力發展現狀進行了研究。其研究認為:師范生的職業理想對于反思能力的培養有著深刻的影響,師范生對反思型教師教育缺乏了解,反思意識淡薄,反思能力水平低下。
教育實習是師范生職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范生初步運用已有的教育理論、教學理念從事教學實踐的階段,也是體現師范生教學反思能力的重要階段。師范生的教學反思狀況:在教育實習中教學反思活動,教學反思的意識,教學反思的主要方式,教學反思的水平,都能夠較好地表現出教學反思的能力水平。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來了解師范生在教育實習中的教學反思狀況,為高等師范院校有針對性地培養師范生的教學反思能力、改革師范生的培養模式提供依據。
以某師范大學師范專業大四學生為調查研究對象,該師范大學的學生采取的是不同專業混合編隊的方式進行教育實習。在師范生教育實習結束返校時,通過抽樣調查的方式進行了問卷調查,被調查對象涉及中文、數學、外語、歷史、物理、化學等教育專業。共發放問卷140份,回收139份,有效問卷138份。
師范生的教育實習一般從觀摩指導教師的課開始,觀摩學習一兩周之后自己走上講臺,在這些教育教學活動中,師范生的教學反思活動是不是存在?這些教學反思活動是師范生有意識的、有目的地進行還是自發行為?調查研究的數據(表1)表明:在教育實習時,對大多數的師范生而言,教學反思活動一直伴隨著他們,無論是在觀摩指導教師講課的過程中還是在自己上課的過程中。

表1 師范生在聽課過程中的教學反思活動狀況
在問卷調查中,通過了解師范生對指導教師的課的評價和對自己課的評價來了解其教學反思活動進行的狀況,近20%的學生總是能夠說出指導教師的課特別精彩之處,能夠對指導教師的教學方案及教學效果進行思考,能夠說出其中最吸引自己的地方;近60%的學生經常能夠說出指導教師的課特別精彩之處;20%的學生會在每次聽課后跟指導教師交流自己的聽課體會,45%學生經常跟指導教師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這些數據說明80%以上的師范生在觀摩指導教師的課的過程中,都對指導教師的課進行了反思、回味、分析,說明師范生普通具備了一定的教學反思的意識,但大多數反思活動不是師范生自覺地去做的,反思活動沒有特別明確的目的性和計劃性。
在師范生自己上課的過程中,31.2%的師范生在上完課后總會對自己的課進行自我評價,47.1%的師范生經常對自己上的課進行自我評價。11.6%的師范生在對自己的課進行評價時,總是能夠說出自己課做得成功的地方,52.9%的師范生也能經常性地找到自己課的成功之處,35.5%的師范生只能偶爾說出自己的課做得成功的地方。見表2.

表2 師范生在上課過程中的反思狀況
可見師范生在教育實習的活動中,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反省與思考。從調查研究的數據我們認為:師范生在職前的教育中,表現出了一定的教學反思的意識,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對教學活動進行了一些反思活動,他們初步意識到了教學反思活動對自己教學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及意義,但是自覺性還不是很強,目的性還不是很清晰。
教學反思的方式指“教師對具體的反思內容進行思維加工時所采用的外顯的方法。”[3]常見的教學反思方式有:“想一想”、“記反思日記”、“口頭交流”、“行動研究”。師范生在教育實習中主要采用什么方式進行教學反思?調查研究的數據(表3)表明:師范生在教育實習中教學反思的主要方式是口頭交流(包括同伴交流及與教師的交流)和寫反思日記。相對于寫反思日記而言,口頭交流的方式更普遍一些。相對與同伴的交流而言,與教師的交流更普遍一些,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實習的過程是一個向指導教師學習同時在指導教師指導下的實踐過程,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是實習的模式影響了師范生之間的交流,本校采用的是不同專業混編實習的模式,同一專業的師范生在同一所學校通常會比較少,并且在實習的過程中,許多實習學校沒有給師范生共同辦公的地點,而是將他們分散到各指導老師的辦公室,這樣,便于師范生與指導教師的交流,削弱了師范生之間的交流。

表3 師范生在教育實習中教學反思的方式
從表3的數據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近20%的師范生幾乎不與指導教師交流自己的教學的心得體會,近43%的師范生從來不與實習的同學交流。交流是促進師范生教學反思的重要方式之一,他能夠為師范生的自我教學反思提供環境的支持、同時也能提高其教學反思的質量。
師范生教學反思日記的內容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教學反思的水平,調查研究中,將教學反思的內容分為四項:分別是對教學過程的描述、對教學效果的描述,對出現教學效果的原因分析,對提高教學效果的策略分析。通過對師范生的教學反思日記的內容進行分類統計,得統計數據見表4.

