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榮
江蘇省丹陽市人民醫院普外科,江蘇丹陽 212300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嚴重威脅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是臨床急診之一,其治療的關鍵是及時止血,對患者生命能否挽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探討放射介入下動脈栓塞治療動脈源性胃出血的臨床效果,為今后的動脈源性胃出血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該院自2001年9月—2010年9月收治動脈源性胃出血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為26~60歲,平均年齡為48.5歲。所有患者均行胃鏡確診胃出血,且所有患者均經過護胃制酸、補充血容量、胃鏡下止血等常規治療無效。出血時間為24~48 h,24 h內為1000~2000 mL以上的出血量。所有患者排除全身出血性疾病,通過胃鏡檢查,所有患者均有活動性出血灶,確診12例Dieulafoy病,33例潰瘍病,5例賁門撕裂傷出血。對所有患者給予24 h以上的內科系統正規治療無效,術前排除插管局部皮膚感染、肝腎功能嚴重障礙、嚴重出血傾向、碘過敏、嚴重甲狀腺功能亢進、體弱、發熱等。
治療之前均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同意,所有患者均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所有患者給予維持輸液,當放射科的全程由醫師護士陪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監控,采用Soldinger技術經股動脈穿刺高度選擇性插管,直至目標病灶供血的胃動脈,通過造影進一步明確出血部位,應用明膠海綿顆粒和絲線微粒進行栓塞,出血血流緩慢或完全停止之后,手術結束,加壓包扎穿刺部位,患者送回病房后給予臥床休息,繼續吸氧、抗感染、護胃制酸、止血等綜合治療,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測,同時觀察嘔黑血便等情況。觀察所有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統計實際臨床治療效果。
所有患者均經過急診胃鏡明確診斷,對出血病灶所在位置進行確定,均經過胃鏡止血無效而轉放射介入。所有患者均成功實施栓塞和順利完成胃動脈造影,50例患者中,45例當即出血停止,高達90%的總有效率,另5例無效,無效率為10%,均轉外科剖腹手術行胃次全切除手術治療后痊愈。50例患者在手術治療后,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低熱、腹痛等并發癥,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癥狀均在3~7 d內逐漸減輕并最終消失,未發現其他嚴重并發癥。對50例患者均進行了6~24個月的隨訪,隨訪過程中均未發現再出血。臨床治療效果見下表1。

表1 放射介入下動脈栓塞治療動脈源性胃出血的臨床效果統計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在臨床中屬于急危重癥,根據其出血的性質,可分為非靜脈曲張性出血和靜脈曲張性出血兩種,在非靜脈曲張性出血中,動脈性出血的難治性出血之一。在以往的大量研究中表明,內鏡既可明確診斷,又能夠對疾病起到治療的作用,且其具有經濟、迅速、對患者損傷小、可重復操作等優勢,在臨床中已經有比較廣泛的應用。但是,實際臨床應用中還是有少部分患者療效欠佳,而由于麻醉等條件限制,外科剖腹手術又無法正常開展,因此,這時救治難治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診療手段就是放射介入下動脈栓塞。且隨著醫療水平和設備技術的不斷進步,在支氣管肺疾病出血以及腫瘤治療中,已經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了放射介入下動脈栓塞,且取得了較高的成功率和很好的療效,同時還有安全可靠、損傷小、患者能夠耐受等優點。
通過本組應用,放射介入下動脈栓塞治療動脈源性胃出血,取得了比較確切的療效,對經過胃鏡檢查明確出血病灶的患者,當給予胃鏡下治療而得不到較好療效的時候,應盡快給予放射介入下動脈栓塞治療,方能夠保證臨床治療效果,保證動脈源性胃出血患者的生命安全。
[1] 熊興武,趙光榮.放射介入下動脈栓塞治療動脈源性胃出血15例療效觀察[J].海南醫學,2010,21(20):59-60.
[2] 劉振玉,胡洋,張雪松.選擇性動脈造影診斷和栓塞及藥物灌注治療頑固性消化道出血[J].黑龍江醫藥科學,2009,14(4):302-303.
[3] 王永利,崔世濤,張家興.動脈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急癥介入診療價值和影響因素[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9,13(6):2204-2205.
[4] 張元林,趙光榮,龔印.胃次全切除胃空腸吻合術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效果觀察[J].海南醫學,2011,11(15):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