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鋒,謝文光 (廣東省陽江市婦幼保健院,廣東 陽江 529500)
了解陽江地區2012年度淋球菌對抗生素的敏感率情況,分析耐藥菌株的流行特征,為淋病的防治提供參考依據。筆者測定菌株對5種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濃度(MIC),按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區淋球菌耐藥性監測統一標準判斷敏感性,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1 材料
1.1.1 菌株:204株淋球菌由門診患者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中分離得到,男性標本自尿道內用專用拭子于2 cm處轉動取分泌物,女性用無菌棉拭子插入宮頸口內2 cm處轉動并停留約10 s取材,其中男性菌株68例,女性菌株136例。接種于選擇性培養基Thayer-Martin(TM),所有菌株經CO2培養、染色、鏡檢,實驗室檢查過氧化氫酶、糖發酵、氧化酶等確證備用。
1.1.2 抗生素:5種抗生素分別是大觀霉素、青霉素、頭孢曲松、四環素和環丙沙星。
1.1.3 培養基:GC巧克力培養基、選擇性培養基Thayer-Martin(TM)。
1.1.4 標準菌株:6 株淋球菌標準菌株A、B、C、D、E、J,其中E株為產 β-內酰胺酶(PPNG)陽性菌株,A、B、C、D、J株為產 β-內酰胺酶陰性菌株。
1.2 方法
1.2.1 菌株對抗生素敏感性測定:使用淋球菌耐藥監測規劃協作組推薦的瓊脂稀釋法測定最小抑菌濃度(MIC),判斷藥物敏感性和耐藥性,統計MIC50和MIC90。先將各抗生素用適當的緩沖液溶解,配成溶液后倍比稀釋,各抗生素在培養基平皿上的最終濃度分別為:大觀霉素0.5~128 μg/ml,頭孢曲松0.001 ~1 μg/ml,青霉素、四環素和環丙沙星均為 0.03 ~32 μg/ml。試驗菌株、標準菌株先在GC培養基上傳代2次,用17~18 h的新鮮培養物調整為107~108 cfu/ml的菌懸液,接種器蘸取菌液接種于各抗生素瓊脂平皿,經35.0℃培養24 h觀察結果。每批次試驗均由標準菌株作質控,以能抑制淋球菌生長的最小藥物濃度為該藥的最小抑菌濃度(MIC)并統計出 MIC50及MIC90。
1.2.2 產β-內酰胺酶淋球菌(PPNG)測定:采用紙片酸度法。以標準菌株E株作為陽性對照,標準菌株B株為陰性對照。
1.2.3 質粒介導的四環素高度耐藥淋球菌(TRNG)測定:用的瓊脂稀釋法,當四環素MIC≥16 μg/ml,判為質粒介導高度耐四環素淋球菌(TRNG株)。
2.1 PPNG和TRNG測定結果:204株淋球菌共檢出64株產β-內酰胺酶淋球菌PPNG(31.4%),72株質粒介導高度耐四環素淋球菌TRNG(35.3%)。
2.2 MIC測定結果:青霉素耐藥株165株(80.9%),中敏株39株(19.1%);四環素耐藥株 153株(75.0%),中敏株51株(25.0%);環丙沙星耐藥株為183株(89.7%),中敏株21株(10.3%);頭孢曲松敏感株 132 株(64.7%),中敏株 72 株(35.3%);大觀霉素敏感株204株(100%).暫未發現對頭孢曲松、大觀霉素耐藥株。詳見表1。

表1 204株淋球菌對5種抗生素的敏感性、MIC50、MIC90和PPNG、TRNG菌株結果[株(%)]
本組資料結果表明,5種抗菌藥物中,結果顯示淋球菌對環丙沙星、青霉素的耐藥率較高,其中環丙沙星耐藥率達到89.7%,與李燕娃等的報道96.9%相近[1],顯示過去一年陽江地區淋球菌對環丙沙星的耐藥情況非常令人擔憂。環丙沙星是較新的喹諾酮類藥物,其問世時對淋球菌等感染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因其價格低廉且購買方便,相關部門對抗生素使用存在監管缺失,甚至因為觀念上的問題導致性病患者到私營診所醫治或私自購買藥品錯用和濫用,使性病患者得不到規范治療和早治療,特別是多次、反復小劑量等錯誤使用,更容易導致淋球菌對環丙沙星耐藥性增加。國內各地淋球菌對環丙沙星的耐藥率均在90%[2]。調查結果顯示,淋球菌對頭孢曲松和大觀霉素的敏感性分別為64.7%和100.0%,敏感性最高,沒有出現耐藥株,與連續監測的結果類似,充分證明,頭孢曲松和大觀霉素這兩種藥物治療淋病能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但本次監測中頭孢曲松中敏的有72株(35.7%),治療時應注意加大劑量和動態觀察療效,防止頭孢曲松耐藥菌株的發生。并囑患者與性伴侶到有資質的醫療機構接受正規治療防止交叉感染發生。
數據表明陽江地區產β-內酰胺酶淋球菌(PPNG)流行率從2006年的15.8%增加到2010年的19.3%,到本次監測的31.4%。與2010年的19.3%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明顯低于柯丹等報道重慶地區的 56.99%[3],與裴俊明等報道汕頭地區的33.7%和張麗君等報道深圳地區的35.7%接近[4-5]。研究表明本地區產 β-內酰胺酶淋球菌(PPNG)對青霉素的耐藥率升高是由染色體介導的耐藥流行株增多引起,2012年的監測數據說明本地區近年進入產β-內酰胺酶淋球菌(PPNG)高流行區,而且是處在快速增長期,這點應高度重視。質粒介導的四環素高度耐藥株(TRNG)是美國在1985年首次鑒定的,耐藥原理是由25.2Md質粒編碼,該質粒可能是24.5Md結合質粒與首先發現于鏈球菌的tetM決定因子重組而成,通過轉化或結合于敏感菌株,導致質粒介導高度耐四環素淋球菌(TRNG)的流行[1]。筆者的連續監測資料顯示,本地區2009~2012年質粒介導高度耐四環素淋球菌(TRNG)的流行率從20.0%上升到35.3%,遠低于李燕娃等報道佛山地區的63.4%[1]。有研究表明,淋球菌對四環素的耐藥增加主要由質粒介導導致,本年度質粒介導高度耐四環素淋球菌(TRNG)檢出率為35.3%,提示本地區本年度質粒介導高度耐四環素淋球菌(TRNG)流行程度越來越嚴重,呈進行性加劇,結合此地區具體的流行趨勢,采用四環素治療淋病有可能會造成質粒介導高度耐四環素淋球菌(TRNG)的流行。本次調查顯示,大觀霉素敏感率達100%,頭孢曲松敏感率64.7%,說明抗菌作用仍較強,作為陽江地區淋球菌治療的首選藥物為大觀霉素和頭孢曲松。
[1]李燕娃,潘洪亮,吳興中.佛山地區淋球菌流行株對抗生素敏感性測定[J].熱帶醫學雜志,2009,9(7):796.
[2]劉小鳳,伍昆山,吳光中,等.珠海地區淋球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分析[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1,18(3):163.
[3]柯 丹,慶 春,代祥良,等.淋球菌對抗菌藥物敏感性的監測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8,22(9),549.
[4]裴俊明,章淑燕,黃進波,等.廣東省汕頭市92株淋球菌藥物敏感性檢測[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0,17(4):268.
[5]張麗君,何 亮,王 峰,等.深圳地區淋球菌株耐藥性流行趨勢[J].熱帶醫學雜志,2010,10(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