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璞/文
(作者尤璞,副教授,江南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金融學、國際貿易方向的研究)

茶葉作為我國傳統的出口創匯農產品,近幾年在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下,正逐漸失去其競爭優勢,主要目標市場的技術標準阻礙了我國茶葉的出口。本文研究我國茶葉貿易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分析歐盟、美國和日本等主要目標市場對我國茶葉出口設置的綠色貿易壁壘及對我國茶葉出口造成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
茶葉是我國傳統的創匯農產品之一,其生產量、消費量和出口量一直位居世界前列。但近年來,茶葉出口卻頻遭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綠色貿易壁壘削弱了我國茶葉的出口競爭力,導致我國茶葉貿易成本增加,這對我國茶葉出口的市場份額、貿易機會、企業和商品信譽等方面都產生了不利影響。
我國自2005年以來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茶葉出口國,目前我國茶葉出口國家和地區已增至100多個。2009年我國茶葉出口30.29萬噸,出口金額約7.05億美元,與2008年同期相比,出口數量、金額和單價均有小幅增長,其中數量增長2.02%,金額增長3.37%,但增幅減緩。

表1 我國茶葉出口情況(單位:萬噸,億美元)
從茶葉出口種類來看,我國茶葉出口主要以綠茶和紅茶為主,2009年我國出口綠茶22.93噸,占總出口茶葉總量的75.7%,出口金額為5.24億美元,占總出口金額的74.3%。出口紅茶約4萬多噸,占茶葉總出口的13.2%,出口金額6437萬美元,占茶葉出口總金額的9.13%。其次出口的品種有烏龍茶、花茶、普洱茶等。近年來,我國出口茶類也發生結構性變化,綠茶與特種茶出口快速增長,紅碎茶占主導地位,出口量占全球出口總量的83%以上。從茶葉出口市場來看,2009年我國茶葉出口到113個國家和地區,摩洛哥、俄羅斯、美國、日本和歐盟是我國茶葉出口的主要對象國。2009年,我國對這5個國家和地區的出口量占據我國茶葉出口總量的45%。2009年我國茶葉出口摩洛哥5.84萬噸,出口量增長16.1%,出口額14282萬美元,出口額增長17.36%,出口量占19.28%;出口俄羅斯2.1萬噸,出口量增長27.64%,出口額3553萬美元,出口額增長4.93%,出口量占6.93%;出口美國、日本、歐盟茶葉量約2萬噸左右,出口金額約為5000萬美元左右,出口量和出口額度都有10%左右的負增長。
歐盟市場:歐盟的標準要求在世界范圍內屬于最嚴格的,自2000年開始,歐盟一直在提高其標準,農殘標準大幅度提高。2003~2004 年,歐洲幾乎全面禁止了對我國烏龍茶的進口。2005年8月1日,歐盟又頒布了新標準,新標準茶葉農殘的檢驗項目從原先的193項增加到210 項,茶葉中硫丹的限量從原來的30mg/kg 改為0.01mg/kg。歐盟在2008年1月28日頒布了新的食品中農藥殘留標準(EC149/2008),其中有茶葉的新MRL標準,包括附錄II和附錄III。附錄II是在過去90/642/EEC法令中已頒布的標準,共計220個;附錄III在過去86/362/EEC、86/363/EEC和90/642/EEC法令中沒有,而在此標準中作為臨時MRL標準,共392項,其中有53項是茶葉專用標準,其余的是茶葉、咖啡、草藥和可可的共用標準。但2010年,歐盟459號公報中,對茶葉中的農藥殘留標準有了3個最新改變。其中,噻蟲啉(Thiacloprid)的MRL標準由0.05 mg/kg變為10mg/kg;硫素由5mg/kg變為取消;喹螨醚(Fenazaquin)從0.01mg/kg改為10mg/kg,標準有一定程度的放寬。



美國市場:美國進口茶葉的最低標準是通過不同方式和評茶師的感官審評建立起來的。在1987年制定的“茶葉進口法案”中規定,所有進入美國的茶葉,不得低于美國茶葉專家委員會制定的最低標準樣茶。最低標準樣茶,每年從貿易樣中選定。各類進口茶葉,根據美國《食品、藥品和化妝品管理規定》,必須經美國衛生人類服務部、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抽樣檢驗,對品質低于法定標準的產品和不符消費要求的,茶葉檢驗官有權禁止進口,關于茶葉的農藥殘留量,只有按照規定證明在允許范圍內,才能進入美國市場,否則屬于不合法產品。
日本市場:日本是我國茶葉出口的主要市場之一。2001年5月,日本公布國家行業標準,增加3項檢驗項目,提高茶葉農殘限量標準,共67項檢驗種類。2002年, 增 加11項檢驗標準,達到78種。2003年5月,通過新的食品衛生法,將農藥檢驗項目增加到121種,同時規定法規中未出現的農藥成分,不得在茶葉中檢出。2005年6月,初步制定《食品中農用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其中與茶葉相關的項目達到251種。該制度要求農業化學品含量不得超過最大殘留限量標準,對于未制定最大殘留限量標準的農業化學品,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不得超過0.1mg/kg,一旦超過此標準,將被禁止進口或流通。2006年5月正式實施《肯定列表制度》,將采用“干茶法”檢測,實行“暫定標準”和“一律標準”。此項標準的實施,提高了日本的市場準入標準。

