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紅,張軍翔
(湖北師范學院 教育信息與技術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教育評價是對教育活動的價值判斷。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評價發揮著重要作用。20世紀80年代以后,為了更好地把素質教育工作做好,基礎教育部門對教育評價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采取相應的辦法進行不同程度的嘗試,也不同程度地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然而,這些探索大多數是膚淺的,缺少廣泛和深入的研究,與時下的基礎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差距。從基礎教育改革以及相關課程改革的趨勢來看,教育評價也與上世紀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教育評價不再只是篩選學生,分出優勝等級,還要促進學生的個性和潛能的發展,并使學生在潛能、個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方面有較大的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自信并可持續地發展。
評價是為了促進老師和學生共同發展,注重發展學生的需要,培養的學生應具有良好的品格,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較高的文化素養。使他們不僅會學習、會生活,而且會創造、會做人。新課程標準下發展性評價的內涵主要包括評價的內容、評價的標準、評價的方式和過程。具體要求如表1.
學生發展性評價是運用合理的評價藝術和評價方法,在培養目標的要求下,注重學生的發展過程,對學生的發展進行價值判斷,讓學生不斷地完善自我,從而有助于定性評價學生的發展。

表1 發展性評價的內涵
以人為本,以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學生發展性評價是按照給定的培養目的,把這些目的規定和控制學生發展方向,并作為評價學生的依據和標準。它們通常從新課標中來,并結合學生的具體發展狀況,放眼學生的將來發展,關心各個時期的成績。
注重過程,強調發展。發展性評價強調過程,過程是否最優,而非結果最好。評價學生的客觀事實依據是反映學生學習和發展狀況的資料數據,這些資料數據的有效性是保證達成恰當的評價結論的基礎。在應用學生發展性評價時要重視學習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并研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總結出他們的優點和缺點,提出有針對性的改善建議,激勵或促進學生的發展。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個體的不同,學習需要也不相同,重視學生學習需要特點。學生個體差異表現在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個人喜好和其他方面的不同特點。根據參與評價的學生的自身情況不同,從縱橫兩個方向來比較學生發展情況,而作出一個合理的判斷。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既能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又能增強學生的信心,強化學習動機。創造可以引導學生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 使每個學生可以充分發展自己的個體差異。確定不同特點的學生進行正確地評估和發展其潛力,對學生個體發展提出具體的建議。
加強反饋與指導。發展性評價不是終結性評價,對學生的發展特征的描述和發展水平的認定,其目的都是為了更有利于學生的后繼發展。
教師要對學生寄予極高的期望,并及時給予獎勵。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是建立在了解學生現狀的基礎上,是教師對學生未來的行為或學術的估計及預期,這樣一來,老師對學生的評價行為將受到對學生的期望,以及如何來實現這一目的的限制。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期望會對激勵教師和學生有積極的作用:依照教師對學生期望值,使用合適的評價方法或行為。期望值越高,越會給學生一個更傾向于具有挑戰性的學習目標。學生即使在實際學習中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效,教師也會給出原諒,并鼓勵學生努力;學生如果能感覺到教師的期望,這期望就會成為學習的動力,并以此來確定正確的價值觀,在原有的學習水平基礎上,形成積極發展的力量,讓發展成為可能。同時,學生還會把這種期望作為一個學習預言,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概念,然后也會對自己產生高期望并努力實現預言。
除了期望之外,老師和學生之間需建立有效的溝通和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有較深的理解和信任,學生對教師也要有必要的尊重。評價中,無論是評價目標的確定、評價信息的收集,還是學生的反饋和教師的指導,師生之間都將實現互動的過程。溝通和理解的好壞都將影響評價的有效性。
定位課程改革,教師專業的內涵確定以及教師專業發展,都決定了教師發展性評價是基于教師的專業生活的動態增長和可持續發展作為參照,老師發展性評價是教師每天的學習服務、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的過程,以促進教師和學生走向成功,走向可持續發展,有效地提高服務的質量和學習效率為評價目的。
過程的、動態的、持續的專業特點,是教師和學生的成長規律的體現。學生在持續動態地發展著,考試成績或學業成績是學生動態的成長和發展過程的必須獲得學術符號,不能更好地體現教師對學生的終身影響的帶頭作用,學生的持續發展和最終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通過教師的終身學習服務,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以教師的學習經驗,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實踐,創新學習,影響學生學習程度的發展,并由此形成的整體素質,精神面貌,品德和人格力量。其中教師發展性評價的重點應體現在學生的學習經歷,教師實施學習服務,實時的、動態的、持續的過程。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發展性評價是生成性評價,其生成條件由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和教師生活環境構成,為此教師發展性評價應滿足如下條件:
