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經濟發展研究院 王雪鋒
1.1.1 商貿流通業增加值變化情況
“十一五”以來,四川省商貿流通業增加值規模不斷擴大,由2006年的792.87億元增長至2012年的1985.81億元,增長了1.5倍,年均增長16.1%。但商貿流通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卻呈下降趨勢,由2006年的9.1%下滑到2012年的8.3%,下降了0.8個百分點。商貿流通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相對穩定,但總體呈上升趨勢,由2006年的23.8%上升到2012年的24.9%,上升了1.1個百分點。
1.1.2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變化情況
2006~2009年,四川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呈上升趨勢,由14.78%上升到20%,2009年以后,呈下降趨勢,2012年回落到16%。近五年來,四川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增速(18.48%)均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速(13.24%)和服務業增速(11.42%)。2013年以來,四川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上半年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82.81億元,同比增長13.6%,比全國增速快0.9個百分點,居全國第五位。

圖1 2006~2013年上半年四川社消零增速與GDP及服務業增速對比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可以集中反映一個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水平。2012年四川省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9087.9億元,同比增長16%,規模居全國第九位,在11個2萬億元經濟大省中,排名也為第九。四川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發達省份相比,差距較大,僅為廣東的40%、山東的48%,也落后于遼寧、河北、河南等同等發展水平省份。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居全國第二位,在11個2萬億元經濟大省中,增速第一。

圖2 2012年全國11個2萬億經濟大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增速
2012年,四川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約9088億元的規模穩居西部各省第一位,且遠超過排在第二位的內蒙古50%多;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排在內蒙古(1.82萬元)、重慶(1.35萬元)和陜西(1.15萬元)之后,以1.14萬元位于第四位;以16%的增速位于西部第三位,落后于云南、甘肅和西藏18%的增速,以及青海16.1%的增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GDP的比重也居于西部首位。
從經營地區看,城鎮消費是四川省消費市場的主體。2012年,城鎮、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為7316.2億元、1771.7億元,分別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0.5%、19.5%。2013年上半年,城鎮、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為3945.6億元、937.2億元,分別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0.8%、19.2%。
從四川省21市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增速情況分析,2012年,四川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排名前三的是成都市、綿陽市和南充市,分別為3317.7億元、572.8億元和455.8億元,分別占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6.5%、6.3%和5.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排名前三的是阿壩州、瀘州市、達州市,增速分別為16.8%、16.6和16.5,成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在21市州中排名第八位,為16%。2013年上半年,四川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排名前三的是成都市、綿陽市和南充市,分別為1815.7億元、307.3億元和250.4億元,分別占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6.8%、6.2%和5.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排名前三的是瀘州市、南充市、資陽市,增速分別為14.8%、14.7和14.6,成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在21市州中排名第十四位,為12.5%。
2.1.1 整體發展水平不高
