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華,張海東,趙玉清,寧旺云
(云南農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
云南曬青毛茶是經過初加工后的半成品,通常選取大葉種茶的鮮葉,殺青、揉捻后,采用日光曬干而成,是制作普洱茶的初級原料。用于加工普洱茶的曬青毛茶以外形的條索、色澤、整碎和凈度,以及內質的香氣、滋味、湯色和葉底作為評價指標,劃分為特級、一至十級共11個等級。
研究茶葉的物理特性可以為茶機的設計提供依據,改善茶機性能,還可為自動化控制茶葉加工提供重要信息,對提升茶葉加工效果和茶葉品質有重要意義。
通過研究不同等級曬青毛茶的容重、休止角、靜摩擦角和抗剪強度等物理參數,獲得普洱茶加工過程的基礎數據,并分析其變化規律,以期為普洱茶加工工藝的優化提供參考依據。

試驗材料為寧洱茶廠提供的2012年春二、四、六、八、十級共5種曬青毛茶(以下簡稱“毛茶”),試驗毛茶濕基含水率為10±2%。
茶葉加工過程為:鮮葉采摘→殺青→揉捻→日光干燥。
1.2.1 容重的測定 采用量筒法測定茶葉容重。茶葉加料方法有自然堆放法、壓重法和振實法等。試驗選擇自然堆放法,手工加料,使供試材料表面基本和容器刻度線平齊,讀取容積數值,稱量茶葉質量。茶葉容重計算公式為:

式中,γ為茶葉容重(kg/m3);G為茶葉質量(kg);V為茶葉所占量筒容積(m3)。
1.2.2 休止角的測定 休止角的常用測定方法有注入法、排除法和傾斜法等。試驗采用注入法測定茶葉的休止角。茶葉經漏斗從0.5 m 高處自然連續下落至圓形料盤上,形成圓錐體。測量茶葉錐體高度和料盤直徑。茶葉休止角計算公式為:

式中,α為茶葉休止角(°);H為錐體高度(mm),D為料盤直徑(mm)。
1.2.3 靜摩擦角的測定 采用斜面法測定毛茶與常用茶機材料鋁板、不銹鋼板和鍍鋅鐵皮的靜摩擦角。毛茶在不同材料上開始滑動的傾斜角度,即為茶葉與不同材料的靜摩擦角。
1.2.4 抗剪強度的測定 參照土壤和稻谷等農業物料的抗剪強度測定方法,采用直剪儀測定茶葉的抗剪強度,直接剪切儀如圖1所示。根據庫倫定律,茶葉的抗剪強度與滑動面上受到的正應力成正比,計算公式為:

式中,τ為任意截面上的剪應力(kPa);σ為任意截面上的法向應力(kPa);c為茶葉的黏聚力(kPa),茶葉屬于散粒物料,一般認為茶葉不存在黏聚力,即c=0;φ為茶葉內摩擦角(°)。

容重測定結果顯示:二級、四級、六級、八級、十級毛茶的容重分別為115.2±3.2、126.7±3.0、144.3±3.7、151.2±4.1、155.8±5.6 kg/m3;其中,二級毛茶容重最小,十級毛茶容重最大。其原因主要是隨著毛茶等級的降低,碎茶和梗片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致使毛茶容重增大。
休止角測定結果顯示:二級、四級、六級、八級、十級毛茶的休止角分別為52.3±2.1°、52.8±3.2°、52.9±3.3°、53.7±4.4°、55.2±4.2°;二至六級毛茶休止角變化不顯著,八級和十級毛茶休止角明顯增大。這主要是由于八級和十級毛茶條索較粗實、疏松,葉片之間的鉤掛現象嚴重,致使休止角增大。
從表1中可以看出,毛茶的靜摩擦角受材料的表面粗糙度影響顯著,與不同茶機材料的靜摩擦角均隨著毛茶等級的降低逐漸增大。
在法向應力10~40 kPa的范圍內對試驗毛茶進行剪切試驗,試驗結果如圖2所示。對試驗數據進行線性回歸處理,回歸直線的傾角即為茶葉的內摩擦角,結果顯示:二級、四級、六級、八級、十級毛茶的內摩擦角分別為33.13°、37.62°、38.95°、43.46°、46.12°。

?
從試驗結果中可以看出,隨著毛茶等級的降低,毛茶的內摩擦角顯著增大。這主要是因為低等級的毛茶中含有較多的梗片,梗片的抗剪強度明顯大于葉片。
毛茶的內摩擦角隨著等級的降低逐漸增大,內摩擦角隨著法向壓力的增大而減小。一般認為,茶葉屬于缺乏黏聚力的散粒物料,其休止角等于內摩擦角。但試驗所得的毛茶內摩擦角均小于休止角,高等級毛茶的內摩擦角與休止角數值差距較大。
剪切試驗的結果還反映了不同等級毛茶的流動特性。高等級毛茶的抗剪強度曲線靠近σ軸,其抗剪強度較低,而且抗剪強度隨物料的壓實程度增加緩慢,因此具有較好的流動性。
從圖2中還可以看出,由于茶葉的非均質性,其不是理想體,試驗結果呈現一定的離散性。試驗擬合強度直線與縱坐標的截距并不為0,即c≠0,供試毛茶表現出一定的黏聚性。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受供試材料和條件的影響,結果往往存在較大差異,曬青毛茶存在黏聚性是否為普遍現象有待進一步研究。

試驗以不同等級的云南曬青毛茶為材料,對其物理參數進行測定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二至十級曬青毛茶容重為115.2~155.8 kg/m3;(2)二至六級毛茶休止角變化不顯著,在52.3°~52.9°范圍內波動,八級和十級毛茶由于條索較粗實、疏松,葉片之間的鉤掛現象嚴重,致使休止角分別增大到53.7°和55.2°;(3)毛茶與不同茶機材料的靜摩擦角隨著毛茶等級的降低逐漸增大;(4)隨著毛茶等級的降低,抗剪強度顯著增大,流動性變差,毛茶內摩擦角均小于休止角,高等級毛茶的內摩擦角與休止角數值差距較大。
[1]DB53/T 173-2006,普洱茶加工技術規程[S].
[2]張 哲,牛智有.茶葉加工過程中的物理特性變化規律[J].農機化研究,2012,34(8):116-119.
[3]肖昭然.土力學[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7.
[4]張 哲,牛智有.揉捻過程中茶葉物理特性的變化規律[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13):2767-2770.
[5]林燕萍,金心怡,郝志龍,等.茶葉物理特性及烏龍茶造型工藝的研究進展[J].福建茶葉,2011,33(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