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楊小燕 李妙玲
范宇鳴 李文華
腦卒中50%以上的患者殘存患側上肢失能,傳統康復治療為治療師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其效率和強度難以均衡,故療效參差不齊。肢體智能反饋訓練系統A2(廣州一康)是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障礙的新手段,其能準確完成患者癱瘓肢體高強度及任務相關性訓練。臨床研究表明,其對腦卒中急性期和慢性期的上肢運動功能障礙有良好的療效[1,2],但國內臨床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本研究應用臨床隨機對照研究的方法,觀察上肢康復機器人聯合作業治療對偏癱患者上肢功能障礙的療效,以期提出有效的康復治療方案。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本院神經內科和康復醫學科收治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85例,將其按腦梗死和腦出血分層,然后將各層患者以區組隨機化的方法納入到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發病類型、病程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患者入選標準:①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3],并經CT或MRI檢查證實。②初次發病或既往有腦卒中病史但未遺留神經功能障礙。③年齡小于78歲。⑤能配合康復醫師與治療師進行康復訓練。⑤排除言語理解和認知功能嚴重障礙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急性期均接受神經內科常規藥物治療,當患者病情穩定后,對照組采用康復作業治療技術(Brunnstrom,Bobath,Rood,PNF,ADL 訓練,運動再學習等)進行治療。每天上、下午各1次,每次30 min,每周6次,共治療2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肢體智能反饋訓練系統A2(上肢康復機器人)輔助訓練,每天上、下午在常規作業治療后各增加1次,每次15 min,每周6次,共治療2個月。肢體智能反饋訓練系統A2應用方法見表2。
1.3 評價標準 采用簡式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4]評定患者上肢的綜合運動功能,總分為 66分。采用巴氏指數(Barthel Index,BI)[5]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總分為100分。兩組患者康復評定均于由專人盲法進行,治療前及治療2個月后各評定一次。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樣本均數比較用t檢驗、樣本百分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FMA評分和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組具有可比性。經過2個月的康復訓練后,兩組患者治療后的FMA評分、BI評分均比治療前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觀察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 例數 性別(例)男女年齡(歲) 發病類型(例)腦梗死 腦出血 病程(天)43 23 20 55.7±6.3 26 17 46.3±8.4對照組觀察組42 24 18 56.5±7.8 22 20 48.1±6.2

表2 肢體智能反饋訓練系統A2應用方案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BI評分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BI評分比較(±s)
注:①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評分治療前 觀察組組別 例數 FMA評分 BI 43 20.57±9.30 51.0±9.3對照組 42 21.28±11.28 49.1±9.8治療后 觀察組 43 34.30±9.61①② 82.3±9.0①②對照組 42 26.0±10.20① 64.2±12.2①
肢體智能反饋訓練系統A2是應用計算機技術實時模擬人體上肢運動規律,擁有一個可調節的上臂支持系統,增加的智能反饋和三維運動空間,可使功能治療訓練在一個虛擬的環境中進行。它利用豐富多彩的游戲對肩關節、肘關節、握力和手臂肌張力等進行針對性的訓練,提高了患者的興趣,促進康復進程。
本文通過上述應用方案在馳緩階段激發肌肉殘存力量、增強肌力和耐力、恢復關節靈活性,痙攣階段實現單關節的分離運動,恢復階段幫助完成肩肘關節的復合運動。在訓練過程中,根據患者康復情況選擇適當的訓練難度和訓練強度,提供實時的視覺與聽覺反饋信息,實現人機交流,提高患者參與訓練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患者的康復信心。客觀記錄訓練過程中患者患肢的位置、關節活動度、握力等數據,評估患者肩關節內收外展前屈、肘關節屈曲、尺橈關節旋前旋后和握力,供康復醫師和治療師評價治療效果,制定康復計劃。
通過FMA、BI評分顯示,與單純進行作業治療相比,配合肢體智能反饋訓練系統A2可使偏癱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顯著提高,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上肢綜合運動功能,從而進一步促進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患者早日回歸家庭,重返社會。
[1]Fasoli SE,Krebs HI,Stein J,et al.Effects of robotic therapy on motor impairmentand recovery in chronic stroke.Arch Phys Med Rehabil,2003.84:477-482.
[2]Cardoso LS.Dacosta R.Piovesana A,et al.Using Virtual Environments for Stroke Rehabilitation.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Virtual Rehabilitation,2006:1-4.
[3]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4]殷秀珍,黃永禧.現代康復醫學診療手冊.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5:1.
[5]卓大宏.中國康復醫學.第2版.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121-122,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