1. 加工生產工藝方面的問題
由于我國不少企業的茶葉都是來自分散的茶農,茶農生產時不關注相關的國際標準,且大多數茶農的土地面積不大,很容易受到周邊土地的噴藥、施肥的影響,令農殘問題很難控制。在茶葉檢測方面,目前國內的檢測設備的數量與需要有著較大的落差。企業雖然可以自行購買設備進行檢測,但由于我國茶葉出口商大都是中小企業,沒有很雄厚的經濟實力來承擔這一筆設備購買費用。即使政府有相應的檢測設備,隨著發達國家對那些技術標準不斷地推陳出新,很多設備無法跟上標準的更改速度導致檢測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我國茶葉的整體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成本高,加工技術和設備相對落后,管理水平不高,沒有一套完善的體制,導致生產茶葉質量和標準不穩定。而現行的綠色標準則是要求整個茶葉的生產過程,包括茶葉培育和采摘、生產制造、包裝、運輸和銷售,都要執行嚴格的標準,我國的茶葉生產的整個過程是由眾多企業一起完成,行業之間缺乏相應的溝通,對綠色標準的認知程度也各不相同,必然會產生問題。
2. 茶葉標準相對落后,更新速度緩慢
相對于歐盟、日本等目標市場對農產品進口的高標準,我國的茶葉生產和檢測標準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國現行有關茶葉的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和污染物強制標準約有50多項,且各種標準來自于不同的部門,標準體系比較零碎,未形成統一的標準體系。從標準的更新速度來看,比發達國家滯后。雖然我國茶葉生產在感官和理化指標方面,基本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我國茶葉的農殘限量標準數量少,且比較落后,生產和檢測標準的相對落使得我國茶葉的出口極易受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
1. 環保和綠色觀念意識不斷增強
近年來,人們逐漸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對消費形成了“綠色消費”的理念。這種消費觀對食品和消費品有著很高的要求,從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無一例外。而綠色有機食品則是要求沒有農藥、化肥和添加劑的全天然食品,由于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高,在環保、健康問題上更為關注,較高的標準對中國的茶葉出口筑起了一道以綠色為名的屏障。
2. 各國的綠色標準各不相同
由于各國的經濟水平,科技發展情況,對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存在差異,因而各國制定的綠色標準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發達國家憑借著其雄厚的經濟實力與先進的科學技術,往往設置高標準的綠色貿易壁壘,以此限制外國產品的進口,維護本國的利益。
出口企業可以通過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從根本上來積極應對。茶葉生產企業應該切實提高生產水平,以高標準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通過高標準的檢測措施把好出口產品的質量關,并樹立綠色營銷理念,使出口茶葉的標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滿足市場的需要,符合目標市場的準入標準。此外,ISO14000標準是國際標準化組織頒布的關于環境管理的標準體系,已得到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認同,對于許多茶葉出口企業來說,通過ISO14000認證是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必要條件,同時熟悉國際上相關的農產品認證模式,包括GAP、GMP、HACCP、SQF等標準。
我國茶葉的出口缺乏強有力的品牌占領國外的市場,茶葉出口應該改變以往的傳統營銷觀念,通過樹立品牌意識,發揮品牌在茶葉出口中的作用。我國有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等名牌茶葉的品種,但是著名的茶品牌卻幾乎空白,相對于英國諸如立頓茶等著名品牌而言,在品牌建設方面存在差距。我國的茶葉出口商應該通過產品的宣傳、良好的品質和售后服務來創建屬于自己的茶葉品牌,并努力與國際接軌,培養產品的競爭優勢,經營品牌茶葉,提高茶葉出口的附加值。

我國茶葉出口企業應該盡快改善競相壓價,無序競爭的局面。通過有組織,有完善的管理,自律的行業組織,既能有效應對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茶葉出口的影響,并有效促進出口企業的良性合作。而在面對不斷調整的新標準時,出口行業應建立起相應的應對機制,沉著應對,據理力爭,通過深入研究世貿組織的有關規則,充分利用世貿組織的談判機制、合理對抗機制、非歧視原則以及其他相關規則來維護我國茶葉出口的合法權益。
政府出臺有力措施是中國茶葉競爭力提升的有力保證:國家質檢總局將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對茶葉生產實行包括生產源頭、管理模式和原料基地備案等三方面的全面管理。目前,我國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制度不如發達國家縝密完善,我國應該完善檢疫制度,嚴把質量關,切實提高我國出口茶葉的質量。同時應建立起綠色預警機制,及時搜集、反饋國外貿易壁壘的變化情況,以便企業能盡早采取對應措施,調整自己的生產和經營方式,滿足國際公認的標準,從而跨越主要目標市場設置的綠色貿易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