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諾
(引言)通常,我們對某些事情出現信心不足的狀況時,就比較容易產生害怕、畏懼、緊張、退縮、自卑等情緒,這些都是由我們的內心認知、想法所致。因此,要想有效克服恐懼,必須從各種層面去改變我們內心原有的“看法”,特別是要重新修正我們對事物現象產生的“判定標準”,把原來的認知標準清洗掉。
(一)學生考試時產生的緊張、害怕
學生在考試、測驗時最容易產生緊張、害怕的情緒,那是因為他們常常“擔心萬一失敗,萬一考不好……”,所以患得患失的內心想法導致自己產生緊張的情緒。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來自父母、老師、朋友及親人的壓力。緩解方法:閉目養神,深呼吸,不去想這些事。
(二)比賽時的緊張
比賽時,人們的內心往往太過患得患失,什么“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勝者有賞輸者必罰”等,從而會造成參賽者的某種害怕緊張情緒。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應該在面對比賽時多想想重在參與,沒有什么好恐懼,從而積極改變負面的想法。或臨陣時,專注神情、深呼吸,使內心冷靜鎮定,有效發揮出應有的水平。
(三)演講時產生的緊張
演講時,人們由于準備不夠,或者是事先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安排,所以一開始每個人可能都會產生緊張的情緒。最快速緩解的方法是緊抓桌子、麥克風,或轉移內心的注意力,比如選擇某一特定對象講話,例如把自己的朋友、同學當對象,從而逐步使自己的內心不患得患失。
(四)面對大人物、上級講話時產生的緊張、害怕
《孟子》中所謂“說大人,則藐之”,也就是說,對大人物或自己的上級、師長、長輩,把他看得太高,擔心講錯話。因此應調整想法,不要太看高他們,不要把他們當大人物,應把他們當做好朋友或慈祥的長輩,這樣一想,自然就不會緊張。
(五)躲債、逃罪、躲避
躲債,欠債無力償還時,內心怕遇到債主;逃罪,內心想法怕被抓,怕被發現。躲躲藏藏,時時刻刻擔驚受怕,草木皆兵,形成內心痛苦的地獄。只有面對現實,才可以解除內心的懼怕。
(六)勇者不懼
內心有勇氣的人,有不計得失、不計成敗的想法,就會有勇氣去做;有勇氣的人敢作敢為,什么都不怕,沒有害怕的情緒覺知。
(七)自我鼓勵,自我突破
紐約華僑謝夏的愛女被班上的同學嘲笑長得丑,覺得樣樣事情都不如別人,造成了她的自卑和退縮,同時,因為同學的嘲笑使她有種強烈的孤獨感。
謝夏了解后,告訴女兒:要改變觀念,換個想法,自求多福,用以下幾種方法試著換個角度去思維。
(1)欣賞自己——讓自己快樂,使自己高興。
(2)感激自己——想一想自己擁有什么,知道滿足、感恩、感激。
(3)喜歡自己——想一想自己的長處、優點,喜歡自己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