雖然四川省商貿流通業發展迅速,但是在全省經濟發展中仍屬于比較薄弱的環節,商貿流通企業規模小、實力弱、管理技術水平低,這不僅嚴重阻礙商貿流通行業自身的發展,同時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和帶動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商貿流通業對GDP的貢獻度不高,2012年批發和零售、住宿和餐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7.6%。商貿流通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低,2012年批發和零售、住宿和餐飲增加值僅占GDP的8.3%,低于上海和北京的18%和16%,甚至低于貴州的12%,遠低于美國的25%。
2.1.2 餐飲收入增速回落較快
近年來,受經營成本上升、經濟增速放緩、外部消費環境變化等影響,四川省餐飲業收入增長乏力。餐飲業的下滑態勢在2010年已現端倪,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后餐飲業增速一路下滑,2012年下降至17%。2013年上半年依然延續下降態勢,下滑至10%,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7.3個百分點。由于餐飲業市場需求持續疲軟,餐飲企業轉型升級緩慢,導致川菜、川酒等部分食品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越發困難,比如今年7月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僅增長2.2%,增速比上月回落10.1個百分點。尤其是白酒行業,1~7月白酒產業增加值僅增長8.3%,7月當月同比負增長22.3%。
2.1.3 區域發展差距較大
由于四川省各區域內部經濟社會發展差異較大,導致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商貿流通產業發展不平衡。一是城鄉發展不協調。由于城市服務業發展條件好、商貿服務業企業主要集中在城市,總量規模大、增長速度快,農村則相對薄弱,大型商業企業的連鎖經營網絡還未能延伸到集鎮和農村,城鄉市場分割較為明顯。2012年四川省城鎮市場消費品零售額是鄉村市場消費品零售額的4.1倍,增速比鄉村市場消費品零售額增速高1.9個百分點。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消費市場高度集中,2012年成都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317.7億元,占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6.5%,是排在第二位綿陽的5.8倍。2013年上半年,成都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815.7億元,占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6.9%,是排在第二位綿陽的5.9倍。
2.1.4 商貿流通業現代化水平較低
雖然四川省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業起步較早,但發展緩慢。一是不少連鎖企業雖然在組織形式上形成了連鎖,但通常只是統一店名和標識,在具體經營運作方面遠遠未達到“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核算、統一管理”的規范化標準。二是物流配送基礎落后、相關政策不完善、集成化管理程度不高,專業化、社會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緩慢,導致相對健全的物流配送體系遠未形成。三是電子商務發展無序,信息化水平偏低,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本土化的網上商城,商業地理信息系統和公共商業信息服務平臺也較為落后,導致四川省的零售商業和批發貿易發展水平滯后,對外的輻射范圍較小。
2.2.1 工業化發展階段制約
從國際歷史經驗看,發達國家邁入以服務經濟主導的發展階段都是發生在工業化進程基本完成的時間段,如美國真正開始服務經濟主導的時間是19世紀60年代,此前服務業比重提高的速度非常緩慢(比重提高四、五個點用了近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反而工業比重則處在持續上升發展階段。當前,四川省總體上還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作為主導的發展模式短期內不會發生改變,將仍是四川省經濟的主導支撐。未來一定時期內,服務經濟的更快成長受到局限,商貿流通業增速及占比難以大幅提升。
2.2.2 城鎮化水平偏低及城鎮體系不完善
服務經濟本質上是都市經濟,相關研究證明,商貿流通業發展水平與城鎮化率呈正相關關系,城鎮化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商貿流通業發展需求。當前,四川省城鎮化水平總體偏低,2011年城鎮化率為41.83%,全國排名第25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9.44個百分點,遠低于北京(86.2%)、上海(89.3%)、廣東(66.5%)等經濟發達省市。即使是在西部,四川省的城鎮化率也僅處于中下水平,居第7位,分別低于內蒙古、重慶、寧夏、陜西、青海、新疆14.79、13.19、7.99、5.47、4.39、1.71個百分點。同時,四川省城鎮體系不盡完善,尚未形成梯次發展格局。除成都市外,缺乏百萬人口以上特大城市,區域性中心城市培育不夠,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商貿流通業發展。
2.2.3 對商貿流通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長期以來,四川省各地、各部門由于對商貿流通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重視不夠,對商貿流通業在“大市場、大流通”中的主力軍作用,對商貿流通業在現代工業化進程中的基礎地位,對商貿流通業是關系到經濟發展和民生需要的基礎本質認識不足,導致對商貿流通業缺乏明確的戰略定位。在工作中表現為:重生產、輕流通;重產值、輕效益;重商品市場、輕要素市場;重微觀解決事務,輕宏觀政策指導。各地對抓工業發展輕車熟路,對如何發展商貿流通業深入研究不夠,大多缺乏清晰思路和總體規劃。
2.2.4 政策制約嚴重