表4 師范生教學反思日記的內容分析
對師范生教學反思中日記的內容的項出現的多少進行統計結果表明:17%的教學反思日記只有一項內容,30%的教學反思日記有兩項內容,30%的教學反思日記有三項內容,16%的教學反思日記有四項內容。另外,對師范生的教學反思日記選擇項的每一個選擇項進行統計,有如下統計數據:
54.3%的師范生對教學過程進行描述,55.0%的師范生教學反思日記對教學效果進行分析;57.7%的師范生在教學反思日記中對產生教學效果的原因進行分析,37.5%的師范生的教學反思日記對提高教學效果的教學策略進行分析。
教學反思可以分為不同的水平,參照Van.Manen(1977)對教學反思水平的劃分,申繼亮,劉加霞將教學反思的水平分為:前反思水平、準反思水平和反思水平。前反思水平指關注最多的是程序性的、技術的問題,關注的是“怎么教學”、“面臨問題應該怎么處理”的問題。準反思水平的教學反思能夠透過教學行為層面來分析行為背后的原因,但是基于個人的經驗來探究行為背后的原因,教師對結果做解釋是基于個人對環境的主觀觀點而不是對客觀結果描述。反思水平的教學反思將問題與社會背景相結合來考慮問題,關注知識的價值以及對教師而言有利的社會環境并且能夠去除個人的偏見。對于課堂和學校行為能夠做出防御性而非盲目的(不是人云亦云)選擇,以開放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其中包括倫理、道德的思考。這一水平,能夠從更廣闊的社會、文化、政治意義來分析教學行為,這一水平才是真正的“反思水平”。[3]從這一理論來看,師范生的教育實習中的教學反思還處于前反思水平,他們的反思關注的主要是怎樣從事課堂教學的問題。
師范生對教學反思怎樣看待?他們是否認識到了教學反思對提高其教學能力的重要作用?在問卷調查中,將認同度分為五個等級,調查研究的數據如下表5.

表5 教學反思對師范生的教學能力提高調查情況
從這些數據來看,有約1/3的師范生較深入地認識到了教學反思對其教學能力提高的重要性,還有1/3的師范生對教學反思對師范生教學能力的提高的重要性還有待加強,他們意識到教學反思對他們的教學能力的提高是有幫助的,但對其積極意義的認識還不夠深入。
教育實習是師范生運用教學反思的重要時機,同時也是提高師范生教學反思能力的重要時機。那么,師范生自己對此有怎樣的看法?調查研究的數據如表6.

表6 自己的教學反思的能力提高情況
近30%的師范生認為教育實習很好地鍛煉了自己,極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學反思能力,近60%的師范生認為通過教育實習,自己的教學反思能力有了一點提高,還有近14%的師范生認為自己的教學反思能力提高不大或者是沒有什么提高。
作為現代社會教師的后備力量,師范生應該具備一定的教學反思意識和教學反思能力。從本調查研究的數據來看,在教育實習中,師范生有了一定的教學反思的意識,大部分的師范生認識到教學反思對其教學能力培養的積極作用,他們在教育實習的過程中通過對自己的教學活動、對指導教師的教學活動的思考,進行著教學反思,但其教學反思的水平還比較低。師范院校在提高師范生的教學反思能力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發揮。
[1]王先榮,高向東.師范生反思性專業發展模式探析[J].江蘇高教,2010,(4):133~135.
[2]張 薇.師范生反思能力的培養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申繼亮,劉加霞.論教師的教學反思[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9):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