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然氣發展快慢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能源結構調整的速度
就中國能源結構而言,70%的煤炭、18%的石油和5%的天然氣,幾乎還停留在半個世紀前歐洲的水平。3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發展,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也迅速攀升到了世界前列,而人們對污染的承受力與寬容度前所未有地減少。不可回避的是,歷史留給中國改變能源結構的時間并不太長。中國傳統的寡頭壟斷的石油工業模式難以解決未來的問題,簡單重復國外的經驗也難以成功。世界天然氣資源是充足的,勘探開發運送和利用天然氣的技術已經存在,天然氣的需求極為巨大,就看我們把握機會的意愿、能力和改革的力度了。
五星紅旗購物袋可裝世界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逆勢而上的對外投資,正成為陷入困境的一些歐洲企業的救命稻草;而投資方向的細微變化,也為歐洲吸引來自中國的投資帶來了大量機會。中國在全球投資版圖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坐擁超過3.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中國,成為全球有志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國家眼中最閃閃發光的一座金山。歷時兩年的債務危機,使大部分歐洲國家的經濟失速狀況遲遲得不到改善,更加大了他們對外來投資的需求。對于歐洲,投資僅是中歐間經貿關系日益緊密的冰山一角。目前,歐盟已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場,中國也已成為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
人心思改革
十八大不走“老路”,不走“邪路”,高揚發展是硬道理,強調發展仍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并賦予其全新內涵: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體而系統的目標。在新一代領導層產生之際,執政黨對全國作出影響深廣的全面承諾,更顯鄭重。能否實現發展目標,五位一體的建設能否取得突破,取決于中國能否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包括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也包括有效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體制改革。這是惟一正確的選擇,而關鍵在于行動。未來十年中國何去何從,寄望于決策者們“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