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非 王文海
徐州市水功能區質量評價與保護對策
楊明非 王文海
2010年徐州市46個水功能區全覆蓋監測,共布設監測斷面74個,全年監測水功能區510次。水質優于Ⅲ類水(含Ⅲ類)的水功能區數占監測總功能區數的43.7%,水質劣于Ⅲ類水的水功能區數為56.3%,其中污染嚴重的Ⅴ類及Ⅴ類水功能區數占總數的33.1%。各類水功能區中保護區、緩沖區和農業用水區水質較好,優于Ⅲ類水測次50%左右;保留區、排污控制區和漁業用水區水質較差。現狀評價水質主要超Ⅲ類標準的指標為氨氮、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等。水質類別統計詳見表1。
2010年實測46個重點水功能區510個測次,對照省政府批復的水功能區2010年水質目標,達標測次258次,年測次達標率為50.6%。各類水功能區達標率介于16.7%~60.8%之間,其中保護區達標率最高,保留區和排污控制區達標率最低。全市各類功能區達標情況詳見表2。
據2006~2010年5年1836個測次的實測資料,徐州市水功能區水質類別劣于Ⅲ類的超標率于47.4%~100%,平均超標率為68.9%,詳見圖1(圖中直線為水質超Ⅲ類水標準的趨勢線)。水質最好的測次為2010年10月,優于Ⅲ類的水體為52.6%;水質最差的測次為2008年1月,優于Ⅲ類的水體為0.0%。5年以來,徐州市水功能區水體水質呈明顯好轉趨勢。2006~2007年底水質變化幅度不大,超標率穩中有降;2007年底~2008年初,水質超標率有較大波動,水質變差;2008年年中以來,水質狀況大致超于穩定,超標率總體上繼續下降。總體來看,徐州市水功能區水質類別好轉趨勢較為顯著。
2006~2010 年徐州市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以2010年水質目標為標準)介于4.5%~68.2%,平均達標率為34.9%,總體達標率偏低。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最高的的測次為2009年10月,達68.2%;達標率最差的測次為2007年12月,為4.5%。各個測次的功能區達標情況詳見圖2(圖中直線為水功能區達標率的趨勢線)。2006~2007年10月,水功能區達標率呈上升趨勢,表明水質好轉;2007年末~2008年5月達標率降幅明顯,表明水質惡化;2008年中以來,除極個別測次外,水功能區達標率圍繞40%上下波動,呈好轉趨勢,趨勢顯著。
排污是水功能區達標的主要制約因素。2010年徐州市區(含賈汪區)排放廢水量為 10846.5萬 t,COD入河量為8517.6t,氨氮入河量1936t。徐州市不牢河、中運河、房亭河等均為南水北調調水保護區,水質目標為Ⅲ類水,而這幾條河同時間歇接納徐州市區尾水、開發區大廟鎮區污水、邳州市區廢水,水質達標率較低。南水北調線路枯期因工農業用水需求要翻引江水,水質因而枯期優于汛期。農業面源污染還未能引起足夠重視,復新河上游、廢黃河、徐洪河等主要為面源污染。徐州作為農業大市耕地面積1000多萬畝,化肥施用量大,近五年年均化肥使用量68萬t左右,化肥的利用率僅有30%~50%,大量的氮磷進入了河道,造成水體富營養化趨勢明顯。
圖1 水功能區水質類別趨勢圖
圖2 水功能區達標率趨勢圖
表1 2010年徐州市水功能區水質類別統計表
表2 2010年徐州市水功能區達標率統計表 單位:%
徐州市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水功能區達標率低的因素之一。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山東省界入境河道較多,上游來水水質不穩定,造成大多省界緩沖區達標率低。特別是邳蒼地區入境河道眾多,對中運河、沂沭河、駱馬湖水質等水功能區都有負面影響。徐州市降水多集中在汛期,枯期天然徑流小,多數水功能區為閘壩等水利工程所控而變成帶狀水庫,水體納污能力小,較小的入河排污就使水質超標。
徐州市污水處理率的不斷提高是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穩步提升的主因。2006年以來徐州市先后開工建設了多家污水處理廠,至2010年底,徐州市區已建成運行及試運行的污水處理廠9座,總處理規模57萬t/d;其中國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規劃建設項目共有6項,新建及擴建污水處理廠5座,總處理規模15.5萬t/d,回用水廠1座,規模為5萬t/d,上述工程總投資2.99億元;奎河徐州段水環境綜合整治規劃中,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1項,總投資0.69億元;2010年度,污水處理廠配套截污工程管網總長度102km,污水提升泵站8座,總投資4.55億元。徐州市區污水處理率已達80%以上,直接入河的工業企業排污口大幅減少,污染物入河量得到了明顯削減。
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嚴格新建、改建和擴大入河排污口的審批制度。根據水功能區劃和污染物允許排放量,劃定禁止和限制設置入河排污口區域,規范新建入河排污口設置,促進產業布局的優化和調整。嚴格限制污水管網到達地區設置單獨的入河排污口,污水管網未到達地區,要根據水功能區納污能力,確定污染物排放總量,嚴格實施總量控制。加大對已有入河排污口的整治,逐步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重要水生態敏感區域、重要漁業水域以及跨流域調水供水河道等范圍內的已設入河排污口進行清理。
按照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明確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加強水功能區管理技術層面的基礎工作的系統研究,推進全省地表水納污能力核定的進程,實行河流納污總量控制,核定水功能區納污能力,提出各水功能區的限制排污總量意見。根據排污總量控制意見,細化分解排污企業的排污口污染物允許排放量,并加強監測和考核。加強水功能區限制排污總量和水功能區最小流量(水位)的監督管理,強化企業退水水質管理和監督檢查制度,不斷提高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
加強對現代農業科技的研究和推廣,減少農業面源入河量。根據土壤條件、作物各類,推廣應用“平衡施肥技術”,提倡使用有機肥、復合肥。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示范項目,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提高化肥使用效率,以減少化肥的使用量,從而減少入河量。
不斷優化污水處理廠截污管網,提高污水收集處理率,保證污水處理廠吃得飽、處理好。積極推進中水尾水利用,對全市中水尾進行統一規劃回用,拓展中水利用渠道和通道,減少中水尾水直排入河。加強徐州市區域尾水導流工程的實施和管理,探討尾水導流工程與水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的有機結合,實現尾水的資源化利用
江蘇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徐州分局 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