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造假之過

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高級統計師楊永善
統計起源于國情調查,最早意為國情學。其基本概念,是指對某一現象有關數據的搜集、整理、計算和分析等。統計的本質目的應該是借助于指標結果,得出可靠數字,分析發展趨勢,找出變化規律和特征,做出有利于發展決策的一種手段。
統計數字則是由正確統計得出的決策依據,反映變化狀況,體現真實性、可靠性,是還原真實之外,無需任何顧忌。
而從這幾年媒體頻頻暴露出的一些統計問題來看,數字造假已經嚴重扭曲了統計的本質,出現數據偏差,平均數被精心挑選,導致“虛胖”的統計結果。尤其是對經濟處于下滑的當前,給國家造成難以估量的決策危害,造成政府形象和公眾信心盡失。
本期西部大講堂·名家圓桌對話欄目,以《統計造假之過》為題,特邀請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高級統計師楊永善老師,為我們講解、分析統計造假背后的秘密,統計是為了什么?數字要反映什么?為何會出現造假?會有哪些危害。并試圖尋求解決之道——
□ 本期策劃:衛思宇
□ 本期主持:張永軍
□ 主講人:楊永善 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高級統計師
□ TEL:15029186606 E-mail:xbdkf007@126.com QQ:107844196
主持人語:
統計的本質是對繁雜的社會和自然現象,進行數據的整理,用一些具有公信力的指標來體現規律,體現變化,體現特征,輔助于人們作出決策。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在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卻并未起到這種作用,而是惡意夸大,脫離實際。那么統計到底是為了什么?統計的作用和功能又是什么?
楊永善:
統計的基本作用是認識作用,其目的是為了分析趨勢,找出規律,提供決策,發揮了解國情國力、指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這種作用要通過正確地完成統計的基本任務,提高統計的服務質量來發揮的。主要包括的內容有:
一是全面反映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水平、規模、結構、速度、比例、效益,預測其發展的趨勢,闡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計規律性,為黨和國家決定正確的政策,制定符合實際的計劃提供準確、靈通、完整、系統的統計信息;
二是經常檢查國家政策的實施和計劃完成的進度,說明政策和計劃執行好壞的原因,考核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評比先進和后進,揭露生產、建設、流通等領域中經營管理的問題和各種浪費現象,檢舉、揭發違反國家法令,破壞國家計劃的行為,針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實際情況與問題,實行全面的、嚴格的統計監督。
統計同時具備信息、咨詢、監督三種功能。
統計的信息功能,是根據科學的統計指標體系和統計調查方法,系統的收集、整理、傳遞、存儲和提供大量以數量描述為基本特征的統計信息的職能。是社會經濟信息的主體,是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各級領導了解情況、研究問題、進行科學決策和管理的重要依據。
統計的咨詢功能,是利用已經掌握的豐富統計信息,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科學的方法,深入開展綜合分析和專題研究,為領導和有關部門提供可供選擇的各種咨詢建議和對策方案,對科學決策和管理發揮參謀和助手作用。
統計的監督功能,是根據統計調查和統計分析,從總體上客觀地反映國民經濟和社會運行狀態,以及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并對其進行全面、系統的定量檢查、監測和預警,便于各級領導及時采取措施解決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和偏差,促使社會經濟按照客觀規律要求協調發展。
統計的這一整體功能以法律的形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中得到了明確規定:“統計的基本任務是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進行統計調查、統計分析,提供統計資料和咨詢意見,實行統計監督?!?/p>
主持人語:
統計數字必須真實地反映實際情況,反映群眾生活,具有說服力才行。否則的話,數字再高,也不能令大眾信服,也不會有人買賬。那么,數字是為了反映什么?目前的基本現狀是什么?
