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耿 銘
中醫文化的精髓在哪里?……具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中醫,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同疾病進行斗爭的豐富的經驗總結,是我國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醫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中醫歷經千年的洗禮,沉淀了最精華的藝術。當代也有一批中醫人士,秉承中醫文化的精髓,恪盡職守,立足臨床,傳承經典,懸壺濟世……
追溯中醫的歷史,要從遠古時期講起。,祖先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了一些能消除病痛的食物。在此后的幾千年中,中醫在醫學領域“一枝獨秀”。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采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西漢時期,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里、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經驗,收集5000多個藥方,并采用辨證治療,因醫德高,被人尊為“藥王”。唐朝以后,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并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于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
金元以后,中醫開始沒落。明清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在明朝后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藥藥理學的另一高峰。自清朝末年,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涌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越來越多的患者愿意首選西醫。原因有很多:其一,西醫見效快,而中醫療程長,短時間內難以見到療效。其二,醫院在“以藥養醫”的體制下,一些醫生迫于利益的驅使,摒棄了成本低的中醫療法,用藥時也不再選擇成本低但具有同樣效果的中藥,而不惜開大處方用西藥,這就無疑把中醫藥推出了醫院的大門。其三,中醫本來就深奧難懂,學好中醫需要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廣博的學識作基礎,而中醫院校的學生三分之一的課程是中醫內容,缺乏臨床經驗,畢業生多數不會望聞問切,在利益及各種因素的驅使下,大部分本分人學生都希望從事西醫方面的工作。這些都使得中醫陷入尷尬的境地。但中醫畢竟是我國的國粹之一,也在關鍵時刻起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國家最終決定將其保留下來。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蘇跡象。在此背景之下,青島第一療養院中醫科秉承傳統應運而生。
1999年,地處青島市海濱風景區內、依山傍海、環境優美的濟南軍區青島第一療養院,秉承傳統醫學之本建立中醫科。中醫科秉承傳統中醫文化,不分科室,全科治療,堅持用中藥為人治病,不摻雜中西醫結合。從中草藥的種植到中藥煎熬,為患者提供一條龍式服務,力爭給患者提供最有療效的中藥。自中醫科建科以來,保留所有患者病例,隨時為患者提供服務,同時也掌握了大量的醫療資源。中醫科以“療效至上,誠信第一”為服務宗旨,努力打造“中心”品牌,在實際工作中強化服務意識,以病人為中心,視病人如親人,以實際行動為患者解除痛苦。
中醫科以精湛的醫術和良好的醫德受到了廣大患者的好評。中醫科先后為來自北京、上海、新疆、西藏等全國30多個省市的病人以及來自美國、日本、加拿大、韓國、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的患者治療疑難雜癥,贏得了廣大公眾的信賴。因成績突出,青島第一療養院中醫科先后被濟南軍區聯勤部評為“基層建設標兵單位”,連續幾年被青島市評為“中醫工作先進集體”,被總后勤部評為“全軍中醫工作先進單位”等。中醫科的累累碩果與任勞任怨、視病人為親人的主任李富玉密不可分。
