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飛寶
(浙江省金華市中心醫院 金華 321000)
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胃癌20例療效觀察
陶飛寶
(浙江省金華市中心醫院 金華 321000)
目的:觀察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胃癌的臨床療效。方法:將我院收治的40例胃癌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治療組給予FAM方案化療聯合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對照組僅給予FAM方案化療。結果:治療組在改善Karnofsky評分、臨床癥狀體征、臨床療效等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胃癌療效顯著,為今后中醫藥治療胃癌提供了臨床依據。
半夏瀉心湯;中醫藥;胃癌
胃癌是全世界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其中日本、中國、智利、奧地利、匈牙利等國家為高發地區[1]。我國估計每年約有近20多萬新發胃癌,占全部惡性腫瘤的17.2%,居所有惡性腫瘤發病率的首位[2]。我國胃癌死亡率23.02%,居惡性腫瘤之首[3]。手術、放療、化療、靶向藥物是目前西醫治療胃癌的主要手段。但存在手術切除率低、復發轉移率高、生存率低、患者體質虛弱無法耐受放化療、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中醫中藥在抑制癌瘤、調節免疫、延長帶瘤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以及減輕放化療毒副反應等有一定優勢。在臨床實踐中,筆者運用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胃癌,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0~2012收治的40例胃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齡 40~72歲,平均 (64.3±5.2)歲;對照組 20例,男 12例,女 8例,年齡 41~70,平均(63.7±4.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理分型、臨床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胃癌診療規范》2011年版[4]的診斷標準,依據胃鏡或手術病理學明確診斷為胃癌,并進行胃癌TNM分期。中醫辨證標準:參照衛生部2002年5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辨證屬脾胃濕熱型。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西醫胃癌診斷標準及胃癌TNM分期標準;(2)符合中醫脾胃濕熱證辨證標準;(3) 符合化療適應癥;(4)Karnofsky 評分≥60分;(5)預計生存期3個月以上;(6)患者知情同意,愿意配合。
1.4 排除標準 (1)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Karnofsky評分<60分;(3)預計生存期3個月以下;(4)有嚴重心、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原發疾病;(5)妊娠、哺乳期婦女及精神病者;(6)不愿意接受治療者。
1.5 方法 治療組:給予基礎化療方案(FAM方案:氟尿嘧啶300 mg/m2,第1~10天靜脈滴注;阿霉素40 mg/m2,第1天靜脈滴注;絲裂霉素10 mg/m2,第1 d靜脈滴注。2d為1個療程),聯合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具體方藥:半夏15 g,黨參12 g,黃芩10 g,干姜4g,黃連3g,生黃芪30 g,橘紅5 g,蛇六谷 30 g(先煎90 min),蛇舌草20 g,焦山楂15 g,雞內金15 g,炙甘草4 g,大棗3枚。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混合,分上下午2次分服。對照組:僅給予基礎化療方案(藥物、劑量、療程同治療組)。
1.6 觀察指標 (1)生存質量:采用Karnofsky評分進行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定;(2)臨床癥狀體征觀察:參照衛生部2002年5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療效標準,并給予量化處理。無癥狀記0分,主癥輕度記2分,中度記4分,重度記6分;次癥輕度記1分,中度記2分,重度記3分;舌苔脈象為必備條件而不計分。以治療前后總分多少判斷療效。
1.7 統計學處理 數據均用SPSS13.0醫學統計分析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Karnofsky評分變化比較 治療組治療前Karnofsky評分為(70.25±9.30)分,治療后Karnofsky評分為(85.17±8.27)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Karnofsky評分為(71.47±9.68)分,治療后Karnofsky評分為(76.18±8.42)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 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Karnofsky評分變化比較 (±S) 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Karnofsky評分變化比較 (±S)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對照組70.25±9.30 71.47±9.68 85.17±8.27*76.18±8.42**
2.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變化比較 治療組治療前癥狀積分為(16.59±4.73)分,治療后癥狀積分為(6.20±4.95)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癥狀積分為(15.21±3.92)分,治療后癥狀積分為(12.86±5.24)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變化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變化比較 (±S)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對照組15.59±4.73 15.21±3.92 6.20±4.95*12.86±5.24**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胃癌屬中醫學“反胃”、“噎膈”、“癥瘕”、“積聚”等范疇。其病因多與六淫外侵、飲食勞倦、稟賦不足等有關。胃癌的發生與正氣虛弱、臟腑功能失調有關。《素問》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靈樞》云:“壯人無積,虛則有之。”胃癌多發于中年以上,年事已高,元氣衰敗,臟腑陰陽氣血虧虛,故正虛為胃癌形成的基礎。在此基礎上,病因侵襲人體,導致臟腑陰陽氣血失調,功能紊亂,脾胃運化失調,中焦升降失司,使氣滯、痰濕、瘀血、熱毒等阻滯中焦而致本病。病位在胃,與肝脾腎相關。病機屬本虛標實,虛為脾胃虧虛,實為寒熱錯雜、痰濕凝滯、瘀毒內阻。扶正祛邪為其基本治療原則。
半夏瀉心湯方出自《傷寒論》,是治療脾胃病名方,主治脾胃虛弱、氣機壅塞之寒熱錯雜證。方中半夏味性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半夏生于夏之半,為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之時矣,故主陰陽開闔之半,關鍵之樞,用以調其陰陽,又有化痰、散結之功,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半夏有抗腫瘤的作用[5]。干姜性味辛熱,溫中祛寒,既可增強半夏和胃降逆、辛開散結之功,又可解半夏之毒。黃芩、黃連苦寒燥濕,清熱解毒,瀉火于內。四藥相配,一升一降,氣機調和;一寒一熱,陰陽協調。黨參補虛,佐以大棗顧護脾胃,甘草調和諸藥。更加用生黃芪扶正以培本,焦山楂、雞內金健脾消食和胃,橘紅化痰消積,降逆止嘔。蛇六谷味辛性溫,敗毒抗癌,消腫散結,現代藥理研究表明[6],蛇六谷具有抑制腫瘤生長、誘導腫瘤凋亡、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蛇舌草味苦性寒,清熱解毒散瘀,二藥配伍,治療和預防腫瘤復發。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半夏瀉心湯具有保護胃腸道黏膜、調節全身免疫功能、抑制COX酶、清除活性氧的作用[7]。綜觀全方,辛開苦降,寒熱并用,補氣和中,攻補兼施。
本研究顯示,半夏瀉心湯加味在改善胃癌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增強機體免疫力、減輕化療毒副作用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為今后中醫藥治療胃癌提供了臨床依據。
[1]李正安.胃癌的早期篩查與干預[C].貴州:貴州省中西醫結合學會2010年消化系病學術交流會暨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進展學習班資料匯編,2010
[2]朱濤,曹虹,張淑梅.中期因子在胃癌病人血液中的檢測及其臨床意義[J].江西醫藥,2008,43(3):192-194
[3]王梅,孟華.聯合檢測CEA、CA724對胃癌的臨床意義[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54-55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胃癌診療規范(2011年版)[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2,4(5):62-71
[5]李萬軍,馬新煥,王建良.半夏的藥理作用[J].西部中醫藥,2012,25(9):129-131
[6]韓海成,陳培豐.中藥蛇六谷相關中藥品種抗癌作用研究進展[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7,28(7):51-52
[7]趙建一.半夏瀉心湯現代藥理研究淺述[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19):73
R259
B
10.3969/j.issn.1671-4040.2013.05.028
201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