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聞
一個“超級郵遞員”的別樣情懷
/陳逸聞
張武平小檔案
張武平,杭州市第十二屆人大代表、杭州市郵政局郵遞員。
如今的張武平,在經歷了15年風雨之后,已是一身榮譽:“知識型職工標兵”、“服務三農優秀鄉郵員”、“愛崗敬業之星”、“杭州市郵政局服務標兵”、“杭州市十大杰出職工”、“浙江省郵政系統先進個人”、“浙江省優秀職工”等,個人事跡先后被中央電視臺、《浙江日報》、《錢江晚報》等國家及省、市主流媒體報道。
但張武平還是原來的張武平,依然是每天3點起床,下午4點下班,每個月都會收到表揚信,依然租住在10平方米左右的農民房里,依然夢想在杭州買套房,讓子女可以在杭州幸福生活。唯一與以往不同的是,他更加注意搜集身邊人的意見建議了,更加關注時政,更加在意站在他身后的杭州100多萬農民工兄弟姐妹了。
2012年4月9日,是張武平一生都難以忘懷的日子。這一天,他首次以杭州市人大代表的身份步入浙江省人民大會堂。
從租住在汽車北站的農民房,到省人民大會堂不過8公里。這8公里,張武平不知曾走過幾千個來回,可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能坐在大會堂里聽市長作報告。
張武平把這一切都歸功于杭州“大氣、包容”的城市氣質。他說,他的人生遭際就是浙江基層民主政治不斷發展的縮影。
1998年,張武平成了杭州市郵政局的一名臨時工。自那時起,他每天凌晨3點起床,4點準時趕到外東山弄,再用42秒時間清點裝袋250份報紙,然后開始一天緊張的投遞工作,直至下午4點收工。
“除了20分鐘吃午飯時間,其他時間全都用在工作上。同事們都說我像織布機的梭子,在杭城大街小巷不停地穿梭。”談起工作,張武平臉上透著自豪。剛參加工作那會,大街小巷錯綜復雜的門牌號著實令張武平傷透腦筋。為提高投遞效率,他想過很多法子,最后發現還是“土辦法”管用:請師傅把各家各戶的門牌號畫成一張張路線圖,然后反復強化記憶。憑著這股韌勁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他成了杭州市郵政局的“大替補”。
“大替補”的位子可不是人人都能坐的,只有對轄區內所有道段的行走路線、用戶分布都了如指掌的人才能做“替補”;“大替補”的位子也不是人人都愿坐的,因為“替補”沒有固定的投遞路段,只要遇到哪個路段郵遞員無法出勤或是其他緊急情況,“替補”就得頂上。換句話說,哪個路段最緊急最危險,“替補”就出現在哪個路段;哪個路段沒人做,“替補”就做哪個路段。大雪天,他得推著小車踏雪而行;臺風日,他得挪開地面橫七豎八的樹枝頂風前進。
15年,變的是容顏,不變的是“為用戶著想”的人生準則。工作15年,張武平跑了15萬公里,投送各類報刊郵件800多萬件,從未出過一次差錯。張武平的敬業精神贏得了領導和同事的贊賞,被譽為“超級郵遞員”。同樣,他也以每月至少收到一封感謝信的方式證明著自己在客戶心中的價值。
2012年3月,張武平當選杭州市人大代表。“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工,雖在工作崗位上干出了一點微不足道的成績,但充其量是個勞模,要想當好代表仍需從頭學起。”眼看再過一個月就要召開人代會,張武平積極參加新任代表培訓,并馬上著手準備建議。“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沉甸甸的,雖然是第一次參加會議,但我必須要帶著建議進會場。”作為杭州百萬農民工的一員,他很清楚自己的兄弟姐妹們工作生活在這個大都市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需要一個為他們說話的人。
正當張武平熱火朝天地準備建議時,一些冷言冷語也在他耳邊不斷響起,有人質疑他的能力,有人以為他在作秀,甚至有人認為他“只是個舉手代表”。值得慶幸的是,這些質疑聲不僅沒有令張武平氣餒,反而更加激發了他的履職動力,“我在心里暗暗下決心,一定要當出個樣子,絕不當只會舉手的‘勞模代表’。”
其實,熟悉他的同事都知道張武平是個善提建議、敢提建議的人。
早在1999年,工作剛滿一年的張武平就直接給杭州市郵政局投遞局局長寫了一封信,開門見山地說:“杭州郵政一家獨大,在行業中處于壟斷地位(當時郵政系統尚未開始改革),造成一些郵遞員自我優越感太強,不知道處處為客戶著想,長此以往會喪失客戶對郵政的信任……應該大力提升郵遞員的服務水平和質量。”局長收到信后不僅沒有責怪他“找麻煩”,還當眾表揚他“是一個處處為郵政局著想的好員工”。后來,他又向郵政局領導提出了推行“無紙化征訂單”等建議,均得到了局領導的重視。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在2012年4月召開的杭州市人代會上,張武平向大會提交了精心準備的《關于將村郵站納入行政服務體系管理的建議》。“村郵站信報箱的建設作為一項民心工程,也應該是杭州市‘打造東方品質之城,建設和諧幸福杭州’的重要內容。”張武平說,作為一名外來務工人員,他深知農村寄信收信有多難,希望政府能真正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
事實上,張武平提這件建議還有一個考慮,就是便于監督政府落實,畢竟在郵政方面他還是比較了解的。自該建議交辦后,張武平緊盯該建議落實情況,經常就此進行走訪、調研。

正是在張武平的督促下,杭州市發改委和財政局多次召集相關部門研究協調建議辦理工作,并提出在2012年底前全面完成村郵站信報箱建設任務。此外,有關部門還專門下發文件,將村郵站的管理納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行動計劃和新農村建設考核體系。
該建議的落實為張武平的代表履職生涯開了一個好頭。談及今后的履職打算,張武平說,他會牢記自己外來務工人員的身份,往后會在農民工就醫、住房和子女入學等方面積極為外來務工人員代言,“畢竟我是農民工,身邊接觸的也都是農民工,他們的話語,他們的心思,我都懂。”
杭州市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召開在即,張武平也早早地準備好了自己的建議。“浙江省異地高考方案雖然已經出臺,農民工子女可以在杭州參加高考了,但如果他們在杭州只能上一些比較差的高中,那高考依然考不過城里的孩子,這對他們依然不公平。還有,杭州的公租房幾乎都是農民工建造的,可在申請入住時,農民工群體卻被排除在外,這和杭州‘大氣包容’的城市形象格格不入,應該進一步放寬申請門檻。”此時的張武平在準備建議時,顯得比2012年成熟多了,建議的針對性也強了很多,他還說:“這兩件建議,我會在我的任期內一盯到底,這是我的責任,也是我代表的這個群體最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