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遠容
(貴州航天醫院 遵義 563003)
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的心電圖改變分析
趙遠容
(貴州航天醫院 遵義 563003)
目的:分析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的心電圖特點,為臨床診斷及預后提供理論依據。方法:對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間符合病毒性心肌炎的小兒患者98例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總結。結果:9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兒,心電圖異常率與超聲心動圖、胸片檢查、心肌酶異常率比較,異常率明顯升高,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異常心電圖患兒中,以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竇性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礙最常見,其次是ST-T改變、QBS低電壓、Q-T間期延長。結論:心電圖改變對臨床準確診斷、有效治療及預后效果評價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病毒性心肌炎;心電圖;分析
病毒性心肌炎(virus myocardis,VMS)是兒科常見心血管系統疾病,指病毒侵犯心臟,進而發生心肌間質性炎癥、心肌纖維變性、心肌壞死性病變,多呈彌漫性或局灶性[1]。病毒性心肌炎的發病機制復雜,大多數學者認為,與病毒侵染機體產生免疫反應有關,其病理變化涉及心肌間質、心肌、心臟傳導、起搏系統等。文獻報道,80%以上的小兒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會發生心電圖改變。1999年昆明會議制定病毒性心肌炎診斷標準中,明確將心電圖納入診斷依據之一,因此目前心電圖指標已被公認是心肌炎診斷指標之一[2]。病毒性心肌炎心電圖非特異性,臨床診斷需全面分析,綜合判斷。筆者通過對98例小兒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電圖改變情況分析、總結,為臨床診斷及預后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確診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兒98例為研究對象,男60例,女38例;年齡1~13歲,平均6.5歲;病程4~45 d,平均12.3 d。排除風濕性心臟病及其他可能影響心電圖的疾病。患者發病前1~3周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心悸、胸悶、心前不適等癥狀。所有患兒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診斷標準,均經詢問病史、體格檢查、胸片檢查、超聲心動圖、心電圖和實驗室檢查后確診。
1.2 方法 所有患兒采用心電圖檢測儀進行心電圖檢測,常規測量,準確記錄12個導聯。采用心臟多普勒超聲儀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采用DR機行胸片檢查。全自動生化檢測儀行心肌酶檢查,心肌酶譜的正常參考標準為62~174 U/L。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心電圖及其他輔助檢查結果 9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兒,心電圖異常率為81.63%,與超聲心動圖、胸片檢查、心肌酶異常率比較,異常率明顯升高,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心電圖及其他輔助檢查情況 例
2.2 異常心電圖改變與預后效果分析 80例異常心電圖患兒中,以心律失常最為常見,其中室性早搏22例、房性早搏18例、竇性心動過速18例、房室傳導阻礙15例。其次是ST-T改變13例、QBS低電壓8例、Q-T間期延長5例。大多數心電圖異常是發生單項改變,少數是兩項或多項改變。98例患兒中95例患兒經治療后轉歸(痊愈+好轉),轉歸率96.94%。死亡3例(3.06%),分別是Q-T間期延長1例、QBS低電壓1例、ST-T改變1例。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竇性心動過快、房室傳導阻礙、竇性心動過緩的所有患兒,經治療后心電圖均轉歸,轉歸率為100%。見表2。

表2 異常心電圖改變與預后效果分析 例(%)
近年來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發病率逐年上升,與各種病毒性感染不同,常在感染后1~2周才出現臨床癥狀,主見發熱、乏力、心前不適、胸悶、心悸等癥狀[3]。因患兒對癥狀的主訴能力較差,或被呼吸道及腸道癥狀掩蓋,導致臨床易誤診或漏診,少數病兒可突發休克甚至死亡。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確,多數學者認為是病毒直接侵犯心肌細胞,亦有少數學者認為與免疫反應有關。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學改變主要是心肌間質發生炎性滲出和纖維性改變,進一步導致心肌細胞的自律性、應激性、傳導性發生改變,引起心電圖異常,絕大多數病毒性心肌炎病人有異常心電圖異常現象,因此早期發現心電圖異常可提高臨床診斷率和預后轉歸率。
本研究通過分析98例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發現心電圖異常率為81.63%,與超聲心動圖、胸片、心肌酶異常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心電圖改變對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敏感性高于其他輔助檢查指標。心電圖異常改變的類型及具體表現不完全一致,但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心肌受損和心臟電生理改變。本研究中,心電圖異常中,以心律失常最常見,如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竇性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礙;其次是ST-T改變、QBS低電壓、Q-T間期延長,與文獻報道基本符合[3]。在診斷早搏時必須排除其他心臟病或其他誘因,包括情緒激動、過度勞累引起的早搏。據文獻報道,病毒感染易引起心肌病變,破壞細胞膜的完整性、流動性、通透性,引起心肌動作電位異常,提示多種心律異常可能以心肌細胞膜性質改變為主要原因。心肌病變后,心肌出現纖維化,降低沖動傳導性,出現心肌結構異向性,導致心動過緩或過速[4]。
心電圖檢查可了解患兒病毒性心肌炎病情嚴重程度及病變范圍,對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發現,房性早搏、室性早博、房室傳導阻礙、竇性心動過緩患兒預后效果良好,臨床癥狀較輕,轉歸率為100%,死亡3例,分別為Q-T間期延長1例、QBS低電壓1例、ST-T改變1例。可見心電圖顯示ST-T改變、QBS低電壓、Q-T間期延長者預后效果較差,并且當患兒合并多項心電圖改變時,治療效果及預后也較差。因此,當ST-T改變、QBS低電壓、Q-T間期延長時提示心肌受累廣泛,易產生心功能不全,嚴重者伴有嚴重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且臨床預后效果較差。
綜上所述,心電圖檢查對診斷小兒病毒性心肌炎敏感性高、特異性低,以心律失常最常見,檢查方法可靠、便捷、經濟,對臨床準確診斷、有效治療及預后效果評價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張乾忠,馬沛然,王琍,等.兒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和治療[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3,18(10):581-583
[2]楊作成.心肌炎的診斷與治療[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0,25(10):782-784
[3]文紅霞,黃小力,李敏,等.小兒病毒性心肌炎動態心電圖改變的臨床分析[J].華中醫學雜志,2009,22(5):278-279
[4]呂立勛,吳范武.抗毒補心膠囊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療效觀察[J].山東醫藥,2010,50(5):36-37
R 725.4
B
10.3969/j.issn.1671-4040.2013.05.064
2013-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