對比工業,四川省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缺乏長期的、系統的政策扶持,甚至存在政策歧視,導致商貿流通業發展緩慢。各地對商貿流通業的財政投入、資金支持相對其他行業明顯不足,導致城鄉流通設施嚴重滯后。商業企業用水、用電的代價和成本相對于工業企業要高很多,商業企業與工業、農業企業用地價格差別很大,導致商業企業的運行成本大幅增加。在對國內流通業實行產業政策歧視的同時,卻對外資流通企業實行或明或暗的“超國民優惠待遇”,使國內流通企業更是雪上加霜。
2.2.5 體制機制障礙制約
商貿流通業發展存在諸多體制機制障礙。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滯后,致使居民收入水平提升較慢,影響居民消費能力,制約居民商貿業需求。商貿流通業管理體制不順,主要表現為職能交叉,多頭管理,各自為政,政出多門,不利于商貿流通業統籌發展。商貿流通企業被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的現象屢禁不止,有的部門重收費、輕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流通業的發展。商貿流通領域法律法規等制度體系不健全,導致調控手段乏力,相關發展規劃在落實過程中往往得不到有效執行。
加強對發達市與其他地區、城市與農村商貿流通業發展的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重點區域重大商業設施,統籌商業空間發展資源,合理構建商業網絡布局。進一步強化成都在全省乃至西部地區的商貿中心地位,繼續大力支持成都發展總部經濟,引進國際國內知名商業企業和品牌入駐,促進高端商業資源集聚發展。從城鄉一體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考慮商業資源的合理配置,鼓勵商貿流通企業向農村延伸、滲透,設立以連鎖經營等為主的現代商業網點,提升農村流通業態水平。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培育工作,研究出臺支持企業規模化發展政策,促進企業做大做強。重點推進列入國家、省、市龍頭企業的商貿流通企業加快發展,通過股權置換、資產收購、兼并重組等方式形成大型企業集團。鼓勵商貿流通類上市公司開展資本運作、優化整合資源,逐步形成一批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形式多樣化的龍頭企業。大力支持民營商貿流通企業發展,鼓勵商貿流通企業“引進來”和“走出去”,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打造全球供應鏈,構建跨國采購和銷售網絡,加快培育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商貿流通企業。
加快城鄉商貿流通體系建設,進一步挖掘商貿流通領域的消費需求,促進四川省商貿流通業持續健康發展。加快開發老齡人口消費市場,創新養老產品與服務,定期舉辦老年消費品展銷會。放寬市場準入,鼓勵社會資本依法依規投資健康服務業,積極為群眾提供豐富、多樣的健康服務產品。積極推動商貿流通領域信息化應用,培育信息消費需求,加快促進信息消費。支持品牌連鎖餐飲企業加快轉型升級,鼓勵各地開展美食節、特色菜品評選等節慶餐飲促銷活動。堅持商會聯動,著力打造會展服務平臺,通過推動商貿展銷活動和發展節慶經濟等方式,擴大商品消費。
推進現代流通方式,提升商貿流通業現代化水平和服務水平。大力發展連鎖經營,不斷提高連鎖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擴大覆蓋面和經營范圍,逐步形成中心城市向周邊城鎮、中心城鎮向廣大農村輻射的連鎖網絡。塑造多層次的物流配送體系,加強連鎖企業內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設和管理,整合物流資源,培育物流市場,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商貿流通企業信息化建設步伐,積極吸引大型電子商務公司總部進駐四川,推動建立大規模本土化的網上商城。
充分認識商貿流通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優化發展環境。加大對流通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重點支持符合流通產業現代化的發展項目。貫徹落實國家稅費優惠、減免政策,減輕商貿流通業的稅費水平。盡快落實商貿流通企業水價、電價和天然氣價格與工業的并軌,降低商貿流通企業用電、用水、用氣價格。進一步完善刷卡消費政策,降低銀行卡刷卡手續費收費標準。實行有利于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土地管理政策,加大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商貿流通業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橋梁和紐帶,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快慢、市場繁榮與否的重要標志之一,處于市場經濟中最活躍的環節,在第三產業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四川省商貿流通業近些年來雖然發展迅速,但是在全省經濟發展中仍然屬于比較薄弱的環節,同時省內各區域內部經濟社會發展差異較大,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業發展緩慢,還需要加強對發達市與其他地區、城市與農村商貿流通業發展的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重點區域重大商業設施,統籌商業空間發展資源,合理構建商業網絡布局,加快城鄉商貿流通體系建設,進一步挖掘商貿流通領域的消費需求,促進四川省商貿流通業持續健康發展。
[1]易開剛,琚春華.統籌城鄉商貿發展的路徑:產業選擇與空間優化[J].現代商貿評論,2008(00).
[2]蔣勇.永川全力打造西部統籌城鄉商貿發展樣板[J].決策導刊,2011(01).
[3]邵昱.西部經濟發展與成都商貿中心的構建——,97成都商貿發展戰略研討會綜述[J].經濟學家,1997(03).
[4]徐孝勇.西南地區商貿中心構建與發展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