人吃五谷雜糧,也生百病。病中的痛苦、無助人們都體驗過,在最脆弱的時候,期待的就是一位醫術高超又和藹可親的醫生帶走病痛。李富玉主任便是這樣一位醫術、醫德都堪稱一流的中醫。他10歲拜師名醫,赤腳鄉里,22歲參軍入伍,潛心自修,博覽經典,從山溝部隊衛生員一步步成長為全國全軍著名中醫藥專家。他50年追夢不止,只為把軍事中醫理論發揚光大,把國家中醫事業做大做強。在那些中醫藥技術越來越不被世人認同和接受的歲月里,他苦心堅守著“四診八綱”,著書立說,創新突破,自成醫理,醫術獨到。他一生勤奮,仁術濟世,在癌癥腫瘤、心腦血管疾病、骨髓關節疾病、老年病、養生保健等方面,都有獨特的學術觀點和臨床經驗,已為近20萬軍內外患者解除了病痛。他持守中醫濟世助人的快樂,持守自我精神的鍛造,持守心靈的不斷豐盈。
每逢節假日,李富玉主任早早就來到中醫科辦公室筆耕不輟。平時因為患者多,忙于接診病人,閑暇時便將自己的臨床心得體會記錄下來,為以后學生積累經驗,起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作用。
2009年時值國慶假期,李富玉主任正當整理筆記時,接到病人求助電話。山東青島97歲老人潘作淑,患有直腸癌,開始便血,并伴心力衰竭,得知情況后李富玉便上門醫診,仔細詢問了患者的病情,給開了七付中藥,囑咐煎藥后,把藥湯當水給患者喝。七天之后,患者女兒趕來答謝李富玉主任,并送上錦旗,上書“神醫挽生命,顯中華神威,九十六歲潘作淑家屬”。原來患者喝了三天中藥后,大便就完全正常了,自己也能坐起來喝粥,七付中藥之后,身體完全好了,目前是精神抖擻,行動自如。
山東患者陳坤,2004年6月因“左肺鱗癌”切除左肺,2006年8月,在癌細胞頭部轉移5個月后找到李富玉主任請求中醫治療。在李富玉的精心調理下,目前患者恢復良好,已超過了世界醫學界公認的“癌癥患者自然存活五年既視為康復的”時限。
幾十年來,李富玉的辦公桌上從來不放水杯,他說喝水容易上廁所,耽誤給病人把脈看病。他很少用手機記錄患者的電話號碼,而是隨身帶一個電話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著病人的電話、地址和病情,只有他自己能看得懂,而且隨便提一個患者名字他立馬就能找到,就能說出這人多大年齡,得的什么病,以前都給他開過什么藥。正所謂:醫者,父母心。
“未病”包括無疾之身、疾病隱而未發、發而未傳三種狀態。李富玉認為“治未病”具有三種境界,可概括為“未雨綢繆,保身長全”;“見微知著,救其萌芽”;“料在機先,阻截傳變”。現代“治未病”切入點可以表達為:養生是基礎,體質是根本,關注高危人群、發病先兆和干預亞健康狀態是重點。中醫“治未病”的意義主要體現于減輕醫療衛生負擔、保障民眾健康、發揮中醫優勢、實現中西醫對話與交流等方面。
“治未病”,一個古老而又前沿的命題。在中醫學中,它的思想光輝閃爍了兩千多年。當今,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目的的再審視,面對醫療衛生諸多問題的困擾,以及人們對健康提出的更高要求,“治未病”的理念與實踐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治未病”是中醫學先進和超前的醫學思想,既是醫療保健的理想境界,也是衡量醫者水平的重要標志。青島第一療養院中醫科以中醫“治未病”理念為核心,借鑒并結合健康管理經驗和方法,構建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的健康狀態辨識、檢測、監測、分析、評估、咨詢、指導、干預等“治未病”服務各環節全程連貫的“治未病”服務鏈,形成集預防保健服務、傳統療法服務、體檢服務、咨詢服務、特需服務、文化服務等于一體的健康管理、健康服務鏈。
青島第一療養院中醫科主任李富玉積極為全軍中醫人才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每年義務提供活動經費和場所,并親任導師培養高層次中醫藥人才。他把一個沒有編制、只有11名醫生的小小中醫科,建設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老年病重點專科”、“全軍中醫藥技能培訓中心”、“軍隊中醫師承制研究生培養點”、“全軍治未病中心”。他視病人如親人,視長者如父母,見之必作揖鞠躬,視幼者如子女,見之必笑語相迎。
藥有君臣千變化,醫無貧富一般心。中醫藥學是祖國浩瀚、悠久的傳統文化之重要組成部分,她歷經了幾千載的滄桑和數百代炎黃子孫的傳承,以其確切的療效和獨特的保健功能,為中華民族的健康、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學習中醫藥知識,弘揚中醫國粹,肩負起傳承中醫藥文化的歷史使命,以推動中醫藥事業更好更快的傳承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