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珍,吳雪琴(廣東省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產科,廣東 深圳 518116)
分娩過程不僅與產力、產道、胎兒等因素有關,而且還與產婦自身的精神因素有關。良好、積極的精神狀態可使產婦在生產過程中從被動逐步轉為主動,使分娩中的耐痛閾值顯著提高,使難產率及產后出血的可能性降低。反之,焦慮、抑郁等不良精神因素就會對產婦的分娩方式造成不良影響[1]。此次研究對產婦在分娩護理過程中應用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模式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現對整個研究過程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92例產婦臨床資料,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初產婦28例,經產婦18例;產婦年齡18~42歲,平均(25.8±1.4)歲;孕周36~43周,平均(39.8±1.2)周;對照組初產婦29例,經產婦17例;產婦年齡17~43歲,平均(25.9±1.3)歲;孕周35~43周,平均(39.6±1.1)周。抽樣研究對象在年齡、孕周、生產情況等幾項自然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①對照組護理方式:采用圍生期常規護理模式實施護理;②觀察組護理方式:在圍生期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模式實施護理,主要通過入院時對產婦心理狀態的評估結果,為不同產婦制定不同心理干預模式,并隨時進行進一步評估,修改護理方案。
1.3 觀察指標:將兩組研究對象圍生期不良心理狀態、剖宮產率、圍生期護理滿意度、護理前后SAS和SDS評分改善幅度等情況作為觀察指標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18.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各項參數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良心理狀態、剖宮產率、圍生期護理滿意度:對照組產婦在圍生期出現不良心理狀態的人數有14例,不良心理狀態率為30.4%;觀察組產婦在圍生期出現不良心理狀態的人數有2例,不良心理狀態率為4.3%。兩組圍生期不良心理狀態率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產婦接受剖宮產手術的人數有17例,該組剖宮產率為37.0%;觀察組產婦接受剖宮產手術的人數有3例,該組剖宮產率為6.5%。兩組產婦剖宮產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的人數有32例,圍生期護理滿意度69.6%;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的人數有44例,圍生期護理滿意度為95.7%。兩組圍生期護理滿意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剖宮產率、圍生期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2.2 SAS和SDS評分改善幅度:對照組患者護理干預前SAS評分為(66.27±3.14)分,干預后為(49.15±3.02)分,組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前SDS評分為(66.52±3.11)分,干預后為(48.31±2.74)分,組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干預前SAS評分為(67.01±2.86)分,干預后為(31.18±2.49)分,組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前SDS評分為(65.87±2.46)分,干預后為(33.26±3.62)分,組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和觀察組護理前SAS和SDS評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和SDS評分改善幅度(,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和SDS評分改善幅度(,分)
組別 時間 SAS SDS對照組 護理前 66.27±3.14 66.52±3.11護理后 49.15±3.02 48.31±2.74觀察組 護理前 67.01±2.86 65.87±2.46護理后 31.18±2.49 33.26±3.62
焦慮和抑郁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心理應激反應,適當焦慮可使產婦的環境適應能力提高,適度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對適應環境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過度焦慮就會對適應環境起到阻礙作用,對產婦分娩起到負面影響。會使產婦體內的去甲腎上腺素分泌量明顯減少,使其他內分泌激素水平發生異常變化,使宮縮程度減輕,進而導致剖宮產率和產后出血率增加。因此要想對剖宮產率進行控制,在圍生期維持產婦心理狀態健康穩定顯得尤為重要[2]。
[1] 徐 斌,王效道.心身醫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120.
[2] 汪向東.漢密頓抑郁量表(SDS),漢密頓焦慮量表(SAS)衛生定量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0,11(1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