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華
秋風未至,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卻已涼意襲人。
在9月中旬召開的第一屆中國互聯網金融高峰論壇上,未派員到場的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聯),成了與會嘉賓談論的焦點。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創始人胡延平最先質疑:“銀聯的舉措為什么與央行的規定背道而馳?”
今年7月初,央行頒布了《銀行卡收單管理辦法》,向市場釋放出開放銀行卡清算市場的信號:原來在征求意見稿中的第29條——“涉及到所有結算支付都必須通過央行批準的合法的清算機構來進行”被拿掉了。
但緊隨其后,銀聯又出臺了一個內部規定,準備收編線上、線下第三方支付機構,要求所有成員銀行在今年底之前全面完成非金融機構線下銀聯卡交易業務遷移,統一上送銀聯轉接,到2014年上半年,實現非金融機構銀聯卡交易全面接入銀聯。
距離市場傳聞的銀聯劃定的“最后期限”還差一個季度,8月27日,中國最大的在線支付公司支付寶采取了“以退為進”的策略,支付寶官方微博發布了一則消息:“由于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支付寶將停止所有線下POS業務。”以此抗議銀聯即將啟動的對線上支付公司的封殺。
“如果不是銀聯將之視為雞肋而棄之,支付寶、財付通今天也沒有機會稱霸第三方市場。”一位接近銀聯的業內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當初,銀聯主要看中的是線下業務,沒有考慮到互聯網能夠發展得如此神速,現在看來顯然是因小失大。
2002年3月,為了解決銀行卡跨行、跨區域結算交易的問題,國內80多家金融機構在上海聯合成立銀聯。
銀聯在成立之初,就帶有“半官半商”色彩,也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一家跨行交易清算系統的機構,現任銀聯董事長由原中國人民央行副行長蘇寧擔任。在公司架構上,形式上采取的是股份制,設立了董事會,對于一些重大決議,占有較大股份的四大國有銀行擁有“一票否決權”。
作為人民幣支付卡唯一交易清算供應商,銀聯長期享受壟斷分成。按照央行規定,線下POS收單業務,收單方、發卡行、銀聯一直按照7:2:1的比例,來分成由商家承擔的手續費,最近幾年銀聯成立了子公司銀聯商務從事收單業務,獲取整個線下收單業務80%的分成。
10年前,中國的網絡購物遠不及今日繁榮,線上交易的規模只是線下的一個零頭,因此,銀聯事實上放棄了線上支付業務。銀聯官方向《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銀聯全年的營收將近70億元,其中絕大部分來自于線下收單業務分成。
但是,線下業務的增長卻遠不及線上業務。銀聯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全年,國內銀聯銀行卡成功交易筆數為125億筆,而同期互聯網支付業務已經超過104億筆,已經形成了一個和銀聯線下支付規模相當的清算網絡,其中,僅支付寶一家就占超過40%的市場份額。
2009年,銀聯電子支付服務有限公司成立,專注于線上支付業務,但此時支付寶的市場老大地位已經難以撼動。
“正是由于電子商務的繁榮帶來支付方面工具組織模式的創新。”中國社會科學院支付清算中心主任楊濤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表示,長遠看,基于網絡的虛擬支付,將會對基于芯片卡和磁條卡的傳統卡支付產生巨大沖擊。
銀聯顯然已經感受到了這種沖擊。過去10年,銀聯和第三方支付公司,基本上遵循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則,前者以線下為主,后者占據線上市場。但是最近一兩年,由于經營上的壓力,這種局面開始轉變,支付寶開始在商家架設POS機,而銀聯也主動把觸角延伸到了線上,并在商家布放直連POS機,在一些地方與銀行的POS機形成競爭。

前述接近銀聯的人士表示,盡管外界認為銀聯長期享有壟斷利潤,而事實上銀聯的運作成本較高,比如每發行一張帶有銀聯標識的銀行卡,銀聯都必須支付給銀行一定數額的費用。此外,整個數據后臺處理的成本也較高,綜合看,其利潤率遠低于外界猜測的“暴利”,亦不及普通銀行盈利水平。
銀聯調查發現,到2012年底,平均每家非金融機構鏈接12家主要成員銀行,平均建立接口22個,第三方支付機構基本上繞開了銀聯,實現了與銀行的直連清算。銀聯歷經10年建立的盈利模式面臨瓦解。
在尋找到新的盈利模式之前,銀聯選擇了采取強制措施,把當前銀聯與多個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多頭連接,統一到銀聯接口上來。
銀聯在2012年12月底發布的《關于規范與非金融支付機構銀聯卡業務合作的函》,又稱17號文,被市場解讀為標志著銀聯和第三方支付機構之間的正式決裂。而支付寶宣布停止線下POS機支付,也被視為支付領域的“國進民退”的最新信號。
在17號文中,銀聯列舉了銀行繞開銀聯與第三方支付公司直連導致的諸多問題:不僅嚴重沖擊了銀行卡價格標準體系,而且使得非金融機構獲得了局部范圍內的聯網通用能力,降低了銀行在支付體系中的地位。
