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毅紅,庹玲玲,楊雅琴
肥胖是高血壓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1]。Doll等[2]研究顯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也無論年齡和體脂分布有何差異,個體收縮壓 (SBP)和舒張壓 (DBP)均與體質指數 (BMI)或腰圍呈正相關。本研究旨在觀察加味六君子湯對肥胖相關高血壓患者血清瘦素與血管活性物質含量的影響,為肥胖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提供新思路。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1年3月—2012年2月本院門診就診的80例肥胖相關高血壓患者,按性別、年齡、病程分層隨機抽樣分為中西藥治療組40例與西藥對照組40例。治療組中,男18例,女22例,年齡41~72歲,平均年齡為55歲,病程4~12年,平均病程為 (5.2±2.1)年;對照組中,男16例,女24例,年齡42~71歲,平均年齡為54歲,病程3.5~11年,平均病程為 (5.0±2.3)年。診斷標準:(1)高血壓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 (2004年修訂版)診斷標準[3]。(2)肥胖診斷標準[4]:BMI>25 kg/m2及腰臀比 (WHR) >0.90(男)或WHR>0.85(女)。(3)中醫痰濕困脾證診斷標準[5]:證見咳嗽痰多色白、惡心嘔吐、氣短痞滿、眩暈心悸、舌苔白潤、脈滑。納入標準:(1)確診為高血壓1、2級但無嚴重心、肝、腦、腎并發癥者;(2)符合肥胖診斷標準者;(3)符合中醫辯證屬痰濕困脾證者;(4)未服用其他降壓藥物;(5)年齡40~65歲,男女性別不限;(6)志愿受試、依從性好的患者。根據病史、體格檢查、肝腎功能及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所有患者均排除下列疾病:(1)各種繼發性高血壓;(2)心、肝、腦、腎等重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3)確診的冠心病;(4)嚴重心臟瓣膜疾病;(5)持續性異位心律失常;(6)外周血管疾病;(7)慢性消耗性疾病;(8)精神病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口服洛丁新 (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生產批號:060711)10 mg,1次/d,并給予常規飲食控制、低鹽低脂飲食和跑步運動等生活方式干預,2周后測的血壓為初始血壓。中西治療組在上述基礎上加用加味六君子湯 (黨參12 g,白術15 g,茯苓12 g,甘草6 g,陳皮12 g,半夏12 g,天麻12 g,鉤藤10 g,夏枯草15 g,決明子10 g,生山楂10 g,澤瀉10 g),每日一劑,分2次口服。2組均以8周為一個療程。
1.2.2 觀察指標
1.2.2.1 常規指標 BMI、SBP、DBP、血漿蛋白、血紅蛋白、三酰甘油 (TG)、總膽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 (LDL)。
1.2.2.2 血清瘦素測定 抽晨起空腹肘靜脈血2 ml,2 000 g離心15 min,取上層血清置-45℃冰箱中保存備用,按試劑盒說明ELISA法測定。
1.2.2.3 血漿內皮素 (ET)測定 所有受試者均于晨8時臥位,靜脈抽血2 ml,置含10%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鈉30 μl和抑肽酶40 μl試管中,混勻,離心后分離血漿,采用雙抗體夾心RIA法按試劑盒說明書測定ET含量。
1.2.2.4 血清一氧化氮 (NO)含量測定 分離血清,以硝酸還原酶法檢測NO,具體操作嚴格按說明書操作進行。
1.3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2002年衛生部制訂的《新藥 (中藥)治療高血壓病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所規定的高血壓療效標準判定[5]:(1)顯效:DBP下降≥10 mm Hg(1 mm Hg=0.133 kPa)并降至正常,或未降至正常但下降≥20 mm Hg;(2)有效:DBP下降<10 mm Hg并降至正常,或未降至正常但下降10~19 mm Hg,或SBP下降≥30 mm Hg;(3)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 =(顯效 +有效)/總人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降壓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降壓總有效率67.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efficacy of antihypertensive between two groups
2.2 兩組血壓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比較 (x ±s,mm Hg)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pressu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2.3 兩組BMI、瘦素比較 治療前兩組BMI、瘦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兩組BMI、瘦素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BMI、瘦素比較 (±s)Table 3 Comparison of BMI,lepti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BMI、瘦素比較 (±s)Table 3 Comparison of BMI,lepti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注:BMI=體質指數
?
