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宏 (陜西省蒲城縣醫院輸血科,陜西 蒲城 715500)
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常需要對貧血患者進行輸血,在輸血前,進行交叉配血試驗是必要的前期工作,是保障輸血安全、減少輸血反應、提高生存率的關鍵[1]。在交叉配血試驗中,手工凝聚胺法是常用的方法,但會有一些不確定因素導致配血不合,為提高配血成功率,對影響結果的因素逐一分析,找到更為科學的配血方法,是臨床的關鍵。本研究隨機選擇2010年2月~2012年2月間送檢的5 210份血樣中,對其中發生配血不合的142份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2月~2012年2月間送檢的血樣5 210份,發生配血不合的142份。其血液來源包括男69例和女73例,年齡最小12歲,最大77歲,平均(33.8±2.6)歲;肝硬化患者28例,血液性疾病患者59例,免疫力低下患者41例,產后失血引起貧血者14例。
1.2 配血方法:將送檢的5 210份血樣進行手工凝聚胺法交叉配血試驗,按試劑盒的標準操作流程進行[2],對配血不合血樣,首先以鹽水為介質,進行離心法和酶法等操作,分離血清,選用鹽水法、MPT、LIAT、酶法作抗體篩查[3],總結配血不合的原因。
1.3 統計學方法:將篩查結果用 SPSS11.0檢測,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抗體篩查:用鹽水法、MPT、LIAT、酶法對142份不合血樣作抗體篩查,結果見表1。

表1 不合格血樣抗體篩查結果(份)
通過統計看出,MPT(凝聚胺法)的檢出率最高,與其他篩查方法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肝素、血小板對配血結果的影響:血小板數量150×109/L時,結果無明顯變化,當血小板增至(150~300)×109/L時,配血不合幾率增加1倍,當血小板數量在300×109/L時,配血不合幾率增加2倍。肝素的濃度為1∶1時,配血結果無明顯變化,肝素濃度為1∶5時,配血不合幾率增加1倍,肝素濃度為1∶10時,配血不合幾率增加2倍。
2.3 KCl溶液對配血結果的影響:將選擇的KCl溶液用低離子介質稀釋,做離心運動,再用手工凝聚胺法進行試驗,僅在次側管發現有紅細胞凝集的配血不合。
為患者進行輸血,配血試驗是第一步,只有配血成功,才能保障輸血安全。用手工凝聚胺法進行交叉配血發現,約有2.0% ~5.0%配血試驗因出現凝血而失敗,在深入研究后,發現配血不合的原因有以下幾種:首先,是其他血型系統干擾造成。血液分型不僅有ABO血型系統,還有MN和Rh等多種血型系統分型[4],因血型系統不同,其抗原抗體也不同,共有400多種,如果輸血和供血雙方的兩種系統不能協調時,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紅細胞凝集,出現交叉配血不合,嚴重時會出現急性溶血反應。此類現象多見于多次妊娠史患者和多次輸血史患者。還有的配血試驗時,輸方、供方的血液系統吻合較高,主側管沒有發生凝聚,與供血相拮抗的抗體的情況不能及時發現,要在長時間或多次進行輸血后才表現出來,主要表現為免疫力低下等。另外,在自身輸血時,如果操作不規范,也會引起抗體不規則分布,形成無效輸血。其次,患者因患有癌癥等疾病,服用化療藥物發生特異性反應,使血液中的清蛋白和球蛋白的比例紊亂,在配血時會有假凝集情況。最后,是醫生未完全按照輸血程序和規則進行,不必要的人為因素導致配血不合。但無論哪種原因,均需引起注意,及時總結,積極想辦法避免,減少失誤,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1]鄭志民.引起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探討[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9):1087.
[2]張紅梅.微柱凝膠法與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結果的比較[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1,13(1):66.
[3]符 虹,朱 敏,沈雨青.手工凝聚胺交叉配血試驗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9(5):71.
[4]王遠杰,劉家瑞,李紅梅,等.手工凝聚胺法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J].重慶醫學,2008,37(11):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