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財經大學 李雪姣 胡永健
現代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健康是最基礎的人力資本,是教育、培訓等其他人力資本的載體,有助于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而且聯合國發展署發行的《人類發展報告》指出,經濟增長只是發展的手段,人類福祉才是發展的真正目的。由此看來,長壽且健康地生活是人類發展的首要目的之一。
國外學者對收入水平對健康狀況的影響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954年,Leibenstein[1]提出絕對收入會影響健康水平,此后眾多學者通過不同的數據驗證絕對收入對健康的影響。其中,Fredsriksen(1961、1966)[2]、Preston(1975)[3]等利用跨國數據、跨國跨時期數據、同一時期不同國家數據以及不同時期同一國家數據等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收入提高對居民健康狀況改善與所研究數據的選擇無關。以上研究沒有考慮其他控制變量(如性別、種族、教育等)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對健康也會產生直接影響,因此,部分學者對上述研究結論提出質疑。Kitagawa和Hauser(1973)[4]在加入了其他控制變量后驗證收入與居民健康的關系,結果發現收入對居民健康仍有顯著正向影響。而Preston(1975)[5]等人的研究又進一步證實了收入對健康的影響強度會隨著收入的提高發生變化。
盡管國外對此已經有了廣泛的研究,但是我國關于居民收入對健康水平的影響研究文獻不多。學者趙忠、侯振剛(2005)分析了中國城鎮居民的健康需求問題,利用生活質量指標(Quality of Wellbeing Scale, QWB)來度量健康,研究發現收入或者工資水平對健康的影響不顯著[6]。尹慶雙等(2011)利用CHNS數據進行研究發現:農村居民的健康狀況與收入之間呈循環關系。健康狀況越好,個人收入越高[7]。方亞和周!(2012)同樣利用CHNS數據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提高收入對健康存在著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在城市居民中這種促進作用表現更加明顯;在中低及低收入人群中,收入的提高對健康存在明顯的積極效應,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這一效應逐漸降低[8]。陳在余、王洪亮(2010)利用CHNS數據研究表明:東部及中西部地區收入對農民健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收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及收入差距對農民健康的邊際影響遞減,中西部地區大大高于東部地區[9]。
目前,在我國居民收入水平對健康狀況影響的研究中,還沒有專門研究女性群體的文獻,且沒有研究將兩個群體綜合起來進行對比分析,陳在余、王洪亮雖進行了東、中、西不同地區的比較研究,但目前尚未見農村女性和城市女性的比較研究,本文將在這方面彌補目前文獻的不足。
有序結果的相鄰比數Logistic回歸模型專門用于分析結果變量為有序多分類的情況。以本文所使用的有序四分類結果為例,設y為結果變量,x1,x2…xp為自變量,設四類結果分別為A、B、C、D,則在四類變量中可任意指定一類為參照組或基準組(base outcome)。不妨設取y=1表示A類,y=2表示B類,y=3表示C類,y=4表示D類,以A類為參照組。則四分類結果的Logistic模型可表示為:

這是由三個logit函數組成的方程組,式中有2×(p+1)個參數,p為自變量的個數。
式(1)表示B類與A類比的logit,相應的系數β1i表示:B類與A類比,xi改變一個單位時,優勢比之對數值。C類與B類比、D類與C類比雖未直接給出,但實際上可用上述模型得到:

同理可得

由此得出有序結果的相鄰比數Logistic回歸模型的一般形式:設結果共有k個變量

模型中β隨分類點的改變而改變,其含義為當x每增加一個單位,y提高一個等級的優勢比之對數[9]。
本文數據來源于由北卡羅來納大學人口研究中心等機構開展的國際合作調查項目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該調查從1989年到2009年共進行7次,涵蓋遼寧、黑龍江等9個省(自治區),采用分層隨機抽樣在家庭和個人層面同時進行。CHNS具有全國代表性,并且提供了較完整的個人信息,設計科學,為目前研究中國健康與營養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數據。
由于采用個人健康自評指標,本文選取了2000年、2004年、2006年的縱向數據。本文選取23~60歲女性進行估計,并刪除數據缺失的樣本,最終進入模型的樣本數為5258,其中農村女性樣本數為3556,城市女性樣本數為1702。
本文對女性健康狀況的衡量采用自評健康狀況指標(health),采用自評健康狀況有諸多優點,有研究發現自評健康狀況指標與其他客觀健康指標高度相關,從而能夠有效地測量健康狀況,并且自評健康數據比較容易獲得,從而能夠獲得足夠的樣本數進行研究。對于收入指標,本文采用家庭人均收入(hhinc_pca)來測度,原因在于個人的健康決策中,通常是以家庭中收入作為依據的。

