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然 華東理工大學
隨著當今社會的不斷更新發展,我們已經漸漸走入了一個大設計環境下的后工業時代,工業社會已經逐漸轉變為信息社會。而設計的含義也在不斷地發生轉變,從先前的產品設計逐漸轉變為商品設計。
2011年,上海市華東理工大學與木馬公司推出“設計立縣”計劃,以江蘇寶應縣為首,依托水晶、玻璃、玩具、亂針繡四大特色產業平臺,塑造獨有品牌形象,同時,也可以輸出本土設計力量,與全國制造業對接,實現跨區域、跨行業聯動發展。從經濟的角度講,“設計立縣”計劃也是一個通過設計將產品轉化為設計密集型產業最終再轉化為競爭資本進行輸出的過程。
2009年,國際工業設計聯合會(ICSID)在新加坡舉行的世界設計大會上宣布,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被評選為2012年世界設計之都。正如赫爾辛基所提的口號——“開放的赫爾辛基——設計是生活的一部分”一樣,芬蘭的設計密集型產品在進行著大量輸出的同時,芬蘭也將產品設計逐漸向商品設計進行轉變,如,諾基亞、科恩、瓦錫蘭以及其他的大型家具企業等。這就為芬蘭的輸出產業積累了大量的競爭資本。赫爾辛基在大量設計密集型產品輸出的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獨具一格的設計商業化群體。
通過研究,芬蘭赫爾辛基“設計商業群體”與“設計立縣”計劃之間存在著很多契合點,本文通過赫爾辛基“設計商業群體”與“設計立縣”計劃之間的聯系,分析設計在中國創意產業中的附加價值—設計被作為競爭資本,嘗試為中國設計創新模式的發展探尋一條新的思路,并分析作為設計資本的核心價值—設計師,在現時代中所應該具有的責任。

圖1 “設計立縣”
2011年7月4日,上海市華東理工大學與上海市木馬工業設計有限公司共同推出“設計立縣”計劃,由上海設計師帶隊,將設計帶入江蘇縣級手工作坊,打造自主設計品牌。以江蘇寶應縣為例,寶應縣有上千家“作坊式”小廠為主體,水晶、玻璃、文教具、亂針繡四大外向型產業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小有名氣?!霸O計立縣”就是將寶應龐大的加工能力與上海優秀的設計人才、創意理念結合起來,使得本土的原創設計進入傳統的加工作坊,打造小縣城的自主品牌。
另一方面,從經濟的角度來說,“設計立縣”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商業模式,將上海的優秀設計與縣城制造產業相結合,通過設計使得設計產品轉換為一種設計密集型設計資本,同時在逐漸積累成一種競爭資本進行輸出的過程。在這整個過程中,設計師充當著決定性的作用,正因為設計師的作用,將原本每個獨立的外向型產業凝聚起來,最終形成一條以寶應縣為基礎的設計密集型產業鏈,同時,上海的設計創新力也在這個競爭資本增加的過程中得到增強。
比如寶應西安豐鎮的“水晶產業”和小官莊鎮的“圣誕玻璃工藝品”都是當地的特色產業,手工技術也已經較為成熟,企業也具有一定的規模,但是長期都是以來樣加工為主,處于產業鏈的最低處。產品形式也都是以較為傳統的水晶獎杯、水晶旅游紀念品為主,較為單一。缺乏設計創新力和自主研發的能力,通過上海木馬設計公司的幫助以及與當地領導和企業的研討,最終,針對這兩個產業,木馬公司給出了相關建議:針對水晶產業,將水晶產品通入現代家居生活之中,通過水晶與木材的混搭,重新展現出水晶的材質之美。針對于圣誕玻璃產業,將玻璃工藝與新技術結合,比如led、太陽能等,通過技術的提升提高產品的設計附加價值。
目前上?!霸O計立縣”團隊已經為寶應縣的水晶、玻璃、亂針繡三大傳統產業提供了120套設計方案,從產品到商品的整體設計都已完成。經該項目開始推動以來,已經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包括政府、企業、媒體、高等院校等。比如,通過“設計立縣”計劃,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已經與江蘇寶應中小企業及手工作坊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因此,“設計立縣”計劃也就是一項加速地方區域經濟擴大的實踐活動,帶動了當地經濟形式的多樣化發展。
