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約評論員 梅松武
“老鄉”離“小康”有多遠
□文/特約評論員 梅松武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的這個觀點,進一步增強了我們解決好“三農”問題的緊迫感、責任感、使命感。
按照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在農業,難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叭r”不穩,天下難“安”;“老鄉”不富,小康難“全”。現在的問題是,黨中央提出的解決“三農”問題的大思路大政策已經明確,關鍵是找準“老鄉”與全面小康的差距,做大做強做長農民增收這塊“短板”。
就西部而言,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也有一個“夯實底部基礎”的關鍵問題,需要進一步推動縣域經濟和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千方百計幫助農民增加收入。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離“小康”有多遠?
到田邊地頭看一看,向農民調查增收的難題,你會發現“三農”問題的根源所在。農村人口多,農業水土資源緊缺,使土地規模經營難以推進,傳統生產方式難以改變,大多數農民還處于“靠天吃飯”的階段,一旦遇到“天災”或市場變化,往往歉收、減收甚至顆粒無收。在西部,近年來自然災害呈偏重發生態勢,地震、旱災、洪災、雨雪冰凍、病蟲害等災害接連不斷,“谷賤傷農”、“豬賤傷農”、“果賤傷農”的市場風險循環發生,因災致貧、因病返貧不是個別現象,農民增收、扶貧攻堅難度越來越大,由此帶來的城鄉收入差距也越來越大。值得引起我們深思的是,隨著糧食“九連增”,農產品收購價格已經不斷提高,農業直補政策也得到落實,但農民收入增長速度和農民收入增長絕對值仍然落后于城市居民。
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同步實現“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這一全面小康奮斗目標,我們的“老鄉”面臨著多么嚴峻的困難!從長遠看,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必須超越農業和農村的視野,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實施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方針,關鍵是在工業化、城鎮化的互動協調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
到街頭巷尾看一看,與農民工交流城市就業的艱辛,你會更加清楚地看到“農民轉市民”的困難所在。在陜西,在四川,在現有生產力水平上,農業所能提供的就業機會已經達到極限,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只有到城市尋找就業機會,才能實現自己的“小康夢”。這就是眼下看到的農村人口大規模向城市轉移的不可阻擋的大趨勢。當前,令“老鄉”感到困惑的是,多數城市對農民工就業設置了重重障礙,農民工就業多數集中在累、臟、苦、差、險等行業。同時,與就業相伴的居住困難、社會保障缺位、就業不穩定等問題也一直困擾著農民工。據有關部門調查,農民工在城鎮的住房,52%為用人單位提供的集體宿舍,47%為租住城中村、城鄉接合部或城市近郊區的農民住房,自購住房的比重不足1%,繳納住房公積金的農民工比重不足3%。由此可見,“農民轉市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還有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保障農民權益等問題,也與“老鄉”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密切相關。特別是隨著城鄉一體化的推進,農民越來越關心和追求自身權益的實現和保護。例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和自留地的財產化及依法保護;在子女教育、戶籍管理、社會保障、住房、醫療、參與社會活動等許多方面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如此等等,都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完善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老鄉”奔小康,關鍵在哪里?從全國看西部,從西部看陜西,關鍵在增收,關鍵在就業,關鍵在城鄉統籌,關鍵在“四化”同步。這是我們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的 “底部基礎”,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舍此“關鍵”,別無選擇!

府谷縣墻頭鄉藺家崖村堯峁井田勘探項目工地上的工人
鏈接
“全面小康”演義史
所謂全面的小康社會,是一個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生活殷實、人民安居樂業和綜合國力強盛的經濟、政治、文化全面協調發展的社會,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社會發展階段,是實現中國夢的必要條件。
“小康”一詞最早出自中國古代典籍《禮記》,最初是指古代自然經濟條件下比較寬裕的生活狀態,是“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較低級的發展階段和社會形態。
1979年,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描繪了小康社會的發展藍圖,提出到200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人均GDP達到800美元,建立一個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而且構想了建設小康社會的跨世紀發展戰略,即著名的“三步走”發展戰略。
1997年,十五大報告中提出“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新任務。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
1999年,按《全國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標準》指標測算,我國總體已走完溫飽階段94.6%的路程,2001年我國人均GDP突破900美元,中國總體上實現了小康。

人們在黃河岸邊的河濱公園內晨練。
2002年,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并作出具體的戰略部署。從經濟、政治、文化和可持續發展等四個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奮斗目標。
2003年,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開始研究制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2007年進行了修訂。這套指標體系由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資源環境6個方面23項指標組成。并在十七大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按照小康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要求,在建設過程中,不僅要抓好經濟建設,更要抓好關乎民生的社會管理工作,充分體現了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
總體小康是一個低標準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個較高標準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已進入“倒計時”。
(文/蘇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