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雨
(江西省進賢縣人民醫院 進賢 331700)
胃腸減壓在下消化道切除吻合術后應用的必要性評價
舒雨
(江西省進賢縣人民醫院 進賢 331700)
目的:對胃腸減壓在下消化道切除吻合術后應用的必要性進行評價。方法:選擇2010年3月~2012年10月在我院行下消化道切除吻合術的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50例,對照組患者術后無胃腸減壓治療,治療組患者行術后胃腸減壓治療,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并發癥發生率。結果:兩組患者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和首次排便時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治療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間手術前后腹圍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腹圍均大于術前腹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患者行下消化道切除吻合術后不適合應用胃腸減壓,無胃腸減壓治療能夠取得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
胃腸減壓;下消化道切除吻合術;應用
當前,下消化道切除吻合術后仍普遍應用胃腸減壓,國內關于此方面的研究相對缺乏。本次研究特選擇2010年3月~2012年10月在我院行下消化道切除吻合術的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患者采取術后無胃腸減壓治療,治療組患者行術后胃腸減壓治療,比較和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3月~2012年10月在我院行下消化道切除吻合術的患者100例,其中女性37例,男性63例;年齡22~85歲,平均(55.6±2.2)歲;直腸癌73例,結腸癌15例,結腸良性疾病7例,小腸腫瘤5例。其中直腸癌患者行全切除術,結腸癌患者或者結腸良性疾病患者行次全切除術或者部分切除術,小腸腫瘤患者進行小腸部分切除術。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50例,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胃腸減壓術,完成手術后對照組患者立即拔出胃管,治療組患者持續進行低負壓吸引,待患者腸道排氣之后再拔出胃管。對傷口感染患者行局部引流處理;對咽喉疼痛和咳嗽患者行霧化吸入和口腔護理治療;對肺部感染患者采取抗感染治療措施;對發生急性胃擴張癥狀患者再次行胃腸減壓并進行持續低負壓吸引治療;對出現吻合口瘺癥狀患者行結腸造瘺、營養支持以及抗感染治療[1]。兩組患者均于手術前后晨間繞臍部測量腹圍,手術完成后量取患者的胃液含量,并做好準確記錄。此外,觀察記錄患者手術完成后住院時間、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腸道排便和排氣時間。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進行數據統計和處理的軟件為SPSS10.0,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P<0.05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腹圍情況比較 手術前及手術后兩組患者間腹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腹圍均大于術前腹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2.2 兩組首次排氣、排便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兩組患者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和首次排便時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腹圍情況比較 (±S)cm

表1 兩組腹圍情況比較 (±S)cm
組別 n 術前 術后第1天 術后第2天 術后第3天治療組對照組50 50 76.4±17.5 75.2±16.1 82.5±21.4 83.5±21.9 82.7±19.9 81.6±20.7 82.3±21.4 84.6±21.3
表2 兩組首次排氣、排便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比較 (±S)d

表2 兩組首次排氣、排便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比較 (±S)d
組別 n 首次排氣時間 首次排便時間 術后住院時間治療組對照組P值50 50 3.1±1.2 3.1±1.4>0.05 4.6±1.3 4.7±1.5>0.05 8.9±4.6 8.5±4.1>0.05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組中傷口感染1例,伴咽喉炎11例,肺部感染2例,急性胃擴張1例,吻合口瘺2例;對照組傷口感染1例,伴咽喉炎2例,肺部感染1例,急性胃擴張2例,吻合口瘺1例:所有患者均及時采取相關治療措施,最終痊愈。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治療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治療組胃液量情況 治療組患者手術第1天、第2天、第3天胃液分泌量為(146.4±87.5)m L、(204.8±92.6)m L、(205.2±107.2)m L,術后第 2天及第3天的胃液分泌量均大于術后第1天。
行下消化道切除吻合術后,患者胃腸功能均可受到一定影響,容易出現腸麻痹。有研究發現術后對患者進行胃腸減壓后,患者的術后腹圍要大于術前腹圍,此研究結果表明胃腸減壓無法有效發揮消除腸麻痹的作用。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腹圍均大于術前腹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和首次排便時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胃腸減壓難以取得消除腸麻痹的效果;手術前后兩組患者間腹圍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且手術后治療組患者的胃液分泌量遠遠低于人體5 300~9 500m L/d的正常分泌量,說明胃腸減壓無法減輕和消除患者腹脹[2]。
本次研究中就術后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分析和探討,治療組和對照組各有1例患者出現傷口感染,治療組11例患者出現咽喉炎癥狀,對照組有2例患者出現該癥狀,治療組患者的咽喉炎發生率高于對照組患者,據推斷直接原因在于治療組患者咽喉部位受到胃管刺激而發生炎癥。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有2例和1例患者出現肺部感染,胃管能夠對肺部感染發生間接的影響作用,從而加重患者的咳痰和咳嗽癥狀。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有1例和2例患者出現急性胃擴張現象,治療組2例患者出現吻合口瘺,對照組1例患者出現該癥狀,該組數據說明胃腸道壓力無法通過胃腸減壓獲得降低。無胃腸減壓治療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有效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改善和優化患者的身體素質,促進患者康復。綜上所述,患者行消化道切除吻合術后不適合應用胃腸減壓,反之采取無胃腸減壓治療,可及早恢復正常飲食,取得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3]。
[1]雷文章,趙高平,李卡,等.胃腸減壓在下消化道切除吻合術后應用的必要性評價[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5,8(3):203-205
[2]趙高平,雷文章,李卡,等.下消化道切除吻合術應用胃腸減壓的臨床研究[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4,11(6):512-514
[3]李卡,陳增蓉,朱紅.下消化道切除吻合術后早期停用胃腸減壓的前瞻性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4):299-301
R 656.9
B
10.3969/j.issn.1671-4040.2013.09.025
2013-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