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敦銳/編譯

“科學好奇者”問聽眾是否經常使用網絡
在AAAS年度會議的“溝通科學”研討會上,科學家們呼吁他們的同仁使用bolg,Twitter或者 tumblr與大眾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
在美國,互聯網已經超越報紙成為大眾閱讀新聞的第二大渠道。30歲以下的人群主要靠互聯網了解國內外消息。大部分的美國人都是通過網絡獲得科技信息而不是通過電視、紙質媒體和廣播。
“參與社交媒體”分會場的三名演講者舉出以上數據,強調如果科學家不使用社交媒體的話,他們就失去了和大多數人們交流的機會。 在夏威夷大學學習有毒魚種的博生研究生克里斯蒂.威爾科特斯(Christie Wilcox)提到僅僅只有28%的美國人知道基本的科學常識。
當提到大多數的人或許不知道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時候,在場的聽眾都笑了起來。但克里斯蒂指出:“假如科學沒有和政治糾纏不清的話,那將會非常沒意思。”
據克里斯蒂稱,每分鐘有超過680 000條狀態在Facebook上更新,每秒鐘有一個小時時長的視頻上傳到YouTube,每秒鐘有4 000條微博在Twitter上發布。她說道:“通過一條微博你可以接觸成千上萬的人,而一天之中你僅僅只能和少數幾個人面對面交流。”
有數據表明,在使用社交媒體方面科學家們已經落在后面。克里斯蒂說,只有大約60%的教授擁有社交媒體的賬號。 一項針對實驗室負責人的調查揭示,他們中有超過半數的人沒有社交媒體賬號。不使用社交媒體,相當于科學家們限制了自己與其他人交流,克里斯蒂說。
當科學家寫了一本關于其研究成果的書,那些在書店里拿起來閱讀的人本身就對科學感興趣。這些人很重要,但他們僅僅只是一小部分人。“重要的是能普及到那些還沒有對科學產生興趣的人。 他們需要知道他們納的稅是怎么花的,”一個bolg賬號為“科學好奇者”的博客作家說道。
在2008年,當時是研究生三年級的“科學好奇者”第一次接觸到博客。她想多接觸實驗室外面的世界,然后取了“科學好奇者”這個網名。 自此,她開始了在博客上分享科技信息并塑造她在網絡世界的個人魅力旅程。“科學好奇者”解釋說,如果一篇文章在網絡上被大量轉載,被Twitter和Facebook的用戶瀏覽,這樣原本沒有機會看得到的人也可以看得到了。
社交媒體使科學與普通民眾聯系起來,讓科學家在實驗室外生動形象起來,“科學好奇者”說道。比如在Twitter上,熱門標簽“#過度誠實的方法”被科學家用來自我調侃他們研究方法中滑稽的瞬間。
很多科學家或許沒有空閑的時間來寫博客。幸運的是,像Facebook等一些其他的網絡社交平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來分享科技信息。據“科學好奇者”說,由于67%的互聯網用戶擁有Facebook賬號,科學家可以進入這個社交網與大家交流,這是其他途徑無法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