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近日,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發布《社會心態藍皮書》,從總體上分析了當前社會心態的特點、發展態勢和存在的問題。其中調查顯示,社會的總體信任指標在2012年進一步下降,已經跌破及格線。無獨有偶,截至1月10日14點,在新華網發展論壇推出的“社會總體信任指標下降,你有反向情緒嗎”投票中,選擇“我容易對社會及他人不信任”的網友超過了75%,網民普遍認為社會公平和正義的缺失是“反向情緒”彌漫的主要原因。
熱議:信任與溝通看似道德治理命題,但在現實語境下,更是對法治建設的吁求。“法是最低的道德”,法治越健全有序,社會生態越和諧溫潤。有公平的秩序,有公正的結果,有公開的博弈,多元的利益關系才不至于顧此失彼,喧嘩的話語表達才不會將民聲遮蔽。
——中國在線評論員鄧海建
社會信任之所以稀缺,其實是因為有人沒有履行承諾。當官員坐擁數十套房產而百姓買不起房,政府失信了;當白酒賣出天價而消費者喝出塑化劑,企業失信了;當愛心在捐款箱里發霉而慈善機構負責人卻開著豪車,社會機構也失信了。有了公權力、商業利益和社會機構的這些惡例,信任喪失就難免因果相循。信任歸根到底是人與人之間的好感,當這種好感因為社會不公而喪失,人與人之間就再難有互信的基礎。
——人民網網友深藍色森林
點評:社會信任度下降,本該同情卻欣喜、本該憤恨卻欽佩、本該譴責卻贊美,社會情緒出現反向,真善美不再成為主流。冰涼心境過后,我想每個人都會若有所思——當主動幫扶他人卻被敲詐,當干露露以丑為美爆紅,當一些人僅以有好爹、有好背景傲視社會,這個社會的情緒能不反向嗎?解鈴還須系鈴人,增強社會信任、疏解反向情緒,最根本的是要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在不斷推進社會公共資源均等化的基礎上繼續推進改革開放,讓改革釋放出的“紅利”以更加公平的態勢普及到全體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