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梅
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發病率居兒科疾病首位,由病毒、細菌等病原體感染所致,但以病毒居多,占90%左右,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類型[1]。以咽痛、咳嗽、發熱為臨床主要癥狀,具有一定傳染性,應積極防治。選擇一種有效藥物減少并發癥發生,改善臨床體征和癥狀是確保預后的關鍵。本次研究選擇的對象共80例,均為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隨機按40例劃分,對照組采用病毒唑靜脈滴注治療,觀察組采用注射用炎琥寧治療,回顧兩組臨床資料,現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的對象共80例,男49例,女31例,1~3歲32例,3~7歲29例,7~14歲19例。均與《實用兒科學》(第6版)制定的診斷標準符合。患兒均以程度不等的扁桃體腫大、發熱、咽部充血、閉塞、咳嗽、流涕為主要表現,白細胞計數偏高或正常,胸部X線片無異常改變,部分見中性粒細胞偏高。隨機按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劃分,兩組在一般情況上具有可比性,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兩組均采用常規對癥治療,對照組給予病毒唑10~15 mg/(kg/d)靜脈滴注,1~2次/d,1個療程為3~5 d。觀察組給予注射用炎琥10 mg/(kg/d)靜滴,1~2次/d,1個療程為3~5 d[2]。密切觀察患兒的不良反應、體征及臨床癥狀。
1.3 效果評定 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呈完全消失表現;有效:仍有輕微癥狀,病情呈明顯好轉表現;無效:病情在治療5 d后無變化或加重。
1.4 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 13.0版,組間計量數據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退熱時間,咳嗽、鼻塞、流涕消失時間均早于對照組;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7.5%,對照組為85%,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偶見皮疹,無其他嚴重不良反應。見表1,表2。x ± s,d)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表2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例,%)
研究顯示,小兒呼吸道生理特點相對特殊,易被各種病毒和細菌侵襲,誘發呼吸道感染,但以病毒為主,細菌、支原體感染等居其次,且多發生在病毒感染后[3]。扁桃體、咽、鼻等為病原體主要侵犯部位,通過對內、外毒素釋放誘發上呼吸道癥狀,一年中均可發病,但多見于秋、冬季[4]。臨床治療抗生素應用多效果不佳,特別是靜滴抗生素。或雖有可供選擇的抗生素,但耐藥情況顯著,對療效造成明顯影響。雖病毒唑治療可起到一定效果,但此藥物對循環、呼吸、血液系統均有一定影響,抗病毒療效不確切。注射用炎琥寧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為純中藥制劑,且無毒副作用,效果較為理想。
注射用炎琥寧以酯琥珀半酯單鉀鹽為主要成分,自脫水穿心蓮中提取,病毒滅活實驗顯示,炎琥寧對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均有滅活作用;且相關體外抑菌試驗表明,其對大腸桿菌、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且促進腎上腺皮質功能、抗炎、解熱、鎮靜作用明顯,使機體免疫功能改善,對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的吞噬功能加以促進,使血清溶菌酶含量提高,在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效果顯著[5]。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退熱時間,咳嗽、鼻塞、流涕消失時間均早于對照組;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7.5%,對照組為85%,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采用注射用炎琥寧治療,可顯著提高臨床效果,改善癥狀,具有較高安全性,值得在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1] 孫瑩,李志紅,代洪偉.痰熱清注射液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36例臨床觀察.齊魯護理雜志,2009,(13):123-124.
[2] 張飛忠.炎琥寧與病毒唑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療效比較.臨床肺科雜志,2012,(10):1792-1794.
[3] 徐冬梅,鄭穎,李蓓,等.血清PCT、CRP和IL-18檢測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的臨床意義.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2,(11):2698-2700.
[4] 李曉菊,畢雪艷,姜艷.2種中藥注射液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療效觀察與成本-效果分析.中國藥業,2011,(1):64-65.
[5] 楊文敏,晏詠梅.注射用炎琥寧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8例療效觀察.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