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軼杰 李薇
糖尿病一種涉及多系統如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的代謝性疾病,其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臨床分為Ⅰ型糖尿病(T1DM)、Ⅱ型糖尿病(T2DM)兩類,本文主要針對T2DM患者頸動脈變化的超聲檢查進行臨床價值的研究探討。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08年0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共計60例作為觀察組,男25例,女35例;年齡35~76歲,平均(55.5±5.5)歲。選取60例身體健康者作為對照組,男23例,女37例;年齡34~77歲,平均(55.5±5.5)歲。
1.2 診斷標準 觀察組60例患者完全符合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關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糖尿病癥狀加任意時間血漿葡萄糖≥11.1 mmol/L,或FPG≥7.0 mmol/L,或OGTT,需重復一次確認 并排除T1
1.3 儀器與方法 選用PHILIPS-HD11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器,探頭頻率為7.5 MHz。患者取仰臥位,頭偏向對側,充分暴露頸部,自患者頸動脈根處開始進行橫向、縱向掃描,分別探測CCA、ICA、ECA以及鎖骨下動脈起始處。并觀察動脈壁增厚、狹窄、斑塊等發生情況,以及頸動脈內中膜的厚度,斑塊的大小、位置、形態和數量等。使用脈沖多普勒測量阻力指數(RI)、收縮期峰值速度(SPV)、血管搏動指數(PI)、舒張期末期流速(EDV),并依據彩色血流腔狹窄的面積比對管腔狹窄程度進行估算。
1.4 血管狹窄分級 ①輕度:內徑縮小0~50%,PSV<120 cm/s,頻窗存在。②中度:內徑縮小51% ~70%,EDV<40 cm/s,PSV>120 cm/s,頻窗消失。③重度:內徑縮小71% ~90%,EDV >40 cm/s,SPV >170 cm/s,頻窗消失。④極重度:內徑縮小91% ~99%,PSV>200 cm/s,頻窗消失。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數據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頸部超聲檢查結果回報,本次研究60例糖尿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CCA和ICA硬化,檢出率100%。①血管內經: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明顯減低(P<0.05)。②RI: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明顯增高(P<0.05)。③內中膜厚度: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明顯增高(P<0.05)。④EDV、SPV、PI: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觀察組斑塊較多發現于ICA,本組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管腔變窄,ICA中內膜增厚,斑塊以硬斑、軟斑、扁平斑和潰瘍斑為主,同一病例中可存在多種混合斑塊。60例糖尿病患者中,頸動脈輕度狹窄39例,中度狹窄14例,重度狹窄7例。經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現率為63.3%,約78.2%的患者血管內中膜厚度>1.2 mm。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合并頸動脈內中膜增厚的患者約為63.3%。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CCA、ICA的檢查比較(±s)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CCA、ICA的檢查比較(±s)
組別 血管內經(mm)PI RI CCA 觀察組 5.83±0.71 0.96±0.22 30.23±7.34 88.91±17.92內中膜厚度(mm)EDV(cm/s)SPV(cm/s)1.12±0.23 0.68±0.03對照組 6.84±0.75 0.58±0.14 26.12±7.35 66.12±16.58 0.96±0.21 0.54±0.03 ICA 觀察組 4.11±0.54 1.04±0.18 23.32±4.89 56.02±11.38 1.12±0.23 0.67±0.04對照組 4.89±0.73 0.77±0.15 21.11±4.38 53.23±9.92 0.96±0.21 0.56±0.04
糖尿病以血糖水平增高為特征,是一種高發的代謝性疾病。Ⅱ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和(或)胰島功能缺陷引起的,其病因尚認識不足,現已肯定的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共同影響。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其并發癥是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2]。臨床以“三多一少”為主要特征,即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下降。糖尿病是多系統全身性疾病,可累及機體多個重要器官,其中以血管病變最為多發。糖尿病并發癥包括:①急性嚴重代謝紊亂(DKA、高血糖高滲狀態)。③感染性并發癥(癰、體癬、陰道炎等)。②慢性并發癥(大血管病變、微小血管病變、神經系統并發癥、糖尿病足等)。動脈粥樣硬化作為是糖尿病患者的多發性并發癥,其病理過程主要是糖代謝失衡、糖耐量異常以及脂質代謝障礙等,導致動脈結構、功能的改變,包括動脈管壁增厚、失彈、管腔變小。頸動脈硬化程度較輕者,多無癥狀出現,管腔狹窄明顯者可以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3]。
糖尿病并發動脈硬化的原因:①血糖過高對血管壁內膜細胞的破壞作用,引起血漿蛋白滲透性增加、血小板凝聚,細胞外基質糖化導致血管壁彈性降低甚至消失。②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血壓、血脂的異常,血糖過高可造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糖基化低密度蛋白的異常增生,聚集膽固醇,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③胰島素水平過高促進動脈肌細胞的有絲分裂,使其異常增殖[4]。
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可顯示血流的速度、性質以及流動方向,而多普勒頻譜曲線可以檢測血流動力學參數,有助于判斷頸動脈的血流情況以及血管病變。本次研究數據表明,60例糖尿病患者的動脈壁的中內膜出現不同程度的增厚;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受糖尿病患者的年齡、病程影響,年齡越低,發病率越低;年齡越大,病程越久,發病率越高。經60例糖尿病患者的實際考察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多位于頸動脈分叉處,其次為CCA和ICA,動脈分叉處,血流的剪刀作用相對較大,易形成渦流,導致血管腔變小,出現血管狹窄,而狹窄處的血流變化容易造成斑塊的脫落。斑塊一旦脫落,隨血流進入腦部,導致腦梗死的風險大大增加。
綜上所述,頸部超聲可以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性質和病變范圍做出準確判斷,詳細提供斑塊的形態信息,還可以用于血管病變的程度提示,以及對斑塊所致動脈狹窄的程度進行定量分析。因此,頸部超聲可作為糖尿病患者頸動脈測量的重要檢查手段,為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依據。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770-793.
[2] 焦劍,張仲臣,熊飛,等.糖尿病視網膜患者血清C肽水平的變化.國際眼科雜志,2008,8(6):2040-2042.
[3] 邵賓棉.超聲檢測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病變的臨床意義.陜西醫學雜志,2010,39(2):232-233.
[4] 李雅杰,谷成.糖尿病患者的頸動脈病變超聲檢測及分析.中國實用醫藥,2011,6(21):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