通過上述“設計立縣”項目,我們發現其與芬蘭的赫爾辛基“設計商業群體”的發展模式存在很多相似處和契合點,通過將“設計立縣”項目與芬蘭赫爾辛基商業設計群體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總結出設計商業的創新模式應當具備一些特點。
根據芬蘭數據中心的顯示,芬蘭的中小型設計公司占到了絕大多數,此外,還有很多獨立的設計型人才,這些人可以是大學的老師、教師,也可以是社會上的獨立設計師,他們不屬于任何的設計公司,而是以獨立的形式參加社會中的創新活動,中小型設計公司與獨立設計人才一起構成了芬蘭設計商業群體中的核心因素(如圖2)。

圖2 赫爾辛基設計商業群體結構圖
對于設計公司和獨立設計人才,在芬蘭的主要城市中,他們更加傾向于集中在大學與社會的研發機構。如圖2,在芬蘭的設計商業群體中,R&D(研發)組織與大學機構也是設計商業群體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在設計制造者這一層級中,設計單位隸屬于大型企業中的機構內部,而這些設計機構的研發項目不會與其他的設計公司或獨立設計師進行合作,這些大型企業有雄厚的自己和資源來支持自己的設計機構部門。因此,中小型設計公司會更加的依賴于上述的研發機構與大學機構,在地域上也更多的聚集在他們周圍,在近幾年中,設計公司的數量在急劇的增加,已經高出了就業形勢。
試想一下,我們是否可以將赫爾辛基的“設計商業群體”與“設計立縣”的商業模式聯系起來呢?
由于設計機構是服務于大型企業的,比如跨國公司以及外資企業,企業部門之間在進行項目的同時會進行交流合作,因此,這些設計機構單位很少會與其他的設計公司之間進行交流。這就需要設計公司、大學之間的凝聚力,雖然上海的所有的設計公司聚集起來存在一定難度,但是可以通過交流會的形式,加強設計公司之間的交流,在現今的信息社會的時代,交流無疑成為了設計公司間新的思想傳播最為主要的形式之一,而上海也無疑可以成為這些交流活動的最佳平臺之一,因為上海有著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可以更加方便的將國外的新的設計思潮引入其中,同時上海也有足夠的資源與能力來對設計公司進行支持。
當上述設計公司通過某種形式(可以是地域上的,也可以是非地域性的)聚集起來時,這種凝聚起來的設計力量就可以引發了積極的創新活動,我認為,“設計立縣”就是其中的產物之一。這些公司通過凝聚,將設計的力量向周圍的縣進行輻射式的滲透延伸。雖然設計的力量是以不斷擴大的方式進行,但是最終設計的輸出資本會成為集約式的增加。
通過設計力量的滲透,使得以縣為單位的傳統工作坊煥發一種新的活力,這些工作坊通過設計為縣積累起來一種競爭資本,從而將縣級的品牌推廣出去。同時革新活動也可以帶來波動性效應,比如“設計立縣”中的這種縣級單位的競爭資本的增加,為企業帶來了更多效益,這種效應就會波動到全國范圍內,不僅在江蘇,在其他地區也會實行相關的設計革新類活動。
設計的力量主要傾向于大中型城市,比如芬蘭的首都赫爾辛基,大中型城市有著很好的對外貿易的發展形式,這些公司形成聚集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這些大的城市能夠為設計公司和大學機構提供很好的便捷交流形式以及很好的資源輔助和政策,這些條件在當今信息時代的社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方面就是獨立的設計師的地域性選擇方式,他們的選擇傾向會根據城市中的生活方式以及城市中的交流形式。設計公司與設計人才的聚集可以引發新的設計思想在設計公司間進行傳播,從而為城市帶來了積極的創造性革新活動。
當這些頻繁的設計交流活動激發了設計創新思維的發展時,便積累起一種無形的設計力量,這種積累起來的設計力量可以向周圍地域作輻射式的擴散,最終為這些區域增加設計的競爭資本,為當地帶來經濟效應。
設計公司與獨立創新人才的聚集激發了新的設計創新力量,擺脫了新思想交流局限性的束縛,他們在地域上更加的靈活,但是同時,設計公司也存在著研發資金與風險投資的問題,因此需要城市與政府部門提供地方保護政策與經濟,資源的支持,使這些中小設計公司可以利用好大城市這個舞臺,創造更多的設計資本。
