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發生率很高,有較高的致死率,預后效果差。本文選取68例患者分別給予溶栓或急診經皮冠脈介入(PCI)治療,對其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6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有34例,所有患者都符合急性前壁心梗診斷標準。其中有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0例;年齡為37~78歲,平均為(55.2±3.6)歲;發病時間為30 min~6 h,平均為2.6 h。伴有基礎性高血壓病變患者49例,糖尿病患者19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采用100 mg阿替普酶rt-PA應用90 min給藥法,15 mg進行靜脈推注,50 mg在60 min時間內泵入,35 mg在30 min時間內泵入。觀察溶栓再通效果。
研究組應用PCI方法治療,需以常規法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手術法進行治療,手術過程中通過鞘管注射100~150 U/kg肝素,將全部梗死相關動脈(IRA)采用球囊進行預擴張后都放置冠狀動脈內支架。PCI有效標準是手術后進行造影檢查及發現IRA有開通現象,沒有顯著殘余狹窄,手術過程中沒有發生較為嚴重的并發癥狀。
手術完成后需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測量血壓與體溫,并實施心電圖檢查。觀察患者兩側足背動脈搏動情況,皮膚溫度以及皮膚顏色。PCI手術完成后在ACT低于175 s時可以將鞘管拔除,以彈力繃帶進行12~24 h的包扎,應用沙袋將其壓迫6 h。觀察局部是否出現出血、血腫現象。
靜脈溶栓成功判定標準[1]:臨床表現癥狀顯著緩解或完全消除,上升ST段出現回落超過50%,酶峰提前到達。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發病時間,治療3 h、6 h的cTnT、CKMB水平,成功幾率。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 15.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應用表示,組間以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以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再灌注成功率達到94.1%,對照組為79.1%,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如表1所示;兩組患者的6 h cTnT水平和CKMB峰值相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較見表2;研究組住院時間比對照組要少,心功能LVEF明顯增加, 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下表3所示。

表1 兩組患者再灌注情況比較(例,%)
表2 兩組患者cTnT水平和CK-MB峰值對比()

表2 兩組患者cTnT水平和CK-MB峰值對比()
峰值對照組組別 發病時 3 h 6 h CK-MB 0.13±0.06 0.22±0.12 0.37±0.15 3.12±0.21研究組0.13±0.07 0.23±0.09 0.88±0.13 7.36±0.41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LVEF研究組組別 平均住院時間(d) 心功能18.6±3.8 41.0±5.9 7.3±1.6 56.4±6.1對照組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在發病時通常都較為嚴重,而且會出現較多的并發癥,所以需要及時疏通梗死血管,改善心臟等器官的血流供應情況,及時進行治療并獲得較好預后,對于臨床治療效果都有著較為重要的影響作用[2]。
大部分心肌梗死主要發病基礎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出現破裂,產生繼發性血栓,血管有痙攣癥狀,臨床資料分析,AMI早期及時進行溶栓治療能夠疏通梗死冠狀動脈,改善瀕死心肌,使得左心室功能得到有效恢復,減少致死率。伴隨溶栓治療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發現,單純以溶栓進行治療存在較多缺陷:單純溶栓進行治療雖能夠有效疏通梗死的冠狀動脈,但是其效果并未達到理想狀態,溶栓再通后,冠狀動脈依然呈現顯著狹窄狀態;冠狀動脈經開通后遠端可以達到TIMI3級血流的緩低于50%;單純以溶栓進行治療后,梗死病變導致的殘余狹窄會致使心肌缺血再次發生或是再次出現AMI情況的患者依然超過20%;患者如并發心源性休克等較為嚴重的癥狀,在應用溶栓進行治療時,其效果并不明顯[3]。隨著冠心病介入及其相關藥物的發展進步,在治療早期AMI時,大部分都原因選擇急診介入治療方法,主要原因是其能夠快速疏通梗死的冠狀動脈,確保遠端血管血流得到有效恢復,及時治療并維持缺血性心肌功能,使得心臟功能得到較好的恢復,減少病死率,防止并發癥出現。通過本文研究發現,研究組比對照組再灌注成功率有了明顯增加(P<0.05),能夠有效減少患者死亡率(P<0.05),治療后6 hcTnT及CK-MB峰值對比發現,及時應用PCI進行治療能夠使得心肌梗死患者灌注再通率明顯提高,有效改善預后情況。在治療中能夠有效恢復心臟功能,避免出現再發心梗猝死情況,應用冠狀動脈介入進行治療和靜脈溶栓相比較,其臨床療效有顯著提高,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1]李秀芬,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發病6 h內溶栓與介入治療療效觀察.慢性病學雜志,2010,12(02):102-103.
[2]白金英.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發病6 h內溶栓與介入治療效果比較.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2,05(24):641-642.
[3]張智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發病后早期溶栓與介入治療的對比觀察.中國實用醫學,2011,06(31):47-48.