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繼榮
食欲是指在進食前或進食中對某些食物產生的一種愉快 的感覺,它建立在條件反射的基礎上,身體和精神的任何不適都會引起食欲改變。食欲下降主要是指機體失去正常的進餐欲望,從而導致其進食量的不斷減少,經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體重減輕、營養不良等并發癥[1]。為了分析我院心內科住院患者食欲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個性化的護理措施,我院開展本研究,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0月1日至2012年10月1日期間,我院心內科共收治了患者459例,其中,男284例,女175例,其年齡為17~88歲之間,平均(61.5±2.8)歲。本組的459例心內科患者中,食欲下降患者134例,占所有患者的29.19%。其中,高血壓患者23例,擴張性心肌病患者33例,風濕性心臟病患者13例,先天性心臟病患者4例,加抗性心臟病患者4例,冠心病患28例。
1.2 治療方法 患者住院期間出現的食欲下降分為3個主要等級,即輕度、中度以及重度食欲下降,并對其住院期間的身體狀況進行評估。分析導致患者出現食欲下降的主要原因,并為其制定個性化的臨床護理方案。
1.3 食欲下降程度劃分 將患者食欲下降的程度進行劃分,即輕度:食欲輕微下降,患者的進食量下降20%左右,且持續時間不超過1周,未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中度:患者的食欲明顯下降,其進食量下降50%左右,且持續時間較長,約為1~2周,并伴有惡心、嘔吐、腹脹等癥狀;重度:患者的食欲下降嚴重,進食量下降超過70%,且同時伴有惡心、嘔吐以及腹脹等癥狀,甚至出現營養不良和精神不振等并發癥。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2.0數據處理軟件分析并處理本組研究數據,當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67例患者中,食欲改善例數為60例,臨床護理滿意度為95.53%,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具體的數據對比情況如下。

表1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食欲改善情況對比
3.1 導致患者食欲下降的主要原因 其一,年齡因素。心內科的住院患者大多數均是老年人,其自身的機能退化會導致其出現生理改變,例如味覺衰退、消化液減少、胃腸蠕動減慢等均是導致其出現食欲下降的重要原因。其二,疾病因素。心內科患者往往伴有腸系膜動脈硬化等并發癥,消化系統不適極易導致患者出現腹脹、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進而影響食欲。其三,治療因素。心內科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部分口服藥物可能造成患者的胃粘膜損傷、惡心以及胃腸脹氣等不良反應,從而導致患者食欲下降。此外,有些患者需要同時服用強心劑、降壓藥、抗凝藥以及降糖藥等藥物,致使其出現藥物不良反應,降低食欲。其四,心理因素。部分患者對自身所患疾病并不了解,其通常擔憂疾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這種不良的心理狀況和消極的情緒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患者食欲下降。
3.2 護理措施 首先,心理護理。大多數的心內科住院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和抑郁、恐懼等情緒,因此,護理人員應該多與其進行溝通,開導患者、鼓勵患者,并告知其良好飲食的重要性。指導患者欣賞自己喜愛的音樂、觀看自己喜愛的電視節目,使其保持健康、積極、樂觀的心態,以改善其抑郁情緒,增加患者的食欲[2]。此外,護理人員還可以帶領患者到其他病房進行參觀,向其介紹成功治療的案例,告知健康飲食對于疾病治療的重要意義,增強其治療疾病的信心,進而改善負面情緒,增加食欲。
其次,治療護理。心內科患者在治療期間均需要服用大量藥物,對于將引起患者胃腸道不良反應的藥物,則叮囑其半小時后服用,對于頭孢類和喹諾酮類抗生素等藥物則盡量避免空腹服用,以減輕其胃腸道的不良反應;對于合并慢性胃炎的患者,治療期間給予其適當的保護胃黏膜藥物,以降低其食欲下降的發生率;對于已經出現明顯食欲下降的患者而言,則應該及時給予其抑酸、促進胃腸動力等藥物,以改善其食欲下降癥狀;對于食欲下降程度嚴重、且持續時間較長的患者,則可以給予其適量的補鉀液或果汁等,以維持其水電解質平衡,改善其食欲下降等癥狀[3]。
第三,飲食指導。告知患者保持口腔的干凈、整潔;指導患者家屬有針對性的為其提供食物,不僅要干凈、衛生,還要葷素搭配、營養豐富;針對每位患者的不同情況為其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即以清淡食物為主、避免油膩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松軟、易吸收的食物為主,避免堅硬和不易消化等食物,遵循少時多餐的原則進食。
總而言之,對心內科住院期間出現食欲下降的患者而言,給予其系統、科學的評估,并針對導致其出現食欲下降的原因進行全面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食欲下降,對其恢復健康飲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張俊梅,王麗,謝赫男.心內科住院患者食欲下降的原因分析及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7):16-17.
[2] 郭蕾,白海燕.心內科患者食欲下降的原因分析及護理.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17):2036-2038.
[3] 姚宏昌.重視消化系統心身疾病的研究.中華消化雜志,2001,2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