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成,孫 焰
(同濟大學)
據2012年的《第三次全國物流園區(基地)調查報告》,截止2012年上半年,我國各類物流園區總數已達754家,而2008年為475家,2006年時僅為207家,增長速度每年近45%。據統計我國物流成本占GDP比例近18%,相較于歐美國家不到10%的水平,我國物流作業效率尚處于較低的水平,物流資源的的使用還存在相當大的合理化集約化空間,如此高速增長的園區數量必定會逐漸造成區域內物流園區激烈競爭的局面,因此,物流園區的合理布局對于我國物流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物流園區輻射范圍的測算則是合理布局規劃的重要依據,為使物流園區之間不致產生不利競爭,最大限度與周圍運輸網絡有效配合,需要參考物流園區的輻射范圍做出合理的布局。
對于物流園區輻射范圍的研究,主要借鑒早期對城市經濟區域影響范圍的研究中從引力模型發展而來的斷裂點模型。但此類采用斷裂點模型的輻射范圍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處:(1)計算量大。計算量通常隨著區域內園區數量兩兩作用關系的增加,呈幾何級增長,此外,還需對測算結果進行大量的分析和標準化工作。(2)“質量”參數的確定。對于模型中“質量”參數的選取學者們看法不一。
引力模型因其能夠描述兩物體之間作用力、“質量”以及距離三者的關系而被廣泛用以輻射范圍的研究,大多數學者在質、距關系上做出了研究貢獻,但對于作用力與質、距之間的關系并未有全面深入的研究。若存在客觀的作用力評價標準,將會大大減少輻射范圍的計算量,并且提高測算的客觀性。事實上,早在1959年Hansen就提出將這種空間上兩點之間的吸引或產生某活動的作用力用于“空間可達性”的定義,只是目前對于空間可達性的定義并未統一,以下筆者將對空間可達性的研究作進一步的探討。
劉賢騰曾對空間可達性的研究進行了總結,認為對于可達性的理解可主要分為三類:基于空間阻隔,基于機會累積以及基于空間相互作用。其基本代表形式及含義如表1所示:

表1 空間可達性基本分類
(1)基于空間阻隔的可達性評價強調克服空間阻隔產生的成本對于可達性的負面影響,但削弱了發展機會對可達性的積極影響,僅體現在對成本的平均上;
(2)基于機會累積的可達性評價強調了發展機會的意義,但削弱了接觸發展機會所需花費的時間成本對于可達性的負面影響,僅通過確定統一的單位時間T來考慮時間成本對于可達性的影響;
(3)基于空間相互作用的可達性評價相對前兩者來說比較完整,同時考慮了發展機會與克服空間阻隔的成本的影響。
綜合這三類空間可達性評價模型來看,可達性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兩方面:其一,空間中其他點到達被評價點所克服空間阻隔的成本越高,被評價點的可達性越低,反之,則越高;其二,被評價點的潛在發展機會越多,則可達性越高,反之,則越低。
基于物流園區的特性以及以上對于空間可達性的總結,筆者對物流園區的可達性定義為物流園區所吸引物流活動的潛力。并且將引用場強模型來評價物流園區空間可達性。
首先,需要確定物流園區本身的“質量”,即物流園區吸引物流活動的機會V,引力模型中的“質量”參數應與作用力直接相關,筆者認為V應為與物流園區規模直接相關的指標,如最大年處理量、實際年處理量等。
其次,需要確定周圍區域到達物流園區的成本,假設物流園區存在以S0為半徑的輻射范圍,在輻射范圍內所有需求點j至被評價物流園區i的總距離成本為

則,物流園區可達性評價模型為

若物流需求點數量在區域內成均勻分布,則總距離成本CS可化簡為

物流園區通常服務于一定的經濟區域內,并不限于行政區域的邊界,因此整個經濟區域內所有物流園區的服務范圍即所在經濟區域的面積M,若該區域的物流需求為D,則區域內所有物流園區的理想綜合可達性評價應為

