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桂珍 (江蘇省儀征市婦幼保健所,江蘇 儀征 211400)
目前世界公認,剖宮產率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衛生水平和人口素質高低的重要指標,而我國大多數醫院的剖宮產率都超過WHO低于15%的標準[1]。剖宮產術是解決某些難產最有效的手段。近年來,隨著剖宮產技術的發展,其嫻熟性和安全性使剖宮產率日趨增高[2]。為了正確掌握剖宮產指征,降低剖宮產率,現對本市近4年剖宮產情況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2008年10月~2012年9月在儀征市所有有助產資質的醫療機構住院分娩的活產總數15 619例(包含本地戶口和外地戶口),其中剖宮產活產數8 349例,剖宮產率53.45%。1 802例指征中,胎方位336例,社會因素326例,疤痕子宮319例。
1.2 方法:回顧性分析2009年~2012年儀征市助產醫療機構上報的《孕產婦保健情況調查表》,對比分析這4年剖產率變化情況,并對一級醫療機構和二級醫療機構分類對比。結合自制的《剖宮產調查表》,分析已上報的1 802例剖宮產指征構成比。
2.1 對比分析2009年~2012年剖宮產率情況:2009年剖宮產率最高,達58.95%,而2012年剖宮產率最低,僅45.71%,下降13.24%。2012年通過導樂分娩、行政干預及嚴格把握指征等舉措有效降低了剖宮產率。見表1。剖宮產率=剖宮產活產數/住院分娩活產數×100%。

表1 近4年的剖宮產情況比較(例)
2.2 分類對比一級醫療機構和二級醫療機構剖宮產率情況:本市助產醫療機構主要分為一級醫療機構和二級醫療機構,2009年~2010年上半年各鄉鎮衛生院均可接產,2010年下半年~2012年部分鄉鎮因每年接產數較少(<50例)而取消助產資質,僅部分鄉鎮衛生院(8/18)可接產。一級醫療機構4年平均剖宮產率為39.44%,明顯低于二級醫療機構平均剖宮產率56.55%,但未能達到一級醫療機構剖宮產要求(<25%),應加強孕產婦轉診工作。而二級醫療機構剖宮產率明顯高于要求(<45%),2012年較低,為47.39%,接近目標任務。見表2。
2.3 剖宮產指征構成比分析:一級醫療機構指征中以既往引起的疤痕子宮居首位,之后依次為胎方位異常、社會因素和臍帶因素;二級醫療機構主要指征依次為胎方位異常、社會因素、疤痕子宮及羊水過少。見表3。

表2 各級醫療機構剖宮產情況比較[例(%)]
剖宮產是處理高危妊娠和異常分娩、拯救孕產婦和圍產兒生命的有效手段,但我們選擇剖宮產必須慎重,認真考慮其可能并發癥,不能輕率,要嚴格掌握適應證,避免給下次自然分娩帶來不利因素。切實使剖宮產起到及時轉危為安的作用,而不是起到減輕痛苦的作用。
2012年2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在《Lancet》發表對9個亞洲國家的分娩方式調查報告,平均剖宮產率為27.3%,而中國最高達46.2%,成為全球剖宮產率最高的國家之一[3]。本市剖宮產率雖逐年下降,但下降幅度還有待提高。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2012年通過行政干預、嚴格把握剖宮產指征及提高產科質量等舉措,和2011年相比,下降6.87%,但目標任務仍未完成[4]。無指征的剖宮產在該市仍存在較高構成比,今后的工作還需產科工作者和孕產婦等各部門的共同努力。
通過分析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更有效降低剖宮產率:①多途徑開展健康教育宣傳(包括產檢、孕婦學校、社區活動、授課等),使孕婦認識自然分娩和剖宮產的利弊,同時破除“擇日子”的迷信思想,創造一個促進自然分娩的社會環境和正確理念。②加強孕產婦保健管理工作,合理營養宣教,規范管理高危孕產婦,減少并發癥。③積極推廣助產適宜技術,提供導樂分娩、拉美茲減痛分娩,并提供家庭陪伴分娩,減輕孕產婦心理壓力,減少不必要的剖宮產。④嚴格把握剖宮產指征,除絕對指征外,均有試產的可能性。⑤行政部門進行干預,取消剖宮產資質、定期剖宮產病歷評審、剖宮產術審批及產科質控等。⑥一級醫療機構對不能接產的孕產婦應做好及時轉診工作。⑦加強產科技能培訓,提高助產技術及識別指征的能力。⑧對醫務人員道德規范進行培訓,提高醫德水平。
[1] 李勤勤,王茹茹.剖宮產率及剖宮產指征15年回顧分析[J]. 吉林醫學,2012,33(17):3991.
[2] 劉 巍,劉 馨,洪 梅.剖宮產指征分析及降低剖宮產率對策[J].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12,27(8):1272.
[3] 邢淑敏.剖宮產的合理應用[J].中華婦產科雜志,1994,29(8):450.
[4] 樂 杰.婦產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