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袁偉
蘇里格氣田目前基本探明儲量達到3.8萬億立方米,是我國陸上的第一大氣田。
2006年初,蘇里格氣田合作開發正式啟動。而今,在數字化、水平井等新技術支撐下,蘇里格氣田開發效益邁上了新的臺階,2010年產量突破100億立方米,2011年,生產天然氣135億立方米。2012年9月17日,蘇里格累計生產天然氣突破500億立方米。2013年,蘇里格氣田將生產天然氣211.80億立方米。
但自從蘇里格氣田發現以來,就不斷有人對其提出質疑。最初,有人認為蘇里格氣田儲量是假的,不可能實現規模有效開發。時至今日,仍有一些人對蘇里格氣田的開發表示質疑。他們認為,蘇里格氣田目前的場面和產量,是巨額投資帶來的暫時繁榮,是靠大量新井投產造就的高產假象。那么,蘇里格氣田的儲量是不是真實的、它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氣田、它最終的開發效益究竟如何?本文試圖通過已經投產10年的28口老井揭示這一系列問題。
蘇里格氣田因2000年8月26日蘇6井試氣獲得無阻流量120.26萬立方米的高產工業氣流而誕生。2001年9月10日,長慶油田公司成立第三采氣廠,負責蘇里格氣田的開發。
采氣三廠成立后,當年年底就先后從長慶油田采油一廠、采氣一廠等單位調集了一批骨干,在條件非常艱苦的情況下,進行氣田的投產準備,并于2002年春季啟動了集氣管線、蘇1集氣站和蘇2集氣站的建設以及從集氣站到凈化廠的輸氣管線建設。到了2002年9月初,氣田具備投產條件。
2002年9月21日,蘇里格氣田第一口生產井桃5井投產。此后,一直到年底,先后有16口氣井投產。2003年,又相繼有12口氣井投產。到2003年11月29日,蘇38-16-6井投產。這就是蘇里格氣田最早投產的28口老井。
這批氣井投產后,表現出來的顯著特點是壓力下降快。以蘇6井為例,投產時,該井油壓為18.1兆帕,過了8個小時,壓力就跟系統壓力持平了,當時的系統壓力為4兆帕。此外,還伴有關井后,壓力難以恢復到原來水平、部分井出水等問題。
此后10年間,這28口老井一直保持生產狀態。研究蘇里格氣田的開發情況,這28口老井具有參照系的作用。原因是,第一,這28口老井生產周期均已達到10年,時間足夠長;第二,這28口老井當時采用的布井方式或為探井,或為研究氣田砂體展布規律而布的直線排排井,與后期開發井具有可比性;第三,這28口老井分布面積比較大,有蘇6區塊的,有蘇36-11區塊的,也有桃5等區塊的,分布范圍1000多平方千米,具有廣泛性。
蘇里格氣田開發所面臨的難題,其實只有兩個,一個在地上,就是控制綜合建井成本,另一個在地下,就是努力提高單井產量。因此,其開發效益,一是降低綜合建井成本,二是提高單井平均累計采出量。如果單井綜合建井成本得到控制,同時單井產量能達到一定水平,那么,氣田的開發就是有效益的。
2006年5月,記者首次獲得28口老井的資料,當時平均生產時間為3年,平均累計采出量為1116萬立方米,單井產量最高為2542萬立方米,最低為321萬立方米。2006年底,長慶油田公司和參與合作開發的五個未上市企業在昆明召開蘇里格氣田合作開發第二次聯管會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以這28口老井為參照系,建立蘇里格氣田單井經濟評價的臨界點:在當時的氣價和綜合建井成本下,確立了蘇里格氣田的開發井分為Ⅰ類井(最終采出量為3000萬立方米)、Ⅱ類井(最終采出量為2000萬立方米)和Ⅲ類井(最終采出量1000萬立方米)的概念。正是在這一概念下,建立了科學的蘇里格氣田開發評價體系。在這一評價體系中,如果單井綜合建井成本能控制在800萬元,那么平均單井累計采出量的盈虧平衡點為1600萬立方米。到了2006年底,這28口老井平均單井累計采出氣量為1217萬立方米。根據此預測,在Ⅰ+Ⅱ類井的比例只有50%左右的前提下,這28口老井中的最終平均單井累計采出量仍將達到1800萬立方米以上。那么,如果Ⅰ+Ⅱ類井比例達到80%,單井綜合建井成本得以有效控制,在單井平均累計采出量達到2000萬立方米的前提下,結合當時的氣價,蘇里格氣田的開發就能實現12%甚至更高的投資回報率。

表1 蘇里格氣田28口老井產量統計表(2011年4月19日)

表2 蘇里格氣田28口老井產量統計表(2013年10月14日)
2007年,這28口老井連同1號站和2號站由采氣三廠移交給第一項目部管理,也就是長慶石油勘探局蘇里格氣田開發第一項目經理部。后來第一項目部又在長慶油田內部重組中由長慶石油勘探局整體劃入長慶油田公司,并改名為“長慶油田公司第四采氣廠”。2011年4月19日,筆者從長慶油田第四采氣廠有關部門拿到了一份報表。這是一份關于蘇里格氣田28口老井的報表(見表1)。
通過表1,我們可以看出,這28口老井的平均累計采出量已經達到1834.35萬立方米。累計產量在3000-4000萬立方米之間的,有3口。累計產量在2000-3000萬立方米之間的,有7口。累計產量在1000-2000萬立方米之間的,有7口。累計產量低于1000萬立方米的,有10口。
這份報表與2006年昆明會議上預測的情況基本吻合:單井平均累計采出量為1800萬立方米以上。但是,這28口老井建井之時,綜合建井成本高達1200萬元,在當時氣價下仍是不盈利的。
此后,蘇里格氣田開發中,出現三個積極的變化,一是單井綜合建井成本控制在800萬元左右;二是Ⅰ+Ⅱ類井比例顯著提高;三是國家氣價調整。
表2可以看出,28口老井平均累計采出量已經超過2000萬立方米,一部分氣井仍在低產條件下維持生產。
通過跟蹤調查,我們得出以下結論:一是蘇里格氣田的開發的確困難重重。按總采出量2000萬立方米計算,其一口氣井10年的產量,大約只相當于塔里木盆地克拉2氣田3天的產量;二是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單井產量,蘇里格氣田完全可以實現效益開發。
通過對28口老井的8年跟蹤調查,解答了“蘇里格氣田開發到底有沒有效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