即物流園區的輻射范圍的面積,則物流園區可達性評價模型如下:
假設在規劃過程中,被評價園區需達到區域內物流園區可達性的理想水平AR,且區域內物流需求點數量成均勻分布,則有

代入得


經整理可得物流園區的理想輻射范圍為
式中:
(1)對于測算在建或規劃中的物流園區建成運營后的輻射范圍,D可以取建成后正常運營期的物流需求,V可以取預計達到的運營規模;
(2)對于已建成的物流園區當前輻射范圍的測算,D可以取當前所處經濟區域的總物流需求,V可以取目前運營狀況下的年處理量;
(3)對于遠景年的物流園區的輻射范圍的測算,則可以分別取遠景年區域內物流需求及園區運營規模的預測數據;
(4)經濟區域內所有物流園區的總服務范圍可以隨著經濟區域的輻射能力不斷加強而擴展,因此,可以事先通過斷裂點法等方式評估經濟區域的影響范圍來確定M的值。
四川在帶動西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恰處于重要的戰略位置與地理位置,因此,四川省提出以成都為中心發展“四大園區”與“四大中心”的物流產業戰略,幫助協調西部資源配置。但目前四大園區尚未建成,同時考慮到大型物流中心在規模與服務范圍上與物流園區的相似性,此處將以四川省“四大中心”為研究對象,即成都新都物流中心、成都龍泉物流中心、成都雙流物流中心、成都保稅物流中心。
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第三方物流量占全社會物流量的比重僅為20%,則四川省的物流需求即為省內貨運量的20%,此處以2009年的數據為準。四川省“四中心”的各個輻射范圍測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四川省“四中心”輻射范圍測算結果
將輻射范圍結合路網環境進行分析。
(1)保稅物流中心除了承擔保稅貨物的物流需求之外,還承擔了物流需求較少的來自西北方向都江堰市的貨物;
(2)新都物流中心則承擔東北方向的物流貨運需求,并且輻射范圍足以覆蓋東北方向上四川的兩大經濟大省綿陽和德陽;
(3)龍泉物流中心在四中心中的輻射范圍最遠,其主要承擔東南方向上的物流需求,輻射范圍除了可以覆蓋東南方向上的資陽、內江及自貢市之外,還與新都物流中心共同承擔東面成渝高速方向上來自南充、重慶的重要物流需求;
(4)雙流物流中心承擔西南方向上物流需求,其輻射范圍足以帶動西南方向上雅安、眉山、樂山等重要城市的物流發展,并且同時承擔雙流機場的航空貨運需求。
綜上,“四中心”能夠全面覆蓋四川省內的重要經濟城市,即以成都為中心的都江堰、綿陽、德陽、南充、內江、自貢、資陽、眉山、樂山、雅江等市,基本滿足了四川省內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個方向上的物流需求,并同時滿足空運及保稅等貨運需求。
本文基于可達性評價與引力模型在輻射范圍測算中的應用之間的聯系,總結了引力模型的應用發展與可達性評價的歷史研究,從而建立了計算量更少、更加客觀的物流園區可達性評價模型與輻射范圍測算模型。并通過測算四川省“四中心”的輻射范圍,分析“四中心”物流戰略實際情況,充分地解釋了“四中心”布局的合理性,以此證明本文提出的可達性評價模型與輻射范圍模型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
:
[1]第三次全國物流園區(基地)調查報告[J].物流技術與應用,2012,(18):60-65.
[2]羅劍宏,孫湘舞.企業物流成本控制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事業財會,2004,(6):60-62.
[3]成耀榮,單華夷,劉豐根.物流園區輻射范圍的確定及物流量分攤計算[J].交通運輸工程學報,2008,(6):122-126.
[4]張慶豐.廈門前場物流園區適站量預測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8.
[5]丁濤,代舒,蔣軍.基于引力模型和群決策理論的物流園區空間吸引范圍[J].水運工程,2009,(12):24-27.
[6]劉賢騰.空間可達性研究綜述[J].城市交通,2007,(6):36-43.
[7]國家發改委、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2006年重點研究課題報告課題組.全國物流園區發展調查報告[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7,(5):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