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野/漫畫
中國石油工業發展至此,已經經歷了兩輪能源思維解放。第一次能源思維解放始于建國初期的上世紀50年代,發力于陸上石油工業。當時外國人認為中國是貧油國,陸相不生油。李四光解放思想提出陸相大油田理論,在60年代發現了大慶油田,并陸續發現了勝利、大港、遼河和華北油田,創造了世界上陸相油田找大油田的理論和實踐,甩掉了中國貧油國的帽子。
第二次能源思維解放始于20世紀80年代,發力在中國海洋石油工業。當時國家沒有資金、沒有技術,沒有平臺,沒有鉆井船,也不掌握淺水、深水以及水下的技術,似乎只能望洋興嘆。中國石油人勇于嘗試,做了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把近海以產品分成合同的方式對外開放,采取風險勘探開發,充分發揮了外國石油公司的管理、技術、資金能力。有了這次開放,經過中外雙方30年的合作,我們終于在2012年創造了一個“海洋大慶”,并建立海洋石油工業的勘探開發體系,培養出一大批新的石油國際人才。
如果沒有二次能源思維解放,中國石油工業就不可能快速發展。現在,轉眼到21世紀的第10個年頭,北美頁巖氣、頁巖油革命振奮了全世界石油工業。但是“復制”美國的頁巖氣革命,中國的頁巖油氣開發面臨諸多現實瓶頸,解決所有這些深層次問題,中國需要再來一場能源思維解放的革命,即第三次能源思維解放。《能源》雜志載文認為這次能源思維解放的發力點應看重商業模式的力量。文章認為:
20年前,在美國沒有大公司愿意在頁巖油氣領域投資,只有眾多中小型公司敢于承擔風險、敢于投入、敢于創新,最終收獲了頁巖油氣革命的成果。正是眾多中小型公司的參與和競爭,帶來了層出不窮的創新,特別是在商業模式和技術領域的創新,最終取得了成功。相比技術上的創新,商務模式的創新更加重要。

目前已有的第一種商務模式是國家石油公司的模式,國企按計劃經濟來實現非常規天然氣的產量目標。根據過去歷史的經驗,這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只有這種單一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中國未來的天然氣需求。
在這種背景下,需要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的創造性,吸引民營企業充分參與,這是第二種商務模式。政府要通過頂層設計,不僅要鼓勵有作業能力的民營公司投標非常規油氣的勘探開發,還要在政策、氣價、稅收、融資渠道方面扶持它們,保證它們能夠發揮最大力量。
第三種商務模式是從海洋對外開放所產生的產品分成合同,在中國頁巖氣發展的起步階段,建議盡量放開,特事特辦。我們有充分的儲量,應該讓有能力和意愿的外國公司參與進來。外國公司的參與不要僅僅停留在與國家石油公司的產品分成合同,而是應該真正把它當成一股力量,大規模地引入。
在中國目前的政策下,大量已經進入頁巖氣生產領域的中小公司不能和外國公司簽訂產品分成合同,國外公司也不能控股成為作業者,這如同束縛了資源配置的手腳。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充分借鑒北美和全世界的經驗,考慮政策上給予支持。事實上,最終不論是什么企業參與進來,都需要資源優化配置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來參與競爭并現實盈利。如果上述三種商務模式都能實現,我們就達到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國外公司不同的商務模式來競爭,以市場為機制,以油氣田的商品化盈利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