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愛華
高尿酸血癥是痛風的生化標志,高尿酸本身不會引起臨床癥狀,但血尿酸水平過高可沉淀在骨關節、腎臟和皮下組織,造成痛風性關節炎、痛風腎和痛風石等[1],嚴重危害人體健康。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及生活方式的的改變,高尿酸血癥者逐年增加,因此對高尿酸者進行飲食健康教育,減少體內尿酸形成,促進體內尿酸排泄,日益顯現其重要性。我們對296例高尿酸者通過語音傳播、圖文傳播、綜合教育和干預等形式進行飲食健康教育,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來我體檢部健康體檢中發現296例高尿酸血癥,本組296例高尿血酸者中,男273人,女23人,均在健康體檢中發現尿酸偏高。其中男性和絕經后女性血尿酸﹥420umol/L(7.0 mg/dL),絕經前女性﹥350umol/L(5.8 mg/dL),可診斷為高尿酸血癥。
2.1 健康教育的形式
2.1.1 語音傳播 體檢部安裝熱線電話,專家定時接聽電話,接受體檢者的咨詢,或現場咨詢,高尿酸體檢者在領取結果時,根據病情對高尿酸者進行簡單的講解和指導,告訴其高尿酸的危害,飲食治療的重要性,進行面對面有針對性飲食指導,選擇其適合的飲食,并對體檢者提出的有關疾病與健康的問題進行解答。
2.1.2 圖文傳播 健康教育處方以醫囑形式提供健康教育文字材料,針對高尿酸的特點,進行飲食方面的指導,有助于口頭教育內容的補充完善,便于體檢者保存閱讀。由主檢醫師做出健康指南,總檢醫生針對個體體檢結果在體檢報告的健康指南中進行詳細飲食指導,便于體檢者的飲食可隨時有參照標準。設立健康教育宣傳欄,針對高尿酸血癥的飲食進行全方位的指導。
2.1.3 綜合教育和干預 通過俱樂部活動健康知識講座與高尿酸血癥者現身說法相結合,學習掌握健康飲食知識,改變飲食習慣,提高健康水平。
2.2 健康教育的內容
2.2.1 控制總熱量攝入,維持理想體重。高尿酸血癥者大多偏胖,熱量不宜過高,應限制在5020~6276 KL/d,蛋白質在1 g/(kg·d),碳水化合物占熱量50% ~60%[2]。三大營養素分配,原則是高碳水化合物、中等蛋白、低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供給以谷類為主,包括主食、蔬菜和水果。蔗糖、蜂蜜、甜菜含果糖較高,果糖能增加尿酸形成,應限制食用。蛋白質主要選用牛奶、脫脂奶粉、奶酪和蛋類,因為他們富含氨基酸的優質蛋白,含嘌呤較少,但酸奶含乳酸較多,故不宜食用。脂肪會阻止尿酸鹽的排泄,應限制食用。肥胖往往是高尿酸血癥的誘因,肥胖者必須適當運動,低脂飲食,適當控制碳水化合物,減少體重,減輕胰島素抵抗,但減重不宜過速,過猛減重易引起酮體升高,阻礙尿酸排泄。
2.2.2 低蛋白、低嘌呤飲食,高尿酸血癥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所致,高蛋白飲食是體內嘌呤的來源,超高蛋白飲食是引起嘌呤代謝紊亂的重要原因。根據100 g食物中含的嘌呤毫克數,將食物分為4類,一類富含嘌呤食物(>100 mg/100 g)主要有動物內臟(肝、腎、胰臟、骨髓)、肉湯、肉醬、啤酒、貝類、沙丁魚等。二類含嘌呤食物(50~100 mg/100 g),包括大部分的魚類、禽類及少部分豆類。三類含嘌呤食物(25~50 mg/100 g)主要有牛肉、羊肉、豬肉、雞肉、蝦蟹、花菜、菠菜、四季豆、蘑菇、花生、大豆。四類少含或不含嘌呤的食物(<25 mg/100 g)有牛奶、雞蛋、乳酪、精米、大部分水果蔬菜。水果中蘋果、梨、葡萄含嘌呤少,茶、咖啡、果汁、汽水、巧克力、可可茶、米類、麥、魚翅、海參、黃油等含嘌呤不高,可以食用。高尿酸者原則上不食或少食一類食物,多食四類食物,二類三類食物根據血尿酸水平決定,每日嘌呤應限制在100~150 mg以下。各種乳類、乳酪、蛋類嘌呤含量極低,可作為動物蛋白質的重要來源。飲食宜清淡易消化,低脂肪,忌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2.2.3 增加堿性食物的攝取,堿性食物有:山藥、藕、甘薯、蔬菜、柑橘類水果、海帶、牛奶、雞蛋、馬鈴薯等及精制淀粉、西粉、粉絲等堿性食物,使尿液pH值在7.0或以上,減少尿酸鹽結晶的沉淀,冬瓜、西瓜也為堿性食物,并且明顯利尿作用,對高尿酸血癥者更有利。
2.2.4 多飲水,每天飲水至少2000 ml以上,保持每天尿量在2 kg以上,為防止夜間尿濃縮,能在睡前飲水或半夜飲水更為適宜。特別是在用排尿酸藥時更應多飲水,有助于尿酸隨尿液排出。
2.2.5 戒酒,酒的成份是乙醇,它能導致體內乳酸和酮體的積聚,從而抑制尿酸排泄,并增加嘌呤的分解代謝,使尿酸明顯升高。
2.2.6 食物的烹調,烹調以植物油為宜,對肉、魚、禽先煮,棄湯后再行烹調,這樣可以排去50%的嘌呤,菠菜、花菜焯水后再食用。烹調時應限用刺激性調料,如辣椒、胡椒、花椒、生姜等。
對296例高尿酸血癥者進行健康教育前后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問卷匯總,發現教育前后知識的掌握程度明顯提高,效果顯著。(見表1)

表1 296例健康教育前后相關知識掌握程度比較
健康教育指的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體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覺采納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和過程。其目的是減輕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增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治療方法[3],許多疾病與不良生活方式和衛生行為習慣密切相關。本部通過語音傳播、圖文傳播、綜合教育和干預等形式對高尿酸血癥者進行飲食健康教育,幫助高尿酸血癥者掌握控制總熱量攝入維持理想體重、低蛋白低嘌呤食物、多食堿性食物增加尿酸排出、戒酒多飲水、食物的烹調等相關知識,樹立健康的飲食習慣,根據所學的知識進行飲食結構調整,避免了不良飲食習慣對健康的影響,降低血尿酸水平,從而達到減少關節僵硬、畸形、腎結石和腎衰竭等并發癥的發生。
[1] 陳再英,鐘南山.內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32.
[2] 尤黎明,吳瑛.內科護理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37.
[3] 呂姿芝.健康教育學.第1版.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