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周 勵 劉 建
過去的驕傲
□文/本刊記者 周 勵 劉 建
府谷,這個偏居西北黃土高坡一隅、溝壑縱橫的陜北縣域,迅速崛起的最大秘訣就是發揮資源優勢,在30年的發展過程中,歷屆縣委、縣政府大力改善投資環境,持續推進非公經濟發展,一任接著一任抓,一步步邁上了一個個新臺階,創造了府谷模式,走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發展之路。

府谷縣武家莊鎮高莊則村的今夕對比圖
府谷縣位于陜西省最北端, 秦晉蒙三?。▍^)交界的黃河“金三角”地帶,面積3229平方公里,總人口24.38萬。
這里自然資源富集,擁有各類礦藏20多種,特別是煤炭資源,已探明儲量200億噸,高嶺土探明儲量3.59億噸、居全國之首。是陜西省規劃建設的煤電化載能工業園區,國家級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西煤東運” 、“西電東送” 、“西氣東輸”的重要樞紐。
“窮山餓石頭,黃河向西流,富貴無三輩,清官也難留?!边@是舊時府谷的真實寫照。而近些年,因為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使經濟迅速崛起,被稱為陜西的“科威特”。不僅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還成為西部十強縣、全國百強縣、中國新能源產業百強縣,在全國率先進行醫療改革、實行十五年免費教育……
府谷非公企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時稱鄉鎮企業。為了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府谷縣委、縣政府制定了鼓勵發展鄉鎮企業的“十六條規定”,鼓勵鄉、村、個人大力發展加工業、運輸業和個體工商業,鼓勵農村黨員、干部帶頭興辦企業,明確規定“凡三戶以上農民聯辦的企業,均按集體企業對待,享受免稅三年待遇”的優惠政策,有力調動了全民創業的熱情,初步形成了鄉辦、村辦、聯辦、戶辦“四輪驅動”的快速發展局面。
短短幾年時間,全縣企業由101戶發展到1809戶;產值從572萬元增加到2.1億元;從業人員由1717人增加到11615人。這一時期,許多小廠小礦如雨后春筍般突兀崛起,主要發展了小煤窯、小水泥、小電石、小焦化、小泡花堿等“五小企業”,發展方式多為“小打小鬧”,起點低,規模小,屬家庭式、作坊式經營。

府谷縣城全景 攝影/劉華鋼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的發表以及神府煤田的開發,為府谷非公經濟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形勢。縣委、縣政府抓住這一難得機遇,以放手加快發展為主題,在規劃審批、土地征用、物資供應等方面向非公企業傾斜,規定外商獨資或利用外資技改的企業,免征所得稅一年,兩年后只征收10%;對參與合資、合作的企業,減征或免征三年產品稅和增值稅。同時幫助非公企業爭取貸款扶持,使非公企業由局部向面上發展,非公經濟一躍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府谷縣也因此成為榆林乃至陜西發展鄉鎮企業的典型。
到1999年,企業發展到2658戶;產值17.9億元,占全縣生產總值的77.9%;上交稅金3286萬元,對財政的貢獻率達59.6%;從業人員達到19977人。這一時期,以電石、硅鐵、碳化硅為主的高耗能產業項目,成為民企投資的主體,呈現出“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發展局面。由于當時國家產業政策沒有明確限制,企業盲目跟進,一哄而起,表現為數量多但規模小,增長快但效益低;擇業趨同,結構不盡合理,區域發展不夠平衡。
進入新世紀,伴隨著府谷地方工業的快速發展,同時造成了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諸多問題。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和治污力度的加大,解決企業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問題成為府谷面臨的主要矛盾。
府谷調整產業結構,痛下決心大力整頓,為此關閉了小煤礦180個、小煉焦廠127戶、泡花堿廠56戶、小煉鐵廠28戶,以及小水泥、碳化硅廠等41戶,引導企業聯手發展大煤礦、大電廠、大水泥、大載能工業,逐步形成了以煤炭、電力、冶金、化工、建材五大產業為支柱的新型工業體系,涌現出興茂、恒源、天龍、萬源、方正等一批大型企業。
隨著“關小上大”政策的落實,促進了民營經濟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經濟持續增長,經濟總量又有新的突破。2005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2.49億元,比上年增長10.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0507元。受市場對能源的旺盛需求促動,煤炭價格大幅上漲,拉動經濟產值總體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78元,生活水平進一步改善。
同時府谷把環境污染治理工作作為全縣的一項重要工作認真加以落實,明確提出了污染治理“當年初見成效,三年大見成效,五年徹底改變”的奮斗目標,并積極采取措施,累計投入環保資金近億元,對全縣工業污染進行了治理。
但當時受技術水平低和自主創新能力弱的制約,跟不上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政策的要求,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嚴重,成為遠近聞名的“黑三角”,軟、散、低、弱的特征尤為明顯,同時受內蒙古、寧夏等毗鄰地區政策環境的吸引,大量民間資本外流。