楊永善:
統計數字,是衡量和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狀況的“晴雨表”,因此它必須是真實的。但多年以來,統計工作中的弄虛作假,已經成了“公開的秘密”。
統計數字必須反映實際,但從目前統計數字的表象來看,不乏夸大事實,水分嚴重之象。就拿今年上半年全國經濟總量統計來說,目前排名前21個省份的GDP數據,共計252823.68億元,已經超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248009.2億元的GDP總量。但截至7月27日,除青海外,全國有30個省份公布了上半年經濟統計數據,將其GDP相加,則超過全國總量31630.2億元。等青海出來,無異于錦上添花。
而在基層,現象更為嚴重,數字攤派,分指標等形式五花八門。如東部一個縣的財政局長披露說:現在為了完成穩增長的任務,一些落后地區數據造假成風,增長多少全憑領導一句話。而此前中部地區一位鄉黨委書記則大倒苦水:中央規定增長7.5%,到了省里就變成了8%以上,最后層層加碼,到鄉里就變成了10%以上,完不成就摘烏紗帽,怎么辦呢?只能掏錢到縣財稅部門買數據,一個點最少30萬。
招商引資、項目工程也成了統計造假的重災區。為爭取“養羊扶貧先進縣”獎金,中部地區某縣擺假場面欺騙檢查團,根據“需要”上報山羊飼養量。這是利益驅動下的“兒戲數字”;中部省份某鎮大搞“萬畝黃花菜工程”,菜苗到農戶手中時已腐爛變質,實際栽種成活的僅5畝,一些農戶血本無歸。這是形象工程下的“血淚數字”……
諸如類似的現象,全國各地基本都有,樣式繁多,手段各異??傮w表現出上面定數字,中間分數字,下面造數字的怪現象,數字反映不了實際情況,大多數只是為官者升遷的一種辦法與措施。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統計數字反映的是總的平均數,可以說絕大部分人是不可能對號入座的。統計不是會計,統計不是1+1=2,不是這個概念。統計是一門獨立的科學,反映的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水平和總趨勢,八九不離十的大趨勢。作為社會各界決策和政府決策的參照,我們不能要求統計完完全全是一樣的。
主持人語:
實事求是統計,統計則是一門科學;敷衍塞責統計,統計則是數字游戲;造假虛報浮夸,統計必是禍國殃民。
當數字與人們的感覺或期望相差甚遠時,時常會出現“我被誰所平均,誰平均增長了我的收入”等等問題嘩然大眾。那么,為何會出現統計造假?原因又是什么?會造成何種危害?
楊永善:
造成統計不準確的原因有客觀上的因素,也有主觀上的,但主要是主觀上的因素。
客觀因素表現在:一是統計制度方法不夠完善,統計范圍不夠規范,統計計算方法不夠統一,統計手段相對落后;二是行為不夠規范,國家誠信體制建設還比較滯后;三是統計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統計是靠人來完成的,統計人員素質的優劣、水平的高低,對統計的結果影響極大。
主觀因素表現在:一是各地“攀比風”盛行。存在省、市、縣際之間競爭,“比學趕超”一浪高過一浪,用GDP看發展,以GDP論英雄。不斷地提高GDP的增速,擴大其總量,以縮小同先進地區及周邊的差距,這無形中充當了“攀比風”的吹鼓手,成了浮夸風的炮制者和執行者。
二是領導的“政績觀”欲望強烈?,F在各地都建立了領導干部的考核機制,GDP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標,他們認為GDP總量越大,反映工作中的成績就越大,他領導的地區經濟就發展越快。當地經濟雖沒有多大發展,但還需要高數據和大的政績,唯一的辦法就是浮夸造假,在數字上做文章。正如民謠所言:“領導眼睛一閃,增長93%;領導嘴巴一咂,增長98%;領導屁股一拍,增長100%?!?、“這大戰,那大干,不如統計算一算?!?/p>
三是制定的經濟發展指標過高。各地區急于縮小同先進地區和周邊地區的差距,在制定計劃指標時,有意將計劃高定幾個百分點,其結果大大超出當地客觀實際,致使計劃指標往往完不成。完不成時,就常會出現“暗示”、“施壓”等辦法,改變現狀,下級部門往往也主動“送數上門,投其所好”、“賣數保官升官”。在暗地里為領導“使勁”、“合理做假”,讓指標完成或“超額完成”,給領導解圍。這是“官出數字,數字出官”在統計部門內部的反映。正如美國統計專家達萊爾·哈夫在所著的《統計數字會撒謊》一書中曾說:“統計數字并不總是代表事物的真相,它可以被精明的統計分析者操縱,達到他們所要的目的,有時候還制造假象。”
