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劍
內蒙古滿洲里市中蒙醫院外科,內蒙古滿洲里 021400
直腸前突在臨床上又被成為直腸前膨出,是一種出口梗阻綜合癥,病因是直腸的前壁向陰道內發生突出,排便過程中直腸的內壓力不向肛門而會突向陰道,這樣糞塊在前突的隱窩內發生積存,由此引發排便困難,導致便秘和便痛等癥狀的出現,甚至需要用手協助排便。本次研究對76例患有直腸前突的患者應用經陰道后壁補片修補術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F將研究過程和結果作如下匯報。
抽取在2010年2月—2012年2月來該院治療的76例患有直腸前突的患者,作為本研究的病例,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患者年齡35~64歲,平均48.7歲;患病時間2~21年,平均8.3年;產次1~5次,平均2.2次;治療組患者年齡34~66歲,平均49.1歲;患病時間2~23年,平均8.6年;產次1~4次,平均2.4次。抽樣研究對象的年齡、病程、性別等自然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可進行科學性的比較研究。
采用常規手術模式對對照組患者實施治療;采用經陰道后壁補片修補術對治療組患者實施治療。研究分析兩組患者直腸前突癥狀改善效果和直腸前突深度改善幅度。
治愈:腹脹、排便困難等癥狀表現徹底消失,直腸處于正常狀態,排便功能完全恢復正常;有效:腹脹、排便困難等癥狀表現明顯減輕,直腸基本處于正常狀態,排便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無效:腹脹、排便困難等癥狀沒有任何改善,直腸前突程度仍然比較嚴重,排便功能也沒有得到恢復,有的甚至病情進一步惡化[1]。
對研究的資料進行處理時,使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均數加減標準差形式(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對比進行χ2檢驗,對計數資料則行t檢驗,P < 0.05,則具有顯著性差異,統計學意義明顯。
本次試驗中患者直腸前突癥狀改善效果為:對照組:10例治愈,19例有效,9例無效,治療總有效率76.3%;治療組:14例治愈,23例有效,1例無效,治療總有效率97.3%。從兩組直腸前突治療效果來看,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直腸前突癥狀改善效果比較[n(%)]
患者治療前后直腸前突深度:對照組分別為(28.79±6.08)mm和(15.91±1.75)mm,組內差異顯著(P < 0.05);治療組患者治療前后直腸前突深度分別為(29.64±5.27)mm和(8.13±1.16)mm,組內差異顯著(P < 0.05)。而直腸前突深度:治療前組間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組間差異變得顯著(P < 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直腸前突深度改善幅度比較[mm,(±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直腸前突深度改善幅度比較[mm,(±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P值對照組 38 28.79±6.08 15.91±1.75 <0.05治療組 38 29.64±5.27 8.13±1.16 <0.05 P值 >0.05 <0.05
直腸前突指的是患者的直腸前壁呈囊袋狀向前方發生突出,中年或老年經陰道分娩的經產婦是該類疾病的高發人群。女性的直腸前壁由直腸陰道隔進行支撐,該隔的組成結構主要為骨盆內筋膜,其中包括提肛肌的中線交叉纖維組織及會陰體。當患者的年齡不斷增大,全身組織處于松弛狀態,加之排便習慣不良,會陰部過于松弛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直腸陰道隔處于松弛狀態,這樣直腸前壁就容易向前發生突出。所以在排便時,直腸的內壓力不是朝向肛門方向而會朝向陰道方向,導致前突內發生糞塊堆積,排便的過程也就變得更加困難。排糞造影是目前臨床對直腸前突癥狀進行診斷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檢查過程中可以觀察到患者的糞便流向直腸前壁前突的囊袋而不是流向肛管。采用經陰道后壁補片修補術對該類患者進行治療,可以使直腸前壁的支撐能力進一步加強,使感染的可能性減少[2]。
[1] 牛治君,牛明星.肛腸病臨床與生物力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73-174.
[2] 張東銘.大腸肛門局部解剖與手術[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