建成后的府谷縣新區一期經濟適用房建設工地俯瞰

西北最大的縣級公園---府谷河濱公園
從2006年開始,府谷縣以“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層次,引導非公企業走循環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為目標,推進非公企業上規模、上檔次,并結合縣內資源配置和產業布局,著力發展循環經濟。
2010年,府谷做出了打造全省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實驗區的戰略部署,全力推動非公有制經濟轉型升級。目前,《府谷民營經濟轉型升級試驗區規劃(2011—2020)》已編制完成。
從2010年開始到2012年,府谷連續三年進入“中國百強縣”行列,成為我國西部地區跨越發展的成功典型。并在經濟發展、生態環境、醫療改革、民生扶貧,以及在就學、就業、社會治安等方面創造了一系列令人佩服的成就。
經濟發展。“十一五”期間,府谷開始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步伐。按照“大園區承載、大產業支撐、大項目推動、大集群發展”的思路,全方位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和產業轉型升級。很快,以四大工業集中區、八個蘭炭產業園和三個工業小區為主的府谷煤電化載能工業園區總體規劃形成,并經陜西省政府審批,成為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而吸引了神華、華能、大唐、中煤、魯能、陜煤、陜投等大型企業集團的一個個項目落戶府谷。目前,“七區八園”初具雛形,路、水、電、訊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清水川、廟溝門、郭家灣等大型煤電一體化項目,“3052”、鎂節能多聯產、18條大蘭炭、60萬噸MTP等一批循環經濟一體化項目快速推進。這些新型工業企業的生根、開花、結果,使7個投資過百億元的園區、4個產值過50億元的產業,22個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企業集團在府谷快速崛起。
2012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0.52億元,增長10.8%;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35.71億元,增長23.9%;完成財政總收入85.98億元,增長0.9%,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7.42億元,增長16.0%。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615.5億元,增長12.6%;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302.7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67.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83元,增長14.9%;農民人均純收入11783元,增長18.7%??h域綜合實力上升到全國百強縣第67位。
改善民生。府谷在“十一五”期間,累計投入40.7億元,精心實施民生八大工程,全力改善民計民生。在全省率先推行十二年免費教育,率先啟動中小學生蛋奶工程;率先推行老年人基礎養老金補貼制度,對全縣城鄉所有60歲以上老年人每月給予100元的養老補貼;全面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雙高普九”通過省上驗收。
府谷民營企業家慷慨解囊,總捐資額達15.6億元,幫建府谷中學高中部、職教中心、第二人民醫院和第四小學,創立了教育基金和大病救助基金,支持家鄉教育和衛生事業發展。此外還積極推行新型合療、城鄉低保、養老保險、就業培訓等各項惠民政策,促進民生事業和諧發展。
環境保護。作為資源富集的府谷縣,曾經由于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不僅引起了中、省、市各級的高度重視和關注,還被媒體稱之為“黑三角”,也使府谷縣成為當時國家環??偩?、監察部等六部委掛牌督辦的縣區之一。
府谷痛定思痛,從2006年開始,累計投入10.64億元,全力推進工業污染治理,先后取締關閉了552戶污染企業,電石、鐵合金、水泥、金屬鎂等企業全部實現了達標排放,全面完成了“十一五”節能降耗任務,環保工作連續4年被評為全省先進。累計投入4億元,大力實施生態綠化工程,五年共造林48.3萬畝,綠化干線公路260公里,綠化荒山13萬畝,全縣林草覆蓋率達到53%,被評為“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
教育強縣。近年來,府谷按照“義務教育強基礎、高中教育提質量、職業教育促就業、學前教育抓規范”的總體思路,在大力發展義務教育的同時,積極發展學前教育、高中教育及職業教育,全面建設省級教育強縣。
從2011年開始,府谷又在全國率先實行了十五年免費教育;2013年5月,府谷縣通過陜西省教育強縣驗收組正式驗收,順利邁入陜西省教育強縣行列。
進入“十二五”,府谷面對新一輪的轉型升級,如何把握中央及省市發展政策并勇立潮頭,考驗著府谷經濟的發展后勁。
雖然近一年來,府谷經濟趨于平滑,但崇尚“寬厚、務實、爭先、共享”之“府谷精神”的府谷人,定將繼續全力以赴推進富裕、文明、平安、綠色、和諧的幸福府谷建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