四是統計部門某些領導只對當地官員負責。各地統計局沒有實行和國家統計局上下的垂直領導,屬當地政府的職能部門,其領導的升遷、提級、任用等都由當地官員說了算,和國家統計局只是上下的業務領導關系,不是行政上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在上述的一些重大問題上,均由地方政府決定,所以形成了“戴著地方的烏紗,吃著地方的財政”、“拿誰的錢,吃誰的飯,就為誰喊,就為誰干”的格局。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國家統計局既要管數,又要管人財物,從體制上實行垂直領導,從源頭上徹底解決數字造假問題。
五是不能正確對待目標責任制的考核。目標責任制考核是考核部門和干部政績的一項十分有效的措施,利國利民,對促進經濟發展和勤政廉政建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從目前來看,考核已經成為好多政府的擋箭牌,使統計數據的虛報、瞞報“合法化”。首先是一些地方在考核時太看重GDP這個指標了,不是想法設法完成經濟指標,而是當經濟指標完不成時,大搞重復建設和“形象工程”,擴大GDP總量;其次是通過多種辦法和渠道,給數字“注水”,在數字上大做文章,在造假上想辦法,工作不足用數字來補;第三是通過給單位提前下達上報指標,加壓單位按下達的指標進行上報,提前參與統計。

六是科學估計,修正數據被歪曲。由于統計指標體系相對滯后經濟的發展,有些指標沒有相應的統計渠道,如非公有制經濟和服務業統計的不少數據,要通過典型調查、抽樣調查或歷史數據,對現有統計指標數據作出科學估計、推算,或者對現有統計數據進行修正等等。按理說,這也是統計數據的一個重要渠道和方法,做得好,還是比較科學的,數據也基本是準的。但由于目前人們普遍的浮躁心理、攀比心理、功利心理、升官發財心理、權欲心理等,估計、推算的數據往往摻雜有個人和某些地方官員的色彩,帶有一定的傾向性和偏差,修正數據也成為個別人“篡改”統計數據的合法手段。
七是數字“水分”擠壓不徹底。“擠水分”這是統計部門的一句行話,即對下級上報水分大的數據,結合當地前期及其相關聯的數據,進行評估、論證,分析存在水分的大小,對其水分進行擠壓,將其虛假部分拿掉,使其盡量反映客觀實際。現在的實際情況是:各省數據之和大于國家數,各市數據之和大于全省數,各縣區數據之和大于全市數。層層有水分,級級有虛報。一般來說,基層數字的水分相對較大,虛報也比較嚴重。一些企業廠礦等生產單位,常常是“煙囪不冒煙,機器不轉圈,產值照樣翻幾番”。有的農村“白天沒水,晚上缺電,睡了一夜,提前跨入(指數據)小康階段”。
八是對造假官員打擊不力。在統計法執行過程中,雖然也處理了一些人,但多是些“小蘿卜頭”,而縣區一級以上的官員卻處理的很少。因這些高官“精通”統計法,他們不會明著指示統計部門篡改數據,最多是作一些暗示而已。
以上8種表現對全國各地來說,多少都有所表現,只是表現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根本問題在于地方政府的“增長主義”,在于“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功利邏輯和定位混亂。換句話說,統計造假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地方官員對于數字的過于干預。
為統計數字“注水”,危害是巨大的。沒有準確的統計,就不會有正確的決策。真實性是統計工作的生命,統計數字的真實性、準確性是宏觀經濟決策科學性、有效性的基礎。不真實的數據會誤導政府決策,損害政府公信力,阻礙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還會使地方政府癡迷于做表面文章。
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決策層基于地方政府經濟數據的虛報,所制定的相關政策制度,很容易與經濟現實狀況嚴重脫節。既然造假就能出政績,而實心做事吃力不討好,那么,地方政府顯然會形成經濟數據的造假依賴。
統計數字直接關系到各類經濟主體,特別是投資者、企業經營者對經濟形勢的判斷,也關系到國際社會、主要國家對中國經濟形勢的判斷,直接影響到各種經濟決策。虛假的統計,既影響到地方主要領導的判斷,甚至有可能誤導地方政策調整,又會影響中央相關政策的制定,導致決策失誤產生經濟和社會損失。今天的中國是經濟大國,不真實的數據會產生更大系統風險,危害更大。
主持人語:
培根曾說過:“如果一個人以種種肯定的立論開始,他必將終止于各種懷疑;但如果他愿意抱著懷疑的態度開始,那么他必將獲得肯定的結論。”對于統計數字的接受和判斷也理應如此。
統計數字的造假,除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去認識之外,到底該如何去解決統計造假之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楊永善:
地方上的統計數字問題比較多,造假現象也比較普遍,使統計數字的權威性大打折扣,使政府的公信力大大降低。為使統計數據真實可靠,徹底杜絕造假浮夸現象的發生,建議如下:
一、對各地主要領導、主管統計的領導、統計人員及與統計有關的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誠信教育,淡化GDP的考核,從思想、道德和管理層面上杜絕虛假數字的產生。
對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該考核的還要考核,但是,可以換一些不易作假的經濟指標進行考核,從而取代當前以工農業產值、固定資產投資、GDP等為主的考核指標。比如,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貸款發放量這三個指標,就很不容易造假,因為這涉及電力公司、鐵路和銀行具體的業務核算,用這三個指標對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進行考核,應該說不僅很難作假,而且也比較科學。
二、盡快建立一套適合當前經濟發展的新的方法制度及統計指標體系,統一規范和計算,嚴格紀律,從制度方法技術層面上杜絕虛假數字的產生。
遏制數據造假必須多舉并用、多管齊下進行治理,消除造假動機、提高造假成本等,但最根本的在于改革政績考核體制。政績考核標準不僅應有經濟指標,不能光看表面的GDP,也應有環境指標和社會指標;既應看成績,也應看為此付出的經濟成本、社會成本、環境成本;既應看所取得的政績的量,也要看所取得的政績的質等等。發揮全面、綜合的數據評價效果。
三、嚴格執行統計法,嚴肅查處統計的違法、違紀案件,特別是要嚴厲打擊個別官員在統計數字上的造假行為,從法律層面上杜絕虛假數字的產生。
要建立上級數據考核和社會性數源相結合的考核機制,并在考核方式、考核程序和考核透明度方面充分保證其科學民主性。其中關鍵是讓民眾作為評價的主體,引入社會第三方的會計、審計、財務監管等力量,參與有關經濟社會發展的數據統計、審計和監督等,克服當前政績考核存在數字造假的制度缺陷。
四、消除數字造假,不能依靠地方政府的覺悟,需要根本性的政治經濟制度變革,需要在體制機制上作出相應的調整。要確保統計部門的獨立性,提升國家統計局的規格,由副部級升格為正部級,便于對有關部門進行數據監督和管理,建立自上而下的統計垂直管理體系,國家統計局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或國務院直接領導。逐步撤銷地方統計局,強化地方調查總隊職能,強化統計立法和執法,讓那些干預數據、統計作假的人員得到應有的嚴格處罰,從管理體制層面上和源頭上杜絕虛假數字的產生。
統計部門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統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益。不一定要放棄多年以來成功促進了經濟增長的基于GDP的績效考核,統計部門完全可以在GDP賬戶中,通過引入一些與GDP正相關和負相關的變量,來對GDP統計值進行校正和調節,得到更加準確可靠的GDP數據。
此外,為確保統計事業的健康發展,當前還要特別警惕五種傾向的滋生和蔓延:
警惕一,一些基層單位基礎資料嚴重失真,使“統計大廈”根基發生“動搖”;
警惕二,有些統計部門與地方官員、企業老總聯手,“團結一致”共同對付上級統計部門;
警惕三,國家統計局轄下單位的調查樣本受地方干擾,而失去代表性和客觀性;
警惕四,統計系統內部有些人為“保官升官”合法造假,使“統計堡壘”從內部被攻破。
警惕五,實施大型企業向國家統計局直報后,企業數據不再向當地統計部門上報,要謹防地方政府提前給企業下達不切實際的直報指標,使直報數據嚴重扭曲。


評論:
統計造假之痛
弄虛作假是統計領域內最大的腐敗,也是統計工作備受質疑的根本所在。向統計造假宣戰,是懲治和預防弄虛作假的首要任務。
統計失真的危害人人皆知,卻為什么總是有人熱衷造假?統計法利劍高懸,為什么造假卻能借政府文件和組織之力?最主要的原因是:“數字出政績,數字出官員”,讓一些地方領導視統計數據為謀取私利的工具,由于地方統計局受地方政府領導,各級統計工作者吃在地方、住在地方,進行統計工作時,很難毫不顧及地方的臉色,導致在少數地方,無論是企業還是統計部門,“統計話語權”都偏弱;同時不健全的考核、監管機制,更是為一些弄虛作假者開了方便之門。
數字造假從表面看是傷了統計局,但其實它是傷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更傷害了群眾對政府的信心。
尤其在經濟形勢下滑的當前,統計造假危害更甚。希望各級政府警惕統計造假的不正之風,提高統計管理,提高執法力度,讓統計背后的社會責任及法律責任,更加清晰地呈現在社會公眾面前,給統計一片真實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