2009年,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被評選為2012年世界設計之都,在這次評選活動,赫爾辛基以“開放的赫爾辛基——設計是生活的一部分”為主題參選并獲勝。正如其提出的口號一樣,赫爾辛基也在將產品設計轉化為商業設計,在這種轉變的過程中,赫爾辛基通過其大量的設計密集型產品的輸出,逐漸地積累了自己的競爭資本,也形成了自己的設計商業群體。設計也不再是單純的用于產品開發和服務之中,而是更多的用于交流、環境、企業識別中,同時使企業在全球中創造一種設計商業化的信賴度。
借鑒于芬蘭的設計商業模式,在將絕大多數的產品輸出的同時,增長方式已經發生了變化?!霸O計立縣”計劃的目的也在于此,通過設計的創新,使寶應縣的特色產業從粗放型輸出的增長方式逐漸轉變為設計密集型的增長方式,在這種轉變的過程中,沒一件輸出的產品都具有了內在的質量和個性。
同時,設計也可以被看作為能夠為企業提供相當可觀的效益,有助于提高競爭力與國際化地位。設計產業也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引導生產技術以及更低的交易成本,而設計師在這整個過程中有著核心地位。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設計立縣計劃是在其他省市展開,比如在北方等城市之中進行的,那么該計劃是否還會成功呢?
綜上所述,設計創新模式應該包含以下三個要素:
(1)人的因素:設計公司、獨立設計師和大學之間緊密的結合
(2)地域因素:滿足大中型城市,大中型城市能夠提高一個可供交流的平臺,從而促進創新思想的傳播,比如赫爾辛基的設計公司就緊密圍繞在大學的周圍。
(3)資本因素:將設計作為競爭資本,進行產品的對外輸出,從而增加競爭力,在這一過程中,產品設計被轉化為商業設計。
同時,“設計立縣”的成功在于兩點:大中型城市豐富的設計資源和設計思維的蔓延,以及周圍作坊的競爭資本的獨特性。當滿足于上述兩種情況的地域性特征時,手工作坊打造自主設計品牌的成功性就被很大程度的增強,即設計立縣計劃可以在該區域展開。
當一個區域具備上訴三個要素的時候,這種設計的新模式就可以在這個區域進行展開,并發展起來。
首先,在大中型城市中,獨立的設計公司或者是獨立的設計師與學術機構(比如大學)進行緊密的互動和交流活動,促進創新思想的產生。
其次,以大中型城市作為核心,設計公司(或設計師)與學術機構將這種創新思維向城市周邊作輻射狀傳播,將設計的創新思維融入到周邊地區的企業之中。值得一提,在這一行為過程中,政府部門以及相關政策的支持和輔助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最后,在這種創新思維輸入的過程中,設計將被作為一種競爭資產進行對外輸出,企業中的產品形態也逐漸轉變為設計密集型產品,企業也將從粗放型逐漸向設計密集型所轉移。設計創新的模式為企業打造精品,帶來了效益,同時也為企業提高了的競爭力。當區域或者企業中設計創新型產品經過大量的輸出之后,該區域和企業就可以在全建立起一種設計商業化的信賴度。(如圖3)

圖3 設計創新模式
通過這種設計模式地域性質的管理和創新,不僅可以有助于地區的自主設計品牌的傳播和發展,同時也有助于該地區大中型設計思維的漫射式的傳播,體現了一種設計型競爭資本的傳輸。
目前,隨著我國在國際地位中的影響力逐漸加強,這也要求設計的分量需要不斷的增強,因此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們開始研究具有中國風格的設計產品,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有中國風格的產品也越來越被世界所認可,比如聯想的祥云筆記本等,如圖2。但是,我認為對于中國設計的發展之路來說,這還不是全部,這些只可以被作為一種宣傳中國文化的新的方式,難道說有了中國“易”,“儒”,“道”,“釋”傳統思想的融入就可以解決當前的設計發展之路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為何中國依然沒有擺脫“山寨大國”尷尬局面呢?