第一是社會的價值取向。任何評價活動都必須反映社會的價值取向,社會的價值取向反映了教育的本質特征,教師專業發展評價的價值取向應滿足的要求有:人類發展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人的發展需要是教師專業發展評價的內在價值取向,社會發展的需要則是教師專業發展方向的外在價值的評價。
第二是教師的專業追求。從生活的本質來說,教師專業發展性評價應正視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有效地反映真實的生活。
第三是學校的特色發展。可以說,任何一所學校的評價,都是為了突出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價值追求。教師發展評價以促進教師更多的責任,更具個性化,更有效的工作,以確保學生能夠實現全面的個性差異化發展,滿足人的成長的需要,將學校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有機地統一,從而實現學校的特色發展。
為了使評價有機地融入到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遵循發展性評價的原則,建立開放、寬松的評價氛圍,鼓勵學生,教師和家長共同參與評價,發揮評價應有的作用。下面是幾種評價在實踐中的應用。
課堂教學評價。課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陣地,是評價學習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評價不只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參與,表現和學習效果。為了提高評價的有效性,教師應讓學生明確課堂活動的評價內容。對評價的主體,可以自我評價,結合學生評價分區評價,分等級完成。
建立成長記錄袋。成長記錄袋主要是用來收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與學習有關的作品,這些作品標記學生的成長經歷,進步的程度,以他們的真實行為作為學生學習質量評價的基礎。成長記錄袋可以收集以下材料:1)每周一次你最滿意或不滿意的工作。2)滿意的章節,單元或模塊的考試成績。3)安裝在課堂活動中的材料。4)安裝在他們的證書或進步表揚記錄。5)裝入日記或優秀作文,標志寫作能力的進步。6)學生認為有價值的材料,可以反映自己各階段的基本情況,也可以裝入成長記錄袋。
家長評價。學生家長也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由家長通過各種渠道參與對學生的評價,提高教育效率。家長評價可以為學生在家庭的生活習慣,社會實踐學習,與家長的溝通和實施,可每學期搞一次,記入學生成長記錄袋。
小組評價。評估小組評估學生在其他各種學習活動的學習,主要是小組的績效評價,這就要求在誠信的基礎上,公正、客觀,可以讓五名學生來評估一名學生,每個學生必須寫上評語,強調優勢和改進建議。然后,根據反饋寫個評估總結,以確定提高自己的目標。在參與的課堂小組活動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缺席次數,遲到、早退次數。2)完成工作的質量。3)參與活動的程度和表現。4)在活動中與其他學生合作。5)注意力是否集中。6)學習進步程度。
綜合評價。每學期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試等等,需要總結這一時期的測試,發現問題,為促進教師與學生共同調整教學。綜合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課堂活動,學習策略,寫作,口語工作,個人的參與度等。也可以采取自我評估,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方式,全方位地反映一個學生。
開展教師發展性評價主要突出爭當學生最喜愛的老師這一主題 ,這就明確了評價的目的不在于簡單的優劣甄別,而在于引導教師關注學生的需要,通過教學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從教師自我,學生及家長三方面的情況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進行綜合評價。如表2所示:

表2 教師發展性評價在課程整合中的實施
綜上所述,在中小學課程整合中使用發展性教學評價,關鍵在于要求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重視評價的過程是發展性教學評價的核心。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評價的改革也將勢在必行。每一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實施一些有意義的探索和改革,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科學有效的、多元化的、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真正做到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讓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在教師的期望與評價中不斷地認識自我、改進自我、完善自我和發展自我。同時也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做到重視評價的技巧與藝術,在基礎教育課程建設與改革中,打破傳統的教育觀念,走向現代的教育變革中,自覺地完成由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
[1] 孫德英,苗桂芬. 發展性評價——新課程評價的理念[J]. 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19(2):56~57.
[2] 許序修. 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發展性評價[J]. 中國教育學刊,2009,(5):83~85.
[3] 張進成. 論新課程倡導的發展展性評價[J]. 安徽體育科技,2004,25(5):119~120.
[4] 陳劍光. 運用發展性評價促進教師成長[J]. 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4,21(1):95~96.
[5] 馮金洪. 在教師評價中運用發展性評價的實踐[J]. 教育導刊.2009,05:63~63.
[6] 畢玉明.加強發展性評價促進學生發展[J]. 寧夏教育,2006,(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