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肺癌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原發性惡性腫瘤,大部分肺癌起源自支氣管粘膜上皮。近年來,世界各國肺癌的發病率迅速上升。肺癌中85%為非小細胞肺癌,多數患者發現時已經是晚期,主要的治療手段是化療[1]。目前,我們研究發現使用培美曲塞二鈉聯合順鉑進行化療的方案收到了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6月至2012年3月期間在我院收治的70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非鱗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腺癌45例,大細胞癌15例,肺泡細胞癌1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男25例,女10例,35~68歲,平均(56.8±1.2)歲。對照組:男23例,女12例,40~70歲,平均(60.5±3.1)歲。入選患者心肺肝腎功能正常,無嚴重感染,預計生存期限>3個月,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例類型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第1天靜脈滴注培美曲塞二鈉500 mg/m2(國藥準字H20060672,齊魯制藥有限公司),持續10 min;第1~3天靜脈滴注順鉑25 mg/m2,21 d重復用藥。對照組:靜脈滴注培美曲塞二鈉500 mg/m2(國藥準字H20060672,齊魯制藥有限公司),持續10 min。培美曲塞二鈉用藥前1周~用藥結束后3周每日口服0.4 mg葉酸,隔3個周期在培美曲塞二鈉用藥前1周肌內注射1 mg維生素B12。地塞米松4 mg口服每日2次,培美曲塞給藥前1 d、給藥當天和給藥后1 d連服3 d。預防發生過敏反應。每次化療前后應用5-HT3受體阻滯劑,防止嘔吐。整個用藥過程要嚴格監測患者肝腎功能和血常規。若白細胞計數低于正常值則給予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進行治療,若血小板數值<75×109/L則需要進行升血小板治療。
1.3 療效及毒副反應評價 ①療效評價參照RECIST標準執行。②毒副反應評價分級參照WHO化療藥物毒副反應評價標準[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計量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差異在P<0.05時差異顯著。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緩解11例(31.43%),疾病控制23例(65.71%),對照組臨床總緩解3例(8.57%),疾病控制17例(48.57%)。觀察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兩組臨床總緩解率相比(P<0.05),差異顯著,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毒副反應比較 兩組化療過程中均無死亡病例,觀察組35例共進行了152個治療周期,不良發生率65.71%。對照組35例共進行了158個治療周期,不良發生率85.71%。觀察組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期間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中性粒細胞下降、身體疲乏無力、消化道反應和骨髓抑制。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作為臨床上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治療過程很復雜,效果也通常不能令人滿意。醫學資料表明其致病因子包含吸煙、電離輻射、多環性芳香化合物、石綿、鹵素烯類等[3]。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主要癥狀表現為咳嗽、胸痛、面頸部水腫、氣促、胸腔積液等[4]。臨床主要通過化療來控制病情,以期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
培美曲塞二鈉是一種抗葉酸制劑,它結構上含吡咯嘧啶基團核心,用藥后它可作用于細胞內葉酸依賴性的代謝過程,從而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的目的。研究表明,培美曲塞能夠抑制合成葉酸所必需的酶活性,參與嘌呤核苷酸和胸腺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順鉑則是二價鉑原子同氯原子和氨分子相結合形成的重金屬絡合物,與雙功能烷化劑類似。用藥后可通過帶電細胞膜。DDP主要作用在DNA鏈中嘌呤和嘧啶堿基位置。順鉑屬于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有一定的細胞毒性,能抑制腫瘤細胞中DNA復制,損傷細胞膜結構,抗癌作用較強[5]。本組研究表明培美曲塞二鈉聯合順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非鱗癌)疾病緩解率達31.43%,疾病控制率達65.71%,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且毒副反應發生率65.71%明顯低于對照組發生率85.71%。綜上所述,培美曲塞二鈉聯合順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非鱗癌)療效顯著,毒副反應也可以通過治療得到緩解,值得推廣使用。
[1] 吳慶國,徐淑蘭,朱貴東,等.晚期肺癌患者生存質量影響因素分析.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1,14(1):44-45.
[2] 薛永飛.順鉑聯合培美曲塞二鈉用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效果觀察.中國實用醫藥,2012,7(27):154-155.
[3] 李秀華,孫傳恕,戴朝霞,等.培美曲塞二鈉單藥治療28例老年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觀察.中國實用醫藥,2012,7(14):6-7.
[4] 馬麗霞,韓力,劉顯紅,等.培美曲塞二鈉聯合順鉑治療二線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觀察.中國實用醫藥,2010,5(10):5-6.
[5] 李玉民,王華啟.培美曲塞二鈉聯合順鉑治療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36例療效分析.腫瘤基礎與臨床,2010,23(3):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