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龍
時代需要我們重讀馬克思
/王海龍

當前一部分領導干部、專家學者理論學習的熱情不高、理論素養不深,看問題辦事情容易就事論事,這固然有主觀方面的原因,但出版界鮮有通俗易懂、說理透徹的理論力作推出也是重要原因。
理論只有為干部群眾所掌握、所實踐,才能彰顯其生命力。著名學者韓毓海教授的新作《馬克思的事業:從布魯塞爾到北京》一書,在拉近馬克思主義與讀者的距離上,下了一番苦功,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并入選“新聞出版總署迎接黨的十八大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
該書的最大特色,在于運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研究和回答了當前干部群眾關注的一些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從而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和親和力。
比如,“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就是一個隨著實踐的發展而需要不斷予以破解的難題,搞清這個問題,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極其重要。該書在總結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之后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絕不僅僅是發展經濟和構建一整套經濟政治制度,還包含更為深層的內容,即“培養和造就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培養和造就一個新社會的中堅階層和中堅力量”。后者常被人們所忽視,但卻比前者更為根本,更為艱巨。
作者進而提出,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潮、國際敵對勢力還比較強大的現實面前,在中國搞社會主義需要一個極其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途必有諸多反復和曲折,這也決定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各級領導者,必須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高超的政治智慧、百折不撓的意志。
按作者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思想的闡發,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并不遙遠,而是與每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而且內涵豐富,不僅體現為先進的生產方式和上層建筑,還體現為先進的管理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交往方式等。由此,建設社會主義不僅取決于高層領導者的推動,更有賴于每個基層組織、每個普通群眾的自覺努力。
該書深入淺出地描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形成與歷史發展,從馬克思的視角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問題。
又如,了解“什么是資本主義”對于今天的中國而言尤其重要,這與“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也密切相關。該書單辟一章“馬克思與美國”,通過透視美國崛起和發展的歷史,重新闡述了馬克思的論斷:資本主義就是“買空賣空、票據投機,以及沒有任何現實基礎的信用制度”,資本主義制度是西方形而上學在政治和經濟體制上的最集中也是最高的對象化。而美國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其深層根源,即在于“買空賣空”式經營活動對信用的濫用。這是從哲學層面對資本主義實質所作的極其精彩的剖析。這對打破對美國的迷信和神話、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改革以國際金融秩序為核心的全球再生產體系,具有深刻的現實指導意義。
令人感興趣的是,該書作者是北大中文系教授,并非理論科班出身,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近現代思想史,這種跨學科的學術背景,反而有助于拓寬馬克思主義的視野,實現思想創新。書中既有理論論述,又有歷史情節描寫,一張一弛,渾然一體。文風通俗幽默、鮮活生動,沒有空洞的理論說教,沒有空話、套話,馬克思主義在作者的筆下熠熠生輝,變得可親可近。
馬克思主義在今天仍面臨著諸多的質疑和挑戰,在干部群眾尤其是青年人中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任重道遠。但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所講,“不管今天有些人怎么懷疑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類共產主義文明更高階段的理想,是真善美的統一,是真正合乎人性的,是真正人道主義的,它確實是人類文明的理想境界”。
(《馬克思的事業:從布魯塞爾到北京》,韓毓海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