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醫科大學核醫學系于2006年3月24日經首都醫科大學批準正式成立,2006年6月24日隆重舉行學系成立揭牌儀式暨學術研討會。2007年11月學系成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按照《首都醫科大學關于臨床專科學院/系進行換屆和調整的通知》要求,學系于2012年6月30日召開了換屆選舉會議,民主選舉產生第二屆核醫學系務委員會。
換屆后的核醫學系在原有13家組成單位的基礎上增至18家,包括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附屬北京同仁醫院、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電力醫院、復興醫院、北京兒童醫院、北京中醫醫院、世紀壇醫院、胸科醫院、石景山醫院、潞河醫院、航天總醫院、四○一醫院、西苑醫院及廣安門中醫院的核醫學科,學系力量進一步壯大。學系主任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王鐵教授擔任,副系主任由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馬云川教授、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李春林主任醫師、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王蒨教授、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申阿東教授擔任,學系辦公室設在北京朝陽醫院,系辦公室主任由張春副教授擔任。
通過對18家單位的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形成了集醫、教、研為一體的全面發展的核醫學系,具備了實力雄厚、經驗豐富的醫療、師資隊伍和科研力量,發展成為擁有精干的技術隊伍和精良的儀器設備的高水平專科學系。本學系擁有的技術力量和整體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診斷水平特別是在心肺血管疾病方面的診斷水平以及年接受核醫學檢查的患者數量位居國內前列。
學系擁有一支龐大的核醫學專業隊伍,目前總人數142人,其中正高職稱者13人,副高職稱者17人,中級職稱者34人,具有博士學位者7人,具有碩士學位者15人。本學系擁有博士生導師1名,碩士生導師5名,承擔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工作,每年培養研究生約4~10名。2006至2010年共培養研究生23名,目前在讀研究生8名。學系承擔了首都醫科大學五年制、七年制、國際學院核醫學的教學任務,此外還承擔首都醫科大學專升本、護校、醫學檢驗、影像專業、生物醫學工程系、預防醫學系、北京大學醫學部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的核醫學教學工作。
學系在研課題經費300余萬元,其中國家及省部級項目7項,市級科研項目5項,其他項目7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近5年共計發表論文197篇,其中核心期刊收錄171篇,SCI收錄12篇(最高影響因子3.915,累計影響因子32.68)。近5年學系成員以系主任王鐵教授為主,共計主編/副主編專著8部,參編專著15部。學系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了首都醫科大學《核醫學》英文教材的編寫工作,該書已于2012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書是國內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核醫學》英文教材。
學系各單位科室工作面積合計3 855 m2,擁有百萬元以上的大型儀器設備16臺,萬元以上的設備70臺。這些儀器設備的功能及顯像年檢查人次約40 000人次,PET檢查約1 000人次/年,體外分析(放射性免疫和化學發光分析)達18萬人次/年。
學系研究方向主要圍繞各醫院特色和工作重點,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核醫學顯像方法在呼吸、循環系統疾病診斷、預后判斷及療效監測中的應用;PET的臨床應用與研究;SPECT在泌尿系統、消化系統疾病診治過程中的應用;核素檢查在內分泌方面尤其是糖尿病中的應用;利用現有學科優勢及設備條件,開展多種方法學對比研究常見神經系統疾病,包括腦腫瘤、腦血管病、癲癇、帕金森病、老年性癡呆及高級神經功能的研究;腫瘤的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療;核醫學應用中的放射防護等。
“十二五”期間,核醫學系發展的總體目標:充分利用本學系的現有資源,把本學科建成擁有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核醫學工作者,擁有一批精良設備、擁有多項科研項目的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優秀學科,爭取在5年內進入北京市及國家重點學科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