圖4 “祥云”筆記本
當然,孔子的“仁愛”思想,道家的“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反”設計的思想對于中國設計起到了毫無疑問的重要作用,我也并沒有貶低傳統文化思想的意思。只是認為在這方面,我們是否走的過于急躁,也許最終會導致文化產品與其實用性相脫節的局面。
設計大師榮久庵憲司的“設計哲學十三定理”中有提到設計的附加價值—設計生產及消費的價值架構;設計孕育經濟價值,而在設計更深一層哲學含義中提到設計為人類文明創造精神,為文化創造類型。因此可以看出,在設計附加價值中,經濟與文化是并存的兩種形式,文化是以經濟為依托進行的,因此,設計的附加價值也應該體現在他的經濟效應上,即設計被作為一種競爭資本,只有當這種設計的競爭資本被逐漸積累起來,我們設計語言的分量在國際競爭間才會不斷加強,在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滲入,創造一種國際設計商業化的信賴度。
在整個創新型產業的設計競爭資本被積累的過程中,創新型人才成為了其中的核心,因為他們是連接每個環節的重要因素。還是以“設計立縣”項目為例,如果沒有設計師拿著一百多張圖紙去找到寶應縣,又怎么會產生一連串的效應。創新型人才主要指的是絕大多數設計師,正因為有了設計師的參與,才為整個的設計產業帶來了新的思想傳播與交流方式,也可以說是設計師為設計創新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為整個創新產業的核心價值體現—設計師,隨著時代的改變,所應承擔的責任也在不斷的轉變,設計師們也不再僅僅的只是服務于產品的開發與生產環節,或是單純的研究具有莫一類具有中國風的產品群,而是應投入到產品轉變為設計密集型產業再到設計競爭資本整個環節中去。同時,設計師也應該更多的關注于各種創新活動或是新思想的交流,這樣才可以使得在設計開發新的產品時始終賦予其旺盛的生命力。
其次,設計師也要注重產品文化的研究,在日本,已經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開始對產品與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我們在進行這種競爭資本的積累過程同時將中國傳統文化推廣出去,單純的水晶工藝品不足以說明什么,將水晶與紅木相結合便可以體現出一種“禪”的韻味。這樣我們設計語言的分量在國際地位中才可以得到加強。這也就對現時代中我們設計師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
赫爾辛基的設計商業群體與設計立縣之間有著共通之處,我們在探索中國設計發展之路時也不能將赫爾辛基的設計商業群體完全的照搬進來,畢竟兩者之間還存在著差異性,我們可以借鑒這種商業化模式在中國局部地域中進行嘗試,這也就需要作為設計師的職責所在,“設計立縣”也為我們帶來了一種設計附加價值的新的思考模式,也許這能夠成為中國設計發展中的一條思路,但也許會失敗,這就需要我們設計師不斷地去探索,去完善這種模式,也許到那時,當我們的設計競爭資本與語言分量在國際間真正的具有一定影響力與沖擊力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擺脫“山寨大國”的尷尬局面了。
[1]祝帥.中國文化與中國設計十講[M].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2]馮明,朱崇賢.工業設計方法學[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3]邱宏祥.工業設計—創造價值革命[J].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2010
[4]Seppo Laakso,Eeva Kostiaine.Design in the Local Economy Location Factors and Externalities of Design [J].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