表1 變量定義及解釋
首先,對所有樣本進行相鄰比數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各主要變量對女性健康狀況的影響,然后將城市和農村兩組樣本分別進行回歸,以便于比較各變量對女性健康影響的城鄉差異,回歸結果見表2。
從表2可知,收入系數在1%的水平上是顯著的,則估計結果是穩健的。自評健康數據,“4”表示非常好,“1”表示差,由此可知,當收入的健康系數為正時,表明收入水平越高,健康狀況提高一個等級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收入對健康狀況存在顯著的促進作用。由表2中對總體樣本的回歸結果可知,當收入提高一個單位水平時,女性健康狀況提高一個等級的概率將增加11.41%,可見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女性的健康。
對比城鄉兩組樣本,發現收入對健康狀況的影響系數存在明顯差異。在城市中,這一系數為1.2511,即當收入提高一個單位水平時,女性健康狀況提高一個等級的概率將增加25.11%,而在農村中,僅能增加11.15%,這說明城市女性收入的提高對健康的影響遠大于農村女性。這可能是因為農村的醫療衛生資源與城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即使收入增長的幅度相同,對農村女性健康的促進作用也會比較不明顯。
除了收入,社會經濟狀況及女性本身的一些其他因素也會對女性健康產生影響。慢性病變量在模型中是顯著的,并且在整個模型中,它對女性健康的影響程度是最大的,具體表現為患有慢性病的女性比沒患慢性病的女性健康狀況提高一個等級的可能性要低52%。教育變量對女性健康的影響在1%的水平上顯著,且取值為正,這表明教育對健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這也符合研究預期,即受教育水平越高,更易于獲得健康信息,進而影響到健康行為。另外,年齡對女性健康的影響也是顯著的,這也是符合預期的,成年女性隨年齡的增長,身體各項機能會有所下降,健康狀況自然也會惡化。是否抽煙和是否參加體育鍛煉兩項生活習慣指標對女性健康的影響并不顯著,這可能是由樣本中抽煙和參加體育鍛煉的女性較少導致的。醫療保險變量只在城市女性樣本中顯著,說明醫療保險僅對城市女性的健康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而在農村女性中,由于在樣本期內醫療保險的覆蓋率并不高,對農村女性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表2 有序結果的相鄰比數Logistic模型估計結果
基于CHNS數據,本文對我國女性的收入與健康狀況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使用有序結果的相鄰比數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估計。研究發現:我國女性的收入對健康狀況具有顯著地促進作用,并且城市女性收入對健康狀況的影響系數要明顯大于農村女性,這說明城市女性收入的提高對健康的偏效應遠大于農村女性。除了收入,社會經濟狀況及女性本身的一些其他因素也會對女性健康產生影響,比如年齡、受教育水平等。其中,是否患有慢性病對女性健康的影響最為顯著。
通過對我國女性居民收入與健康狀況的關系的研究,為提高我國女性的健康水平提出一些政策建議:首先,政府應更多關注女性的就業和女性收入水平的提高,為女性創造更平等的就業環境,使其收入水平對健康的促進作用得到更大水平的發揮;其次,政府應加強農村醫療改革力度,著力改善農村醫療資源匱乏的現狀,縮小城鄉醫療衛生水平差距,以此來提高農村女性的健康水平;再次,自身應該提高對慢性病預防和治療的重視程度,具體可以加強對慢性病預防知識的普及,減少慢性病的發病率,提高慢性病的治療技術;最后,提高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增強其健康觀念,拓寬其獲取健康信息的途徑。
本文的局限:(1)衡量居民健康狀況的指標,沒有使用綜合指標,而是只是用了自評健康數據。它雖能反映健康的程度,但不能反映健康問題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2)由于數據方面的限制,生活習慣、醫療保險等變量對健康的影響并沒有達到預期水平。并且由于數據中缺少醫療衛生支出方面的具體數據,并未對這方面對健康的影響進行分析。要克服這些局限,有賴于進一步研究。
[1]Leibenstein,Harvey.A Theory of Economic-Demographic Development[J].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4.
[2]Frederiksen,Harald.Determinnants and Consequences of Mortalit and Fertility Trends[J].Public Health Reports,1966(81).
[3]Preston,Samuel,H.The Changing Relation between Mortality and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Population Studies,1975,29(2).
[4]Kitagawa,Evelyn,M. & Hauser,Philip,M.Differential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A Study in Socioeconomic Epidemiology[J].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
[5]趙忠,侯振剛.我國城鎮居民的健康需求與Grossman模型——來自界面數據的證據[J].經濟研究,2005(10).
[6]尹雙慶,王薇,王鵬.我國農村居民的收入與健康循環效應分析——基于CHNS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家,2011(10).
[7]方亞,周!.收入與健康人力資本關系的理論與實證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2012(1).
[8]陳在余,王洪亮.農村居民收入及收入差距對農民健康的影響——基于地區比較的角度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10(5).
[9]陳鋒.現代醫學統計方法與STATA應用(第二版)[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