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遠明(陜西省安康市白河縣中醫醫院中醫內科,陜西 白河 725800)
慢性淺表性胃炎為臨床常見病癥,該疾病主要表現為胃部脹滿不適、噯氣、呃逆等[1-3]。自2009年9月開始使用香砂六君子湯方治療脾虛型慢性淺表胃炎,臨床治療結果顯示療效較好,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9年9月~2012年6月收治的經確診為脾虛型慢性淺表胃炎的患者12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其中研究組男40例,女20例;年齡40~73歲,平均(56.2±15.5)歲;病程3個月~11年。對照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齡41~74歲,平均(55.9±14.8)歲;病程2個月~12年。兩組患者主要表現為脘腹脹痛、呃逆、食欲不振,病情多因膳食和情志變化而加重。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情和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研究組給予香砂六君子湯治療。組方為(院內制劑,批號:20091111):木香10 g、砂仁10 g、白術10 g、陳皮20 g、茯苓10 g、半夏(制)15 g、香附(醋制)10 g、枳實(炒)15 g、豆蔻(去殼)10 g、厚樸(姜制)10 g,廣藿香10 g、甘草15 g。水煎服,1副/d。對照組給予西藥常規治療,硫糖鋁咀嚼片(0.25 g,山東仁和堂藥業有限公司,批號:20090103),4片/次,4次/d,餐前1 h及睡前嚼碎后服用。兩組療程均為1個月,服藥期間忌食辛辣、生冷食物。
1.3 療效判定:療效判定分為以下4個類型:痊愈:脘腹脹痛、呃逆、食欲不振等癥狀消失,停藥后半年內未見復發;顯效:脘腹脹痛、呃逆、食欲不振等癥狀基本消失,半年內復發較少;好轉:脘腹脹痛、呃逆、食欲不振等癥狀好轉或發生次數減少;無效:治療無效果或病情未改善或加重。
1.4 統計學分析: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發生率,所有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率的形式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118,P=0.023)。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主要不良反應見表2,其總發生率比較,研究組明顯少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藥物治療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從中醫理論來看,慢性胃炎按照辨證論治的觀點,應屬于“胃脘痛”、“狺滿”、“吞酸”和“嘈雜”等病證,在臨床實踐中,中醫診治慢性胃炎要根據臨床具體病情而靈活掌握,進行具體化的治療。對于脾虛型患者患者,患者多因情緒波動致肝氣郁結,肝氣橫逆,而肝氣乘脾之便溏食少癥狀,肝氣犯胃,胃氣上逆則暖氣、泛酸、進食后胸骨后痛等癥。暖氣者,噫也,多在飽食之息發作,即暖氣,與呃逆之癥同屬一類病機,亦是胃氣上逆所致,可能是其輕型而已,與脾胃肝膽疾病相關,有慢性胃炎,可表現以暖氣為主要癥候的特點,有的可表現以呃逆為主要癥候的特點,但其根本病機可能是同一證型。舌脈為肝郁脾虛之象[4-5]。此為土虛木乘之病,故宜扶土抑木,方中:木香可健脾消滯,可調胃腸滯氣、砂仁溫暖脾胃,補氣養血、白術、陳皮有補氣健脾之效、茯苓、半夏(制)主治寒熱嘔吐,胸膈煩滿、香附(醋制),廣藿香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甘草緩正氣,養陰血,補脾胃,潤肺。
本文采用香砂六君子湯治療脾虛型慢性淺表性胃炎,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期間主要不良反應包括有便秘、惡心和消化不良等,均在患者可耐受范圍內,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應用。
[1] 單連云,朱本貴,時桂琴,等.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治療小兒慢性胃炎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8):837.
[2] 高玉瑋.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炎86例[J].中醫臨床研究,2012,4(10):77.
[3] 鄭元裕,周子杰.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湯聯合西藥治療慢性胃炎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0):46.
[4] 盧喜民.黃芪香砂六君子湯治療老年性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療效[J].中國保健營養,2012,22(11):4759.
[5] 郭釗銘.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分析[J].養生保健指南,2012,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