2.4 兩組ET、NO比較 治療前兩組ET、NO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兩組ET、NO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ET、NO比較 (±s)Table 4 Comparison of ET,NO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ET、NO比較 (±s)Table 4 Comparison of ET,NO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注:ET=內皮素,NO=一氧化氮
組別 例數 ET(pg/L)治療前 治療后NO(μmoL/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40 55±11 49±10 46±10 52±11治療組 40 56±11 45± 9 45± 9 58±11 t 值0.48 2.23 0.52 2.57 P值 >0.05 <0.05 >0.05 <0.05
隨著全球肥胖發病率的逐漸上升,肥胖相關高血壓已日益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肥胖引起高血壓的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主要是由于胰島素抵抗、瘦素水平升高和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 (RAS)激活等多方面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外周血管收縮,心輸出量增加,促進腎鈉重新吸收等導致血壓升高[6]。
瘦素是由肥胖基因編碼,脂肪細胞合成分泌的肽類激素。它能調節脂肪組織血管緊張素原的表達,肥胖者血管緊張素原表達增強,導致血漿腎素活性 (PRA)增強,血管緊張素Ⅱ(AngⅡ)水平升高,鈉潴留,鉀缺失,進而引起血壓升高[7]。此外,肥胖患者存在選擇性瘦素抵抗,即交感神經活性得以保留,而抑制食欲和減輕體質量的作用則出現缺失[8]。長期的交感神經激活狀態能夠通過外周血管收縮和腎小管對鈉的重吸收增加而導致鈉潴留,腎臟血容量及腎小球濾過率的減少,腎血管收縮以及腎素釋放增加引起AngⅡ的生成,導致高血壓的發生。
另一方面,肥胖是導致血管內皮功能障礙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單純肥胖者已存在血管內皮功能異常,而代謝綜合征患者的內皮功能損傷程度更顯著,并且與腹部脂肪堆積密切相關[9]。目前研究認為NO和ET是一對重要的血管舒縮物質,NO通過鳥苷酸環化酶使細胞內鳥嘌呤核糖苷-3',5'-環磷酸酯 (cGMP)增高,產生一系列生物效應:松弛血管平滑肌,維持血管舒張狀態;減弱交感神經張力;減少膠原纖維、彈力纖維的產生;拮抗縮血管活性因子[10]。ET是血管內皮細胞表達的一種糖蛋白,當內皮細胞損傷時大量釋放入血,是內皮細胞受損的標志物之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作用最強、最持久的縮血管升壓活性多肽,參與高血壓的形成[11]。
中醫自古以來沒有“高血壓”的病名,但根據其常見癥狀,高血壓可歸屬于中醫的“眩暈”、“頭痛”范疇。中醫認為“無痰不作眩”、“肥人多痰濕”,肥胖相關性高血壓多由痰濕引起。有研究發現肥胖高血壓患者中痰濕質位居第一[12]。本研究認為健脾化濕滌痰,兼以平肝潛陽是治療肥胖相關高血壓的重要方法。脾居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健則水液周流,氣化布津,有助于減肥降壓。國內對單純性肥胖的治療大多從脾從濕著手,已達成共識。高血壓肥胖患者盡管病機更為復雜,但痰濕內居毋庸置疑,因此予以運脾化濕滌痰,兼以平肝潛陽,常可收到較好的減肥降壓效果。方中運用六君子湯補益脾氣,燥濕化痰;決明子、夏枯草清瀉肝火;天麻、鉤藤清熱平肝,潛陽降逆;生山楂消食化積散淤降脂、澤瀉清熱利水行痰;諸藥合用,共奏健脾化痰、平肝降壓之功。近代研究也表明,天麻、鉤藤、夏枯草、決明子、地龍、澤瀉等均有降壓作用;決明子、山楂、澤瀉有降脂減肥作用;鉤藤堿有明顯的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作用,能對抗自由基,改善血管內皮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加味六君子湯聯合貝那普利治療肥胖相關高血壓,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療效,且血清瘦素與血漿ET均明顯降低。證實加味六君子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體質量、血壓,降低肥胖相關高血壓患者瘦素水平,調節血管內皮功能,舒張血管,從而達到減肥降壓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David W Harsha,George A Bray.Weight loss and blood pressure contrl(Pro)[J].Hypertension,2008,51(6):1420-1425.
2 Doll S,Paccaud F,Bovet P,et a1.Body mass index,abdominal adiposity and blood pressure:Consistency of their associafion across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J].Int J Obes,2002,26(1):48 -57.
3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2004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實用本)[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4,32(12):1060-1064.
4 任合彥,劉瑋琳,閆朝雷,等.中小學生肥胖狀況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河北醫藥,2011,33(18):2839.
5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5:74-77.
6 Lambert E,Straznicky N,Schlaich M,et al.Differing pattern of sympathoexcitation in normal-weight and obesity-related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07,50(5):862 -868.
7 Francischetti EA,Genelhu VA.Obesity-hypertentiong:An ongoing pandemic[J].Int J Clin Pract,2007,61(2):269 -280.
8 王伊南,鄒大進.選擇性瘦素抵抗:高血壓發病的新機制[J].中華高血壓雜志,2008,16(11):967-969.
9 朱旅云,胡麗葉,王廣宇,等.單純肥胖者與代謝綜合征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12):2240-2242.
10 余振球,馬長生,趙連友,等.實用高血壓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92-193.
11 李青霞,龐曉.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清晨血壓升高與血漿內皮素和血管緊張素Ⅱ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1):164.
12 王琦,朱燕波,吳玉娥,等.肥胖、超重與正常體質量高血壓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分布特點比較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8):1676-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