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云
基于突發性水源污染的安全保障體系研究
張 云
飲用水安全關系著南通市可持續發展及社會安定和人民生活的需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供水水源的不安全因素增多,應急供水及突發性水源污染的高發態勢仍將存在。一旦出現供水危機,將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因此,結合水資源環境的現狀和水資源特點,建立突發性水源污染的城市應急供水保障體系,確保城市飲水安全,是每個城市必將長期面臨的挑戰。
城市應急供水原因的識別要從產生供水危機的原因、供水危機對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可能影響程度兩個方面來加以識別。南通市城市應急供水的原因主要來自以下方面:
(1)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南通市濱江臨海,水資源條件相對優越。長江是南通市的主要過境水,也是南通市的主要供水水源。但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由于無水庫、湖泊等蓄水設施,全市水資源開發利用主要依靠河網調節,河道調蓄能力有限,且全市沿江各閘自流、沿江受潮汐變化影響,引水保證相對較低,全市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呈現季節性工程缺水。
(2)突發事件復雜多變,具有不確定性。因突發事件引起的應急供水,主要是自然災害、供水設施損壞、突發污染事故等原因造成取水受阻、水廠停運等。突發性供水事件復雜多變,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不確定性,對城市供水安全造成威脅。
(3)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環境治理滯后造成水源地水體污染。大多數廢水未經處理或處理不達標直接排入江河湖庫等自然水體,特別是水源一、二級保護區內的排污口尚未得到有效管理,成為飲用水源的污染主因。
根據《南通市突發供水事故應急預案》根據供水事故所造成的影響和緊急程度,將供水事故分為四個級別:Ⅰ級(特別重大)、Ⅱ級(重大)、Ⅲ級(較大)、Ⅳ級(一般),預警顏色分別為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
應急供水堅持“屬地為主、重點保障”的原則,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加強部門間的合作,針對不同供水危機事件按照預警級別,分級采取相應的應急預案。通過合理調度,盡可能保障所有用戶有序用水。在無法保障全部用戶用水時,應按照應急供水優先次序保障各類供水。應急供水的優先級別為:①滿足生活用水;②依次滿足副食品生產用水和重點工業用水③農業用水。
應急供水應滿足特大事故造成的最不利情況(極端應急狀態)下的城市基本要求,遵循優先供水、經濟合理的原則,不考慮高峰用水。
南通市應急供水規模121.3萬m3/d,其中南通市區水廠80.0萬m3/d,海安水廠5.0萬m3/d,如皋水廠10.0萬m3/d,通州水廠7.5萬m3/d,海門水廠10.0萬m3/d,啟東水廠5.0萬m3/d,如東地下深井水3.8萬m3/d。
根據相關規劃的必選與評價,南通市區水廠應急水源為通呂運河,以海港引河、園林路為通道,在嗇園路狼山水廠分廠兩根DN2000渾水管處建應急取水泵站;海安水廠應急水源為新通揚運河,如皋水廠應急水源為如海運河,通州、啟東水廠應急水廠為通呂運河,海門水廠應急水源為長江東匡河,如東水廠應急水源為地下深井水。
飲用水源污染事故應急工作遵循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的方針,堅持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反應及時、措施果斷、依靠科學、部門協作的原則。
飲用水源發生突發性污染事故后,應立即啟動應急管理系統,其模式見圖1。水處理專家和應急工作人員應該按照應急管理流程展開工作,尤其要把握好危險評價工作。對確實影響供水安全的污染事故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對用水戶和下游用水單位發出警告,積極采取措施處理水中的污染物。自來水廠應根據污染物的濃度和自身的處理能力決定是否關閉取水口。
當水源地污染非常嚴重、水體含污量已經大大超過水體的自凈能力,大部分水源水質指標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限值,有較明顯的異臭、異味或突然發生嚴重影響社會公眾健康的事件時,應采取以下措施:
(1)自來水公司供水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立即運轉,評估為嚴重水質污染突發事件的,自來水公司應急處理指揮部緊急向主管部門和市政府匯報。
(2)政府根據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需要,對水廠、水源地及供水點等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若發現毒性很大且很難處理的污染物已經進入自來水廠的處理設施,則應立即關閉取水口或地下取水井;若有毒污染物的濃度在自來水廠可以處理的能力范圍內,可采取有限制的取水方案,并保證處理后的水質安全;若污染事件發生在上游取水口,應允許適當延遲關閉取水口的時間,并在這段時間內加強水質監測,做好污染物的示蹤工作,警告下游取水口做好應急準備。
(3)進一步加大檢測頻次和檢測項目,掌握水污染變化動態,在做好自檢的同時,與環保、衛生、水利等檢測機構組成嚴密的水質監測網絡。
(4)通過各種公共媒體,發布緊急通告,市區立即停止一切生產、生活用水,并隨事態發展發布滾動播報。
(5)遭受突發水源污染事件的水廠,立即啟用應急水源;經衛生、環保部門確認水源水污染物或毒物毒性已經消除后,供水系統全面恢復正常。
依法行政、加強立法、嚴格執法是飲水安全的重要保障。加強法治,必須要嚴格執法,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加強水污染控制、保護水源安全是飲用水水質安全保障的基本對策和治本措施。
預防工作應當堅持著眼于應對當前、考慮長遠的原則,通過強化預警監測能力建設,加快實施對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突發性事件的有效控制和生態修復,改善飲用水源地取水口水質。
在城市應急供水危機的預防管理中,應對各種潛在的供水風險進行分析和評估,包括危機的性質、特點及規律等。城市應急供水安全保障體系要突出預警性,針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應急供水情況、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和薄弱環節進行細致全面的檢查和評價,有針對性地制定突發事件引起的應急供水保障方案和措施。
建立和完善監測和預報系統,及時掌握水資源供需狀況,提高預測供水危機的能力。建立城市應急供水指揮系統,突發性事件一旦發生,供水應急指揮領導小組和有關專家組應立刻開展應急供水處理工作,進行時間動態監視、跟蹤評估,選擇應急供水的具體方案。
根據應急類型的不同,確定應急供水的最優分配方案。在城市供水水源嚴重短缺時,實行控制性供水,建立應急供水秩序。除盡可能保證對社會和國民經濟具有重大影響的部門供水外,全面壓縮其他部門的需水要求,實行限量定時供水措施。
水質監測是控制凈水過程、正確評價水質、及時發現問題、采取相應措施和衡量措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加強水質監測并及時反饋,是水質安全保障的前提。
建立實時、快速、準確、自動的水質監測系統,對水源、管網水、二次供水進行在線監測,實現數據網絡傳輸,能夠達到飲用水水質現狀快速反應,隨時注意水質變化情況。加大水質監察工作,依據有關法規開展水質監督檢查工作,有利于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
解決城市供水危機的應對策略,應當把重點放在新的社會合作機制方面,以社會信任和社會團結化解共同的危機。健立和完善信息發布機制,預警信息的發布、調整和解除可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通信、信息網絡、報警器、宣傳車或組織人員逐戶通知等方式進行,對老弱病殘孕等特殊人群和警報盲區應當采取有針對性的公告活動。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人口數量不斷增加,突發性水源污染發生的幾率越來越大,由此產生的社會影響也顯著提高。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積極面對供水的壓力與挑戰,未雨綢繆,切實做好水資源的管理工作,制定全面的應急預案,確保城市供水安全
江蘇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南通分局 22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