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中醫院 德州 251100)
新式剖宮產腹壁切口縫合特點探析
劉霞
(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中醫院 德州 251100)
新式剖宮產術;傳統子宮下段切口;剖宮產術
傳統的剖宮產術不僅包括有宮體剖宮產術、子宮下段剖宮產術,還包括有腹膜外剖宮產術。其中,子宮下段剖宮產術要求醫師在患者的子宮下段做橫向切口并取出胎兒,該項方法具有術中出血量少、操作簡單、術后患者愈合狀況好、并發癥少等優點[1]。新式剖宮產術在近幾年也得到了大力推廣,由于其多年經驗的積累,醫院中患者剖宮產率逐年上升,選擇二次剖宮產的人數也逐漸升高[2]。基于上述情況,本文以我院的102例產婦為研究對象,簡要分析新式剖宮產術的特點以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7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分娩的102例產婦,年齡22~30歲,平均年齡(26.4±1.6)歲,孕周36~41周。腹部有陳舊性疤痕的產婦有24例,高血壓產婦8例,糖尿病產婦3例,其余67例產婦均無特殊情況;依據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對中國成人BM I分類標準,有18例產婦為偏瘦體型,正常體重產婦有44例,體重超重的產婦有24例,肥胖產婦有16例。102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觀察組,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 排除標準 產婦為第三次及以上行剖宮產術;胎兒畸形;產婦出現完全性胎盤前置;腦積水;胎兒頭部深嵌或高浮難以取出。
1.3方法
1.3.1 實驗組 術前對患者行靜脈注射頭孢曲松鈉預防感染,麻醉方式為腰硬聯合麻醉。作腹壁切口,橫切口,長度為10 cm,可根據胎兒大小作適當調整,用力橫向撐開患者腹直肌前鞘,撐開腹膜并作均勻牽拉,撐開產婦皮膚層、筋膜層、肌層。取出胎兒后,采用1號可吸收線縫合產婦全肌層,縫合方法為連續縫合,關腹時采用荷包法縫合,縫合患者腹直肌,針數為2針。皮膚縫合方式為皮內縫合,皮下脂肪采用間斷縫合。術后靜脈點滴青霉素和甲硝唑。
1.3.2 觀察組 行傳統子宮下段切口剖宮產術,作腹部弧形切口,長度為10 cm,依據胎兒大小作適當調整,切開患者皮膚層和皮下組織,剪開其筋膜和腹膜,做膀胱腹膜反折并下推患者膀胱,橫切患者子宮下段肌層并撐開,取出胎兒及胎盤,采用0-1號薇喬合成線行連續縫合,縫合部位依次為子宮肌層、子宮膀胱腹膜反折和患者腹膜與腹直肌。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產婦剖宮產術后均未出現發熱、傷口感染等癥狀。其中,實驗組在平均手術時間、胎兒娩出時間、產婦切口疼痛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后產婦筋膜下血腫發生率和產褥病方面均優于觀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胎兒娩出時間等指標平均值比較
新式剖宮產的特點主要是采用對皮下脂肪撐拉方式進行開腹。此法有助于行走于開口處的血管、神經借助自身彈性完整保留,這樣既減少術中出血,也減少了傳統手術中因結扎血管或電凝止血而造成的局部組織缺血發生,有效縮短整個手術時間。在本次研究中新式剖宮產術采用了縫合腹膜的方式,對產婦的皮下脂肪、腹直肌前筋膜、腹直肌、腹膜進行鈍性分離,這種方式能夠完整的保留其腹壁淺層血管和神經[3]。同時,患者術中的出血量也相對較少,其術后筋膜下血腫和產褥病的發生幾率也相對較低。
新式剖宮產中其縫合方式松緊適度,同時并不對患者進行膀胱下推和腹膜反折,在縫合過程中,產婦的子宮切口邊緣血竇能夠有效關閉。另外,皮下組織和皮膚層的間斷縫合有利于傷口滲出液的引流,減少術后感染率[4]。與傳統子宮下段切口剖宮產術相比,采用新式剖宮產術的患者其手術時間、胎兒娩出時間、術后切口疼痛時間、術后排氣時間都相對較短,明顯優于觀察組。而受到疼痛時間縮短的影響,新式剖宮產組的患者所需的麻醉藥量也相對較少,操作簡便性較強。綜上所述,新式剖宮產術具有操作方便、手術時間短、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勢,值得臨床推廣。
[1]王俊婷,張瑞存.剖宮產皮膚縫合方式改良200例臨床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0,3(10):88
[2]韓興瓊.橫切口剖宮產術不縫合皮下脂肪層87例分析[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0,2(4):58-59
[3]李愛玲.不縫合脂肪層的皮內縫合法在剖宮產中的應用[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9,18(2):114
[4]趙明紅.橫切口剖宮產5種皮膚縫合方式的愈合效果比較[J].醫學新知雜志,2009,26(3):172-174
R 719.8
B
10.3969/j.issn.1671-4040.2013.09.052
2013-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