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應對“機器換人”

面對技術進步所產生的“擠出”效應,處理好“機器換人”與“就業增長”之間的新一輪矛盾,通過新渠道、新途徑實現新的就業增長與結構優化,將是實現浙江經濟順利轉型的重要一環
“人工智能”時代正在逼近。未雨綢繆,及時處理好“機器換人”所生發的一系列矛盾,將會令浙江的工業轉型之路更為從容。
“機器換人”的最直觀結果便是傳統就業的縮水。今年一季度,盡管不少企業仍面臨“用工荒”,但隨著工業制造不斷向自動化轉型,浙江企業的用工需求也日趨放緩。浙江省經信委年初對浙江千余家工業企業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雖然仍有54.6%的被調查企業存在不同程度用工缺口,但比起去年同期的80%,已是明顯緩解。另一方面,“無就業增長”趨勢也已出現在建筑業、商貿業、傳統制造業等多個領域。近期,杭州市工商聯開展“民營企業就業狀況調查”,調查中所涉及的60多家民營企業2012年比2011年產值增長的占42.86%,但在職工人數增長的企業中,職工人數的增長比例全部不及企業產值增長比例,有的還相距甚遠。
以“機器換人”替代“人口紅利”,已成為“浙江制造”轉型升級的重要出路,更成為越來越多浙江企業的選擇。然而,凡事總有其對立面。“機器換人”帶來的是產業升級換代的積極效應,但由此產生的“無就業增長”卻不免令人生憂。在此境況下,理應搶抓技術革新帶來的轉型契機的同時,為由此釋放的勞動力尋求新的就業增長點,以實現下一階段就業結構的優化。
——以中小企業帶動就業。在引導大企業加大科技投入、以“機器紅利”替代“人口紅利”的同時,對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而言,鼓勵其探尋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適時承接大型企業中釋放出來的盈余勞動力,將是做好“機器換人”的重要環節。應著力幫助勞動密集型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和問題,特別是對符合產業轉型升級要求、具有產業發展前景、符合環保和勞動保障要求的企業,在稅收、融資等方面應給予特定的扶持和幫助。同時,設立就業引導基金,扶持重點企業尤其特色產業與新興產業中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
——以服務業帶動就業增長。生產性服務業中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如金融保險、國際貿易、現代物流、信息咨詢、電腦軟件和信息技術、研究開發、市場服務等,以及消費性服務業中的購物、餐飲、休閑、游樂行業等,都能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應重視這些行業的發展,從中開發相應的就業崗位,以成功實現制造業向服務業的就業轉移。
——以創業創新促進就業。從社會角度,應建立起勞動者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的社會氛圍與輿論環境;從政府角度,應進一步完善促進創業的政策支撐體系,在創業指導、市場準入、行政審批、融資渠道、稅費減免上給予創業者針對性扶持,積極引導有條件的勞動者走上創業創新之路。
新一輪科技革命正處于大爆發的前夜。浙江作為經濟發展先行之地,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所帶來的發展契機,適時向“機器時代”轉型。與之相應的,面對技術進步所產生的“擠出”效應,處理好“機器換人”與“就業增長”之間的新一輪矛盾,通過新渠道、新途徑實現新的就業增長與結構優化,將是實現浙江經濟順利轉型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