銀聯調研發現,在銀聯卡線上支付業務中,非金融機構向主要銀行成員支付的實際手續費率平均僅為0.1%左右,大大低于銀聯網絡內0.3%到0.55%的價格水平,僅此一項,據各成員銀行的此項手續費據初步估算就超過30億元。
但銀行并非平白無故降低手續費。據悉,第三方支付公司在與銀行多頭談判過程中,往往以存款為籌碼向成員銀行爭取手續費優惠。此外,第三方支付公司還許諾向銀行介紹優質客戶。這些都是銀聯力所不及的。
銀聯則認為,多頭連接還導致持卡人賬戶信息安全受到威脅,并舉例說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在開展銀聯卡業務過程中,存在私自留存持卡人姓名、身份證號、銀行卡號、聯系方式等敏感信息。
但是,銀聯與銀行之間的利益結合體,也已經出現裂紋。
“如果銀聯與第三方支付公司處于同一公平競爭的平臺上,銀聯統一接口并沒有錯。”原瑞士蘇黎世州銀行中國區首席代表劉志勤向《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表示,在瑞士、德國等歐洲國家,并不存在中國意義上的所謂第三方支付,其網上支付主要是通過VISA、萬事達等國際卡組織發放的信用卡進行支付。
銀聯相關人士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確認了對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線上、線下收編計劃,但否認此前市場上明確的今年底和明年年中這兩個時間節點。
但是,沒有人會低估銀聯的決心。今年8月底,銀聯檢查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各地分公司發現,第三方支付公司為搶占市場,讓簽約的餐館就套用百貨商店的商戶類別代碼,套取優惠續費率,隨后對包括匯付天下、通聯、隨行付等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開出“罰單”。不久前,上海銀行被查出借收單機構號給支付寶使用,銀聯對其進行“違規約束”,通報批評并處于高額罰金。
銀聯不惜動用強制手段,布局線上支付,不僅是為了解決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內憂”問題,更是為了防范“外患”:即在不遠的未來,VISA、萬事達等國際卡組織進入中國與之競爭之前,首先必須確立在國內市場的絕對優勢。
最近一年,相關主管部門頻頻發文,試圖淡化銀聯在國內市場的壟斷地位。
今年6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7號公告,廢止了五個關于銀聯壟斷地位的相關規定的文件,這些文件曾經規定,商業銀行發行的聯網通用銀行卡必須統一啟用“銀聯”標識,第三方服務商不得從事銀行卡信息交換業務,等等。自此,銀聯在國內市場獨一無二的通道地位,在法律意義上已經不復存在。
央行支付結算司組織監管處處長譚靜蕙在7月末對《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的解讀中,也釋放了“對內開放”的信號。她認為,取消了征求意見稿第29條的強制性規定,就是允許第三方支付公司與銀行直接模式的存在,目的在于打破卡組織的固有模式以及適應銀行卡清算市場日益開放的發展趨勢。
央行的種種舉動,意在撕掉銀聯壟斷者的標簽。但是,銀聯在中國支付市場的事實壟斷地位并未隨之立即消解。
“央行法規沒有排除央行和第三方支付進行直接對接的可能性。”反壟斷法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東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表示,銀聯既是經營者,又是行業協會的監管者,其法律主體地位還需要探討,其收編線上線下第三方支付業務,這一做法是否違法《反壟斷法》,也需要進一步調查研究。
但是,國際壓力迫使政府有可能加速市場開放進程。
2012年7月16日,世貿組織針對兩年前美國貿易辦公室起訴中國銀聯壟斷而發布的專家組報告稱,中國銀聯并未形成市場壟斷地位,但同時要求中國應允許外國服務提供商可以通過跨境方式提供電子支付服務。
中國并未就此裁決上訴,而根據WTO的相關規則,如果一方放棄申訴,就意味著接受裁決,也意味中國將有義務將電子支付服務市場逐步對外開放,銀聯以外的其他卡組織將被允許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支付卡。屆時,銀聯面臨的不僅僅是支付寶等國內民營的挑戰,還將與營收規模約為其10倍的VISA面對面競爭。
事實上,不僅是銀聯還沒有做好準備,整個中國的支付系統目前也難擔開放重任。
“央行前些年一直把支付作為后臺系統,重視不夠,導致整個支付系統子系統不夠協調,一體化發展嚴重落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支付清算中心主任楊濤看來,WTO仲裁事件給中國倒逼壓力,必須和國際化市場整合,這也是走向國際化的重要支撐和基礎。在國內,政府還應促進國資和民營支付機構的多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