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輝
(貴州省六盤水市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 貴州 六盤水 553001)
由于腦卒中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其病死率、致殘率、復發率均非常高,因此腦卒中已越來越成為嚴重危害人們生命與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在存活著中大約75%的遺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有效的治療及康復方法是預防和減輕致殘的關鍵。我院2012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84例腦卒中患者,通過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5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后偏癱與失語的患者84例,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均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其中男46例,女38例,平均年齡為65±3.5歲,根據隨機數表分為訓練組和對照組,各為4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方法:腦卒中發生后應以臨床搶救為主,康復護理措施的早期介入應以不影響臨床搶救為前提,只要患者神志清楚,生命體征穩定,48h就可以進行康復治療和護理。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訓練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積極給予康復訓練,包括患肢運動康復護理、語言康復護理、心理護理。觀察2組療效。
1.2.1 常規護理:按神經內科護理常規,根據病情或醫囑定時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預防意外損傷、肺炎、褥瘡、泌尿道感染;詳細記錄病情及出入量等。
1.2.2 康復訓練:①訓練指導。腦卒中患者應及早進行功能鍛煉,這是因為腦卒中后中樞神經系統結構和能力上存在代償和功能重組自然恢復能力。急性腦卒中的病人大多意識障礙癱瘓在床,在搶救生命的同時,應重視肢體的功能康復,保持良好的功能位。早期功能鍛煉最重要,越早越好,對腦出血、康復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復和整體療效就越好。在病人生命體征平穩后,無進行性腦卒中發生,除了注意肢體的擺放,無論神志清楚還是昏迷病人,都應早期進行被動運動。當病人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后,可開展床上的主動訓練,如雙手交叉上舉訓練、翻身訓練、下肢橋式訓練等,以利于肢體功能恢復,訓練由簡單到復雜,著重訓練癱瘓肢體和軟弱肌群。根據病情做床下訓練指導,病人不能直接由床上臥位到床下站位,而應由一個從床上平臥到半坐位→坐位→雙腿放床邊坐位→站立的過程。②語言訓練。教給病人噘嘴、鼓眼、齜牙、彈舌等,每個動作做5~10次,教病人學習發聲,先單個音節重復,當病人能準確發音后,再多個音節連在一起重復發音,每日重復訓練次數,直到訓練好為止。語言訓練是個復雜的過程,需病人、家屬與醫護人員共同努力,循序漸進,由音到詞,由詞到句。③心理護理。腦卒中病人因發病迅速,病程長,致殘率高,引起病人憂郁、緊張、焦慮、煩躁,甚至輕生,這些不良的情緒刺激不但使病人在思想上產生消極對抗,使卒中病人失去鍛煉的信心。此時,醫護人員應積極主動的引導患者盡快調整心態,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疾病,配合治療。首先應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療,最大限度地彌補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生活的動機,并盡量有充沛的精力面對疾病,并給予病人心理疏導,安慰病人,消除不良情緒刺激。同時讓家屬多關心患者,從情感上給其更多的支持。實踐證明,處于興奮狀態和良好情緒時,神經抑制解除,這時神經肌肉調節達到最佳狀態,有利于肢體功能恢復。
1.3 評定標準:以平均住院天數、患肢肌力恢復情況、失語恢復情況、心理狀態恢復情況為主要指標進行比較。
訓練組平均住院天數、患肢肌力有效、失語有效、心理狀態有效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后肢體肌力恢復、患者的情緒有顯著促進作用;對患者的語言交流、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手功能、總體生存質量方面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康復指標比較
腦卒中偏癱與失語的患者有較大的恢復潛能,應采用各種治療及護理措施發揮其潛能。對腦卒中的患者而言靠一般的技術性護理遠不能滿足其康復需求。在臨床上不乏由于護理工作繁重,護士短缺而沒時間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導致患者失去最佳治療時機而造成終身遺憾。因此護理工作者應抓緊時機,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使患者在神經功能及生活能力狀態方面獲得最大限度的康復。因為腦血管病的發病率高,5a復發率為25%,有報道達40%,因此腦卒中患者的康復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此外,很多復發率的提高、運動功能的障礙也在加重,因此護士不但需在住院期間對患者實施康復護理的指導,更要加強出院后的繼續康復,以便患者得到最佳的康復效果,生存質量也予以改善。
[1] 張少坤.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河北醫藥,2009,31(11):1397-1398
[2] 魏英蘭.腦卒中患者體位護理的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8,7(2):13
[3] 樊玉杰.腦血管病40例的早期康復護理[J].山西醫藥雜志,2007,33(2):182
[4] 王桂榮,施宇,趙明慧.腦卒中失語患者早期語言康復訓練的效果[J].中國康復,2007,22(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