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靈
上期文章談到,歷史上民資兩次進入銀行業,均以失敗收場。目前第三次機遇來臨,民資又將面臨怎樣的挑戰?
第一,爭奪存款市場的信譽挑戰。目前,在存款市場上的競爭是白熱化的。
第二,單一銀行服務功能有限的挑戰。剛發起成立銀行之時,不可能有分支行,例如村鎮銀行。但是,企業需要結算。我調研過很多村鎮銀行,普遍缺乏結算功能,以至于缺乏競爭力。
第三,股權和真實控制權的挑戰。由于目前缺少尊重財產權的文化,加之很多股東并不懂得如何經營銀行,這意味著大股東未必擁有絕對的控制權。
第四,人才的挑戰。眾所周知,銀行人力成本較高。一個新成立的民營銀行需要雇傭職業經理人。從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挖人,人力成本會更高。
上期文章談到了歷史上的教訓和困難,現在又談到了新的挑戰,只是想讓大家清醒地認識到,歷史是什么樣的,我們現在面臨什么樣的挑戰。
民資進入銀行業,需要政府和民資同時做出努力。
首先,政府要改變監管理念。政府公平地對待各種所有制的投資人,不要有歧視。同時,政府要把好關,不誠信的人、不該進的錢不能放進來。一旦符合這些條件,政府應該一視同仁。
其次,對于民營資本來說,一定要端正投資理念。如果哪個企業集團想利用設立銀行和辦理金融機構的機會,要為自己集團搭建一個融資平臺,這個集團注定會失敗。就像德隆系一樣,把一個公共的服務機構變成為自己集團謀私利的機構,肯定會有關連交易、挪用資金各種虛假行為。對于金融業來說,關聯交易是非常忌諱的。
剛才提到的四個挑戰,如果僅靠自身力量,很難克服。如果民營資本能夠走存量收購兼并之路,則能夠提升發展起點。
有人說,為什么百分百民資的泰隆商業銀行做得那么好,我為什么不可以?但是,這家銀行是從城市信用社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上世紀80年代,老百姓對城信社,像對國有銀行一樣的信任。城信社也從未倒閉。泰隆的網點和信譽,均有歷史積累。
對于民營資本來說,另辟蹊徑,錯位競爭,可能是較好的選擇。除了銀行,金融領域仍有大量空間可以投資,包括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以及諸多的金融中介服務、第三方理財等。
我個人真正看好的,則是互聯網金融。在互聯網金融的基礎上嫁接重組成民營銀行,大有希望。
金融的本質是信用貨幣的創造和資金的融通,后者有三個關鍵要素:信息、渠道和價格。當信息不對稱時,就出現了信息的中介,也就是金融的中介。金融中介的產生其實就是解決投資人和籌資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搭建了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平臺,而且設計了一些金融產品,構筑了渠道,資金從盈余方流向欠缺方。
互聯網金融,是指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加工傳遞金融信息,辦理金融業務。不管是原有金融機構辦理,還是互聯網公司利用這些手段辦理,都不影響事情的本質。事情的本質就是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解決信息問題,構建渠道,完成資金融通。
但是,互聯網難以解決基本建設和制造業等大額融資主體的個性化信息不對稱問題,因而還需要有專門的信用中介機構,比如銀行、券商、財富管理公司等。目前,互聯網金融業務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基于電商的結算,比如支付寶;第二,基于電商信息的小微貸款,比如阿里小額信貸;第三,基于支付賬戶的簡單金融產品銷售,比如余額寶。簡單的貨幣基金,可以通過網上買賣,但比較復雜的基金則風險較大;第四,投融資平臺。但他們做的都是小額的個人業務,且是金融單向業務,而非銀行業務。
何謂銀行?存款、貸款、結算三者結合在一起才是銀行。小額信貸公司,不允許吸收存款,能夠放貸款,但沒有結算功能。P2P和眾籌的紅線,則是不能吸收公眾存款。因此,現在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做了如上四個方面的金融業務,卻并不能稱之為銀行。
盡管如此,基于第三方支付上的互聯網金融服務,仍然有望成為民資進入銀行業的新通道。現在第三方支付有了上億的客戶,是其優勢所在。如果它有了銀行牌照,就可以去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而它已經建立起支付結算的通道。所以,在這一起點起步,會比新成立民營銀行要容易一些。
由于第三方支付公司面對的都是小微客戶,其資金量充其量以千億元計算,而整個存款市場以百萬億計。第三方支付與龐大的傳統銀行相比還是九牛一毛。對于新成立的民營銀行而言,如果想吸收大客戶的資金,做比較復雜的業務,還需要“往下”布局,即“鼠標加水泥”,必須有物理網點。沒有物理網點的網絡銀行在目前情況下是難以做大的。
民資要想進入到銀行業來,要珍惜這次機會。第一,要端正自己的目的。第二,要尋求好途徑。我個人建議、在收購兼并和基于互聯網金融基礎上重新申請牌照,比重